这几年来,我们平时生活的街区里渐渐开出许多“微型”社区咖啡馆。与许多商圈内的咖啡馆不同,它们散布在各个街区里,占地面积小,功能性强,服务的群体大多是周边的居民和来往行人。
大多店铺也保留有原先建筑的部分结构,经过改造后,自成风格。有的在知名的网红马路上,有的在充满柴米油盐味的居民楼下,还有的,可能只是依偎着街角的一棵大梧桐树,却吸引了无数回头客。
上海人常说“螺蛳壳里做道场”,今天我们为大家推荐的每家“微型”社区咖啡馆都有自己的“道场”。
你可以去探访知名建筑事务所设计的空间,也可以去喝一杯跟随四季变幻的手作特饮。当你在坐下后会发现,自己仿佛步入了咖啡店的兔子洞,在游走时早已与这片城市风景共同构筑了一抹亮色。
into_the force原力飞行 “一起在安福路飞行”
今年9月,三顿半在上海安福路开了首家线下概念店:into_the force原力飞行。
不到1000米的安福路交织着许多种气息。它前卫——在Short Sentence、 BADMARKET、野兽派等品牌店里,社交达人总能淘到最当红的宝贝;它洋气——每家小馆里都藏着几道外国友人的心头好小菜;它也很市井——傍晚时分,常能看到小学生啃着sunflour面包房的点心结伴放学,爷叔的自行车拐进旧旧的小巷,消失在梧桐树尽头。
三顿半将线下店开在这条富有复杂况味的街道上,不仅是一座店铺,也作为街道的一员,他们与顾客之间构筑了一层极强的互动性。
整个空间在三顿半与裸筑更新建筑事务所的合作下完成。门口可以完全升起的铁栅栏,将马路牙子的50平米留给顾客。营业结束后,行人依然可以透过玻璃窗看到室内,感受到有一股“气体”在流通。
家具与装置同样具有流动感。通过自由拆卸、组装后,可以形成咖啡、收纳和展陈三种不同的社交环境模式。室内保留了混凝土、夯土砖、木和蜂窝纸板等初始的底色,让人们轻松触摸到物品最自然的状态。
最让人惊喜的是墙面。三顿半特意为安福路店定制的8号小罐子成为具有天然建筑感肌理的纸砖。如果想喝咖啡,要先拧动顶层的绿色不锈钢小节点。而经过人们拿取后的商品,再次成为了另一道景观。
坐在原木色的空间里,喝一杯咖啡师推荐的冰美式,看看身边同好和忙碌的店员们,或许此刻就是互动着的。
SLAB TOWN “时髦×古典=城中乌托邦”
许多人把SLAB TOWN当作上海街区中的乌托邦之地。它位于“巨富长”路段,这里汇聚着开了几十年的老上海饭店、设计师买手店和众多咖啡厅和酒吧;顾客有附近音乐学院的学生、上班族、来打卡的社交达人,也有在街上散步的阿姨爷叔。所有事件在这里看似冲突,但却达成了一种莫名的和谐。
而在冲突而和谐的环境里,它为人们带来了一座独特的空间,并赋予它多元可能。
我们可以在SLAB TOWN感受时间的流动。
站在富民路上看它,橄榄绿与水泥灰墙面相呼应,流露出略带粗粝感的未来气息。走近却嗅到一股古典雅致的味道。这是因为在设计之初,他们将传统木梁天花板、老上海铁窗门和错落的台阶保留了下来,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改造,增加一面硕大的镜子并扩充大门面积,让店铺呈现出通透感。
坐在里面喝咖啡时,会感受到四周的自然光线缓慢涌动,仿佛过去与未来在此时相遇了。
主理人SEVEN为我们推荐了DIRTY和拿铁。在这里,饮品都是最传统的几款,没有多余的花样。正如SEVEN当时选择开社区咖啡店的理由一样简洁:疫情期间从公司离职后,想开一家平时自己会去的、有烟火气的咖啡馆。
Manual Espresso Bar “卸下紧张,到车库里喝杯咖啡”
Manual Espresso Bar选择延庆路最大的原因就是,这里有一种独特的美感,但还不至于变成大网红。在这里做咖啡是有余地而不需要紧张的,这也恰好应了主理人的愿望,他说,就像隔壁的炒菜和对面的饺子,想把咖啡做得轻松些。
店铺的室内设计也随了主人的心,毫无一点多余的符号。整个空间虽然面向路面敞开,但室内层高较低,所以最初就诞生了车库的概念。
