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营造在上海:让孤独的个体重新联结

一起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好

封面
ELLEDECO家居廊
988
ELLEDECO家居廊
988
ELLEDECO家居廊

在近年的城市建设中,“社区营造”越来越多地被各方提及。从北京在大栅栏、三里屯开展社区营造,到成都构建“社区营造地图”,再到近日上海打造“15分钟生活圈”,社区营造越来越普及,也越来越深入人心。

社区营造的目的在于,在人与人日渐疏离的当代社会,为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人们建立起更紧密的联系。在社区公共生活因急速发展、扩张而日渐消逝的大城市,这显得格外重要。


111
ELLEDECO家居廊

“大鱼营造”便是一个专注于践行社区营造的机构。这个由建筑设计师、社区营造研究实践者和斜杠青年组成的团体,已经在上海进行了大量社区营造项目,既有建设公共空间这样的“硬件营造”,也有促进居民的联结、自治、自理的“软件营造”。

从最初的新华路营造试点,到今天的“闲下来合作社”“启航站社区参与式博物馆”“黄金城道融·古北驿站”……一个接一个的营造项目是他们播撒在社区的种子,正逐渐发芽、生长。

作为社区营造的硬件基础,公共空间有着格外重要的意义。

但是,公共空间如何做到真正满足居民的需要、让居民乐于使用,始终是个难题,而大鱼营造的公共空间营造案例,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答案。

13
ELLEDECO家居廊

闲下来合作社

今年3月开幕的“闲下来合作社”,一诞生就备受关注。6月,这里获得了“2021年中国可持续设计大奖”,7月与小红书合办了“社区熟人节”,使它在街区内外广为人知。
“闲下来合作社”是位于长宁区虹仙小区的一处地下空间。进入合作社的通道饰以鲜艳的彩色标识和海报,一块写着“战时防空、闲时服务、偶尔放空”的告示牌标示着它的用途。

13
ELLEDECO家居廊
13
ELLEDECO家居廊
23
2021年6月,闲下来合作社和社区参与式博物馆获得“2021年中国可持续设计大奖”。
ELLEDECO家居廊

进入内部,黄、红、蓝三种颜色在暖光灯映衬下,整个空间显得更加明快温馨。1100㎡的地下空间被分割为36个面积10~12㎡的小房间,按颜色分为不同的用途:黄色的是书吧、展厅、客厅等公共空间,红色的是预约制的自习室、活动室、会议室,蓝色的则是开展社区友好活动的主理人工作室。

76
ELLEDECO家居廊
76
ELLEDECO家居廊

在改造之前,这里原本是闲置了10余年的防空洞。2019年,大鱼营造注意到了这里的价值。在仙霞街道的支持下,他们着手对这里进行了改造:以暖色涂刷、绘制墙面,冲淡大家对于地下空间阴暗的印象;改装通风管道、消防设备维持环境的安全舒适。

现在,闲下来合作社入已成为一个社区互助的资源平台。居民卞阿姨带着患有智力障碍的儿子毛毛在这里开设了“毛毛咖啡”,成为鼓励特殊人群参与社区的互助窗口。退休的张阿姨申请了“阿姨驿站”,为流动家政女工、社区退休阿姨提供了一个温暖可以落脚的友谊联络点。

87
ELLEDECO家居廊
87
ELLEDECO家居廊

除了居民主理人,还有从事艺术、设计、文化方面的青年组织也入驻了社区。带来全新大昕和女儿小树叶经营着名为“在线”的手工编织坊,滋滋和Dd的再空间则打造了以可持续为主题的多元创意空间,木木的社区体育课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有专业的教练训练... 这些青年组织,为闲下来合作社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启航站”社区参与式博物馆

同在3月10日开馆的虹桥机场新村社区参与式博物馆,则是大鱼的一次全新尝试。


而博物馆的设计,从内到外都体现着航空的元素:博物馆外围的“启航跑道“参考了机场跑道,二楼的围栏上有着个性鲜明的飞机图案,取材自社区工作坊的孩子们绘制的图画;内部则融入了机舱的弧线设计,穿行其间,如同登上了一架巨大的客机。

