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裸露着混凝土与水泥、拥有高阔天光的空间中,我们见到了陈暄,这里是她为好友雕塑家姜杰设计的工作室。陈暄将原本独立的三个建筑空间改造合一,为艺术家打造了集生活起居、创作和展示的多维空间。
一层的会客厅里满铺古旧花砖承托着复古的皮沙发与肌理斑驳的木箱木桌,二层轻盈透光的白色纱帘轻抚着各地收集的藏品与陈年厚重的器物,空旷高耸的工业风空间与细腻流畅的雕塑线条交错共鸣。
从1999年从事建筑设计、2004年创办十上建筑直到现在,陈暄经历了从建筑设计到室内和产品设计、从公共文化空间到私宅项目、从概念策划到更注重实际条件的发展历程;但20年来不变的,是她作为一名建筑师对空间的理解。
在陈暄看来,就建筑而言,最重要的是空间的流动性与迭代、光与影的处理以及材料的尽量简化。这三点在她设计的艺术相关项目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例如姜杰工作室和隋建国私人美术馆等。原始的建筑材质及极简空间界面处理,使得建筑的包容性非常强,艺术品与空间由此得以巧妙融合。
从建筑转到室内设计领域时,陈暄会尤其关注材质和色彩这两种“情绪调色板”。“对于建筑师来说,色彩几乎是一种令人兴奋的全新语汇!”陈暄在采访中难掩激动,“它是迷幻的、充满可能性的!”
王欣家中通过颜色区分客厅空间,并通过沙发进行呼应。
在陈暄为作家王欣(反裤衩阵地)设计的家中,她采用了一种蓝绿之间的冷色调,“这不是平面色彩所带来的视觉感受,”陈暄解释道,“而是一种三维色彩所带来的强烈‘包裹感’,这种空间体验特别能够调动情绪。”
陈暄:打造钢筋水泥中的“视觉狩猎”空间(点击文图片查看往期文章)
另一个典型的案例则是一位热爱手办和潮玩的金融界男士的公寓,陈暄针对不同空间设计了精彩的色彩转换,突破了这位日常工作与数字打交道的金融男的生活边界,将他从紧张的工作情绪中释放出来,回归轻松烂漫的生活节奏。
大胆的色彩选择和创新的材料应用是陈暄认为身为女性设计师的优势之一,不为逻辑和边框所束缚。在私宅的设计中,她会考虑到未来主人生活轨迹的变化与流行趋势的转变,而为主人打造一个不为时间左右的空间,尽可能地让空间在主人生活中延续下去。
这些设计结果不仅是设计师对个人理念和审美的追求,更是与业主沟通需求的最终呈现。在生活所需的基本功能之外,还包括使用者心理层面的情绪需求:是“用来充电或思考的静谧而空旷的空间”,还是“用来营造安全感的温暖拥挤环境”,抑或是“用来释放精力的娱乐空间”……甚至,可能还包括一定的社会需求——如果需要在此进行社交活动,设计还要充分彰显主人的自我认知和角色设定。
尤为难得的是,在经过多年的设计实践之后,陈暄又选择回到母校中央美院建筑学院,攻读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博士学位。“我想重新梳理自己的知识体系,”陈暄回忆道,“在学校我开始重新思考设计,并且坚定了可持续设计的信念。”从此,可持续的美学观念深深扎根于陈暄此后的设计理念,并无声地、具体地体现在实践当中。
设计是精致生活的基础,也体现着对生活的千万种认识和态度。有像陈暄这样注重可持续理念的设计师,也有像科勒精选这样为美执着的品牌,让可持续理念成为设计的底层逻辑之一;以前瞻性的设计视野,与环境产生共鸣,令设计到制造的每一步都成为可持续美学的一环。DECO特别邀请到了科勒全球设计工作室经理李佳颖女士与设计师陈暄进行了一场围绕“可持续‘美’”的探讨。
一起探讨“可持续的‘美’”
Q:李佳颖
科勒全球设计工作室经理
A:陈暄
十上建筑执行董事
Q:如何看待“将艺术融入生活”这个议题?
A:艺术就是生活。艺术首先是一种观察生活的视角——观察事物的真正面目(内观)并加以思考。实际上,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而设计师把艺术品强加到日常生活中,恐怕是个误区。
Q:如何理解在科勒精选·设计中国北京论坛所分享的主题“可持续的‘美’”?
A:设计不仅是一门关于艺术审美和解决功能问题的学科,更是一门关于生活方式的学科。而可持续设计,就是现在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应该采取的一种生活方式。
人类每年的碳排量在510亿吨左右,国际专家呼吁人类在2050年前达到零排放。那么这个概念怎么去实现呢?是需要每一个人每一分钟都需要考虑才能达成的。这个任务非常艰巨,也是我们必须要达成的。那么,大家在这种可持续的思考上,首先应该Rethinking(反思)这个问题。而以我本身来说,会将它分为三个层面,分别是Reduce(节减)、Reuse(再利用)和 Recycle(循环)。其中最紧要的,是在物欲严重的当代生活中首先实现 Reduce,包括减排和减少不必要的材料浪费。
Q:科勒精选受仿生原理的启发创立了Waste LAB,设计师和可持续发展专家使用铸造粉尘、陶器碎片和珐琅粉末等废料制造了瓷砖和杯垫等产品。并且,科勒铸铁产品目前90%使用了可持续的材料。那么,您在设计案例中,是通过哪些方式实现可持续性呢?
A:在隋建国私人美术馆的项目中,如何利用原有的建筑结构本身的基础上去进行设计是我们一开始思考的事情。把建筑当作“一块画布”不做更多的修改,仅通过“填充气块砖”“与整体墙面凸出2cm”的手法来做设计。另外美术馆的灯光能耗也非常大,需要通过整体系统设计实现美术馆照明的节能减排。
在私宅设计中,我们更多地反其道而行之,从reduce出发,先反省“我们在生活中真的需要那么多产品吗?”再考虑reuse,当面对老旧的东西只能拆除或者销毁吗?我想我们应该更多地去思考如何再利用从而实现可持续。将原本仅可以用5年就需要更新的东西,提升它的使用寿命,让每一个选择都更有可持续的价值。
设计在表达美的同时,也被赋予了引领人们通向人居与自然环境和谐的时代意义。在科勒精选·设计中国北京设计论坛,李佳颖这样说到:“作为设计师,我们的义务是从画下草图那一刻开始,便要把握整个产品设计周期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因为我们所拥有的只有这一个星球。”
陈暄也同样强调了设计所蕴含的能量,与“可持续的‘美’”带给设计师的启发:“我们应当进行破圈,然后在材料、在加工工艺、在产品构思等等,这一系列的链条里面,去发挥设计的作用。美是一种设计的视角,希望我们在当下重新定义美,用循环设计重新思考我们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