材料用到的大多是常见的基础建材,只有在地面选择了带一点点反光的压花铝板材质。一方面是比较坚固,另一方面还是由于空间本身决定——下沉式空间的采光比较弱,借助反光材料可以把室外的光线引导到室内。
Manual Espresso Bar菜单上只有基础版咖啡,顾客前往后可以根据个人口味进行选择。这也仿佛应了老板开设社区咖啡馆的初衷:把咖啡最原本、纯粹的味道带给大家。
Page Coffee “厚重与轻盈交织的氛围感”
复兴中路靠近瑞金二路,Page Coffee所在的街区有种安静庄重的气质。周围坐落着孙中山故居、思南公馆、复兴公园……历史余韵氤氲,沉稳之中,也不乏生活烟火气。Page coffee在这片闹中取静的地方,悄然进行着自己的故事。
透过大片梧桐树影,可以依稀看到Page coffee充满艺术感的古典雕花门头。室内橘色的砖墙,暗红色的木房梁,再搭配以常见的花岗岩和原色木材,没有多加修饰,就让整个空间呈现出材质本身的质感。店内种植了将近两米的蕨类,和门口的垂吊植物一起,与马路两旁的高大树木相互呼应。
主理人Emily说,想做一个自然舒适、有点时髦的小空间,但又不over-designed。自然亦是美。在Page coffee的每处小细节里,都能感受到这种舒适感。半户外区域让人可以置身街景中等候咖啡,有意挑高的楼层让空间更加宽敞,具有现代风格的家居用品则为古典的建筑中注入了一丝活泼感。
主理人最推荐的饮品是意式咖啡,因为它代表了回归咖啡本身。特调Summer Vineyard也别有一番风味。在埃塞的浓缩咖啡中加入自制玫瑰糖浆和葡萄汁,再加上苏打水,口感甜美又清爽。这股气息也与Page Coffee所在的街区一样。当时选择它,就是因为这里有斑驳光影和古雅的老房子,如今搭配一杯咖啡,更是余味悠长。
BIG SUR COFFEE
“拥有安全感的社交空间”BIG SUR COFFEE位于位于永嘉路嘉善路十字路口。相比过多“被关注”的设计感,他们更希望这里是一个传达日常态度的社交空间、将城市的活力和日常舒缓的节奏相融合的场所。
在空间设计上,BIG SUR没有刻意突出特别先锋的视觉,而是将关注点放在自身质感之中。设计团队将生活中常见的材质进行重组,形成了轻松自由的日常氛围。同时,他们选用能传达出城市肌理感的地砖、舒适自然的原木材料及暖色大背景。冲突感的弱化,营造出了一种天生天长的在地感。
不规则的平面空间赋予店铺更加友好的面貌。落地窗模糊了室内室外的界线,而室内外共用的座椅则增强了室内空间与室外自然的交流,并作为连接载体引导空间内人流的活动,让城市的能量渗入室内,让顾客和他所需要的咖啡因之间只有一步之遥。
空间内保留了原始的木梁、旧的柱体结构,它们已经见证这家小店建筑空间走过了百年的历史。自然石材创造的岛形吧台则为咖啡师和顾客之间建立了一座沟通桥梁,它既是咖啡师的工作空间,也是咖啡师与顾客的交流地点。背后卡座长椅,也围合出了一个包容安全感的空间。
BIG SUR COFFEE觉得,在确保足够舒适的基础上,以自然友好的状态邀请路人们来聊天,是最为舒心不过的了。
易间咖啡 “适合放空的城市角落”
百年间,巨鹿路上的中法建筑为街区构筑了一道独特风景。如今网易旗下的易间咖啡开出一家店铺,由古鲁奇建筑设计,并为无数栋水泥体块增添了一个安静的木盒子。
盒子可开可合,打开状态时,可以看到正对落地玻璃前方的一台唱片机,这恰到好处软化了易间咖啡与巨鹿路酒吧基因之间的冲突感。唱片机上旋转展示着易间手做烘焙的咖啡豆产品,看似刻意的混搭,让整座空间变得轻松活泼。
木盒子空间中有一个超长的金属咖啡吧台。满足传统功能的同时,又在空间关系中将木盒与原建筑水泥体块串连到一起。空间内侧烘豆操作间中的主角是一台专业烘豆机,透过玻璃门,便可以感受到这个小小空间里面藏着网易对于咖啡的执着与用心。
店铺虽然座位不多,但是原木色空间制造了一处舒适干净的拐角。在这里,巨鹿路与室内的空间相互交融,倚着木头发一下午呆,也是绝对自在了。