博物馆位于红桥区机场新村,由社区活动中心翻新而来。这里的居民多为航空从业者,一些家庭中的老、中、青三代人都是虹桥机场的职工。

23
ELLEDECO家居廊
76
博物馆位于红桥区机场新村,由社区活动中心翻新而来。这里的居民多为航空从业者,一些家庭中的老、中、青三代人都是虹桥机场的职工。
ELLEDECO家居廊

博物馆的总面积仅有88㎡,但在功能上却有着极高的灵活度和自由度。
开幕之初,大鱼营造在这里布下了第一个社区主题的展览《我们都是机场人》。
展品五花八门,有居民的全家福、社区工作团队的合影、社区历史的介绍和纪录片、居民共创的艺术作品,也有种类多样的、珍贵的老物件——如果不是这次展览,这些物件可能会一直沉睡在某个角落,不会有人想起。

公共空间是孩子们的游乐园、年轻人的社交场所、老人的休憩室和街道开展工作的会议室,未来还可以根据居民的需要和意愿进行调整。

87
公共空间是孩子们的游乐园、年轻人的社交场所、老人的休憩室和街道开展工作的会议室,未来还可以根据居民的需要和意愿进行调整。
ELLEDECO家居廊

小区的居民们喜欢这家博物馆。他们乐于为“自己的小区”做些工作,也愿意在空闲时来坐一坐、看一看。如今,每到下午6点,博物馆就会迎来一波200人左右的人流高峰。工作了一天的年轻人打算轻轻松松地看一场电影,缓解一天的疲惫,下了班的妈妈带着孩子到这里看绘本,老人们则喜欢聚在一起,对着发黄的照片讲古:“你看那张照片,那是我的战友,我们都是空军的。”

98
ELLEDECO家居廊
98
ELLEDECO家居廊
98
ELLEDECO家居廊


居民们给博物馆最多的评价是“洋气”——与其说指的是博物馆的外观,不如说是博物馆的存在为这个存在已久的社区带来了新鲜的空气。

融·古北驿站


作为街区居民和附近200多家商户共用共治的公共空间,融·古北驿站虽然面积不大,但承载着多样的功能。平时,古北驿站承担着街区信息集散地的功能,社区活动和附近商户的信息,会在这里进行集中展示,也会举办相关的展览和主题活动。而涉及居民、商户共治的相关事宜,也可以在这里进行。

9
“融·古北驿站”位于黄金城道步行街上,是一座方方正正的金黄色小屋,大面积的玻璃窗让小屋显得明亮而清爽,远远望去,格外显眼。
ELLEDECO家居廊


“融·古北驿站”位于黄金城道步行街上,是一座方方正正的金黄色小屋,大面积的玻璃窗让小屋显得明亮而清爽,远远望去,格外显眼。

98
ELLEDECO家居廊

相比于一般的社区,作为国际社区的黄金城道街区,居民的来源更复杂、流动性也更大。而“融·古北驿站”的存在,为社区营造提供了新的契机——社区的构建,将由这里开启。


如果说公共空间是社区营造的基础,那么,开启社区公共生活的核心,便是建立起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当居民们发现了自己与所居住的街区的联系,便会更乐于为这里做些什么。

新华路街区的营造项目,便是最典型的例子。

在2018城事设计节 | 美好新华的契机以及在街道与居委会的支持和配合下,围绕着几个街区重点公共空间的改造点位,大鱼营造在新华路街区开展了一系列社区营造工作如公共空间改造开放日、参与式工作坊等。摄影来自yeyo,poco人像摄影师

987
ELLEDECO家居廊
98656
在2018城事设计节 | 美好新华的契机以及在街道与居委会的支持和配合下,围绕着几个街区重点公共空间的改造点位,大鱼营造在新华路街区开展了一系列社区营造工作如公共空间改造开放日、参与式工作坊等。摄影来自yeyo,poco人像摄影师
ELLEDECO家居廊

2018年,何嘉、金静、武欣、尤扬、罗赛五个人牵头,以原本的社区营造兴趣小组为基础成立了“大鱼社区营造发展中心”,而新华路街区成为了他们的营造起点——何嘉与武欣就居住于新华路街区,而大鱼的另外三位理事也在新华路街区工作或生活。

98876
ELLEDECO家居廊

在工作过程中,大鱼营造发现,社区营造并不缺少土壤——许多社区内的“意见领袖”,一直对于和附近居民产生联系、参与公共事业怀有兴趣和需求,只是苦于没有合适的机会与平台,而大鱼营造的出现,“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出口。”

而当居民看到,社区营造的确改善了街区的环境和生活状态时,改变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这样的背景下,《新华录》诞生了。


98765
ELLEDECO家居廊
98765
ELLEDECO家居廊

9876
ELLEDECO家居廊

《新华录》节选内容

制作《新华录》,大鱼营造的初衷是以街道的故事“让大家能够关注到街区本身”,而从事社区营造专业的博士研究与实践的金静也提到,日本、台湾都有制作地方刊物的例子,能让大家更清晰地感受到自己和街区存在着联结。

在大鱼营造的发掘下,这片街区里那些平凡却动人的人间烟火,渐渐浮出水面:街边的川面馆老板,总是坐在店门口旁若无人地打着手碟。私底下,他是一个玩音乐三十年的乐手,梦想是回乡种田、养猪。

一支由来自国内外的160位年轻人组成的“顺手捡跑团”,每周三晚上都会结伴奔跑在新华路附近,顺手捡拾垃圾。

98776
ELLEDECO家居廊

还有无印良品初期的设计师代岛法子,上世纪90年代从东京来到新华路的洋房定居。

不用现代化的通讯手段、亲手打造生活器物,她在这里研究陶艺、设计物件、做饭、洗衣,过着平淡而笃定的日子,悄悄地度过了17年时光。

透过《新华录》,居民们重新认识着这个街区,也开始自愿地将街区的故事延续下去。

《新华录》创刊号时,大鱼营造还是和专业写作团队合作,等到制作第二号,已经拥有了自告奋勇的志愿者。他们是居住在新华路街区的居民,其中不乏专业的编辑和记者。如今,不乏试水性质的《新华录》,已经推出到了第四号。

7162
ELLEDECO家居廊
8276
ELLEDECO家居廊

《新华录》节选内容

如何让营造工作落地生根、社区营造理念深入人心,都是大家需要去考虑并解决的问题。过程自然不会缺少艰难和挫折,但正如金静所说:“我们也许还需要更多时间,但大门始终向大家敞开着,一切会向好的方向发展的。”

9173
ELLEDECO家居廊

DECO 对话大鱼营造

Q:国内的社区营造工作有哪些优势和不足?

金静:比起之前,我感觉现有的国内社区营造土壤正在不断变好。一方面,有更多的社区营造从业者和倡导者从自己的社区开始开展营造工作,并推动社区营造走向更多地方,应该说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另一方面,官方也在不断理解、尝试这一新的形式。整体上,国内社区营造是在健康发展的。

阻力的话,社区营造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涉及到包括官方、民间组织、居民在内的多方力量,而大家的角色、诉求和对社区营造的理解都不尽相同,如何有效沟通、整合各方力量,是现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精力和耐心,没有别的捷径。

91873
ELLEDECO家居廊

Q:和国外相比,国内的社区营造有哪些不同?

金静:日本的社区营造已经有50年以上的历史,耳濡目染之下,大家对社区营造都形成了一定的认知,而在国内,社区营造还属于新鲜事物,需要形成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路径。

Q:如何看待大城市人口的高流动性对社区营造工作造成的影响?

金静:社区营造是自愿原则,我们希望让居民感受到,社区营造是为了自己,是出于创造更好生活的需要,无论是常住居民还是短期居住的人群,都会更乐于参与。而当他们出于种种原因离开这个社区,又可以将社区营造理念传播到更多社区。

Q:对国内的社区营造有哪些期待?

金静:国内的不同城市,在社区营造上有不同的重点。像成都会比较看重公共空间的建设,而上海更重视对街区品牌的打造。就上海而言,我认为公益和商业结合的社区营造模式是比较值得期待的。

社区营造是一种方法和手段,营造一个良好的社区,对各方人群都是有利的。比如一个小商户、一间咖啡馆,其实都可以活用社区营造的理念,也能为大家带来更长线的好处。

广告 - 内容未结束请往下滚动
更多 From 家居廊DE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