the others “城市阳台,静下来看看生活本身”
the others位于康定路。这里并非全上海最中心的生活圈,却离生活圈不远。能够让大家和忙碌保持一些距离,但又能看到城市风景的地方,一定会很特别。抱着这样的想法,the others的“城市阳台”应运而生。
而这座小小的空间,承载了成员对于这个街区的全部观察与想象。现在,他们想把它分享给其他人。
Mur Mur进行设计时,考虑了以往使用的建筑学的方法论路径——“走向自然叙事”和“城市象征”后,将设计重点放在了后者。
从视觉上看,即便处于一楼位置,这里的空间地面也较室外马路稍高一些。因此,当人们通过吧台转弯,走到最后并非空间尽头,而宛如通过一个阳台再次回归到街景之中。
设计者将阳台朝康定路打开,形成了对城市的框景,而the others正成为了供人们观看、休憩的场所。空间里有一处惊喜是“达利的房间”,如果你是达利的忠实粉丝,一定能在这里寻觅到许多乐趣。关于他和代表作《记忆的永恒》的概念如同一条叙事线索,暗藏在空间内的小细节之中。
连一款特饮名字也叫“达利”,好像空间叙事的永恒延续,致敬了艺术家本人,也暗合了画作背后的精神层。
Coffee Spot “在咖啡店喝咖啡才是正经事”
两个人原先就爱喝咖啡,却很难找到一个拥有好喝的常规咖啡以及创意咖啡,环境又轻松的地方。于是,他们自己开出了一个满足了这些条件的社区小店
他们最初的想法是做一个开放式吧台。经过综合考虑后,最终变成了现在的样子:除去必要的储物空间,其它部分全部可视化。客人在等待咖啡时,通过观看、触摸等方式从不同维度了解Coffee Spot,以及他们正在做的事情。
同时,宽敞的户外区域与店铺连通,完美诠释了社区咖啡店的意义。在阳光和微风的沐浴下,大家可以惬意地享受片刻悠闲。
设计菜单时,Coffee Spot将重点放在了“季节性”和“多样性”。根据四季变幻,他们挑选出不同风格的咖啡豆,每次用三种形式去呈现豆子风味。
在店里,顾客仿佛与咖啡豆之间仿佛产生了情感联结。选择来这里喝咖啡的人,许多都是忠实的回头客,每一次到店都有新的期待、不同的体验。
主理人推荐的饮品是set。每次他们会固定提供两款豆子,每款豆子有三款产品可选。如果你点set,可以一次感受到三种形式下的这一支豆子的变化。这样的体验也是最完整的。
聚福 零陵北路“一个可以喘息的书报亭”
聚福所在的街道,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居民区。店铺正对面有一所小学,四周几乎没有可以逛的商圈。上下学时,路上挤满了小孩子和接送他们的家长,这也是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过了这些时间段,街道又恢复安静,连路人也很少。
聚福充当了歇脚地的角色。接送孩子的家长是这里的常客,他们时常在这里休息等孩子,接到了就一起吃个茶点、写会儿作业。附近社区的不少居民也把这里当成了第三空间,带电脑来工作、看书。聚福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在忙碌日常里可以喘口气的地方。
在空间设计中,聚福也考虑了社区居民和孩子父母的喜好。他们将室内制成了一个随时能进入的书报亭的样式,简洁而不失活泼感。打开外立面的折叠门后,室内空间向街道完全开放。
咖啡吧台则采用三角形的岛式形式,在周边布置座位,拉近了顾客和咖啡师之间的距离。吧台上方是铁板做的拱形顶。拱顶的珊瑚色看上去有些许亲切感,细心的人会发现,其实与对面的小学外墙遥相呼应了。
☕️ 一起去社区散步,喝咖啡吧
社区咖啡店星罗棋布,点缀着魔都各个街区的生活。人们每走进一家店,就好像打开了一种可能性。在小小的店铺里小坐片刻,收获的并不单单是一杯好喝的咖啡,一张美照,同时可以窥见这个时代下有趣的人间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