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is Christodoulou
# 自学成才的造梦者
如果社交网络不用于社交,那么它或许也是我们逃离现实的出口。
南非艺术家Alexis Christodoulou在社交网络上,通过3D渲染图为数十万网友打造诗意的超现实梦境,供人栖息。但其实,在Alexis Christodoulou成为“造梦者”之前,他也曾是一名过着朝九晚五生活的普通上班族。
在广告公司做了8年文案,某次无心之意的“网上冲浪”让他开始自学3D渲染艺术,并且一股脑儿地投入练习,从小物件开始到如梦似幻的建筑,Alexis Christodoulou将他的作品陆续发布在社交网络上,逐渐累积了大量人气。
曾经去过的地方、收集过的照片、梦想的远方、童年时期的想法……都是Christodoulou的灵感来源。
“创造这些空间,是因为我喜欢这种将自我映射其中、避世片刻的概念。这些地方是我日常梦想的延伸。”
作品中的建筑结构,大多源自Christodoulou熟悉的开普敦街头或著名的现代建筑。局部的建筑线条、俐落的光影和波光粼粼的水面,沉浸在柔和诗意的色调里,瓷砖网格和几何拱形错落有致。画面引起极度舒适,能够舒缓你紧绷的神经。
Christodoulou也经常与家居品牌合作,椅子、沙发、吊灯,孤独地摆放在梦境的中央,虚实难辨。
这是属于现代人类的超现实桃花源。
Christodoulou的作品中,大多数场景源自日常生活,却杳无人烟。观众透过手机屏幕,沉浸在这些似曾相识的超现实空间里,会产生一种宁静而吊诡的不真实感。或许,这是你的梦里到过的地方。
“我的场景里往往没有人类,我更喜欢观众自行想象如何存在其中。”
当游离在社交网络上的人们,偶然掉落在Christodoulou打造的无人之境,不如短暂地做个似曾相识的白日梦。
Six N. Five # 孤独沉浸式美学家
UCCA沙丘美术馆近日举办的Daniel Arsham展览《时间之沙》中,我们可以看到Arsham基于“虚拟考古”和其对历史遗迹的兴趣创作而成的雕塑作品。
而世界的另一端,位于巴塞罗那的视觉艺术工作室Six N. Five也释出了与Daniel Arsham联手创作的3组数字艺术。在短短几秒的动态影像中,Six N. Five用3D渲染呈现了雕塑在24小时到72.6年之间的形态演变,透过具象的侵蚀,来诠释不断消逝的时间。
《What If》系列,左上至右下分别为“Summer House”、“Ubiverse Edge”、“The Dinner”、“The Meeting”。
Six N. Five的创作,往往是为了向观众传达一种情绪和精神状态。其最新系列《What If》则以太空为场景,无声阐述人类踏上宇宙边界的想象,寄托着时间、孤独和期望的感知。
《What If》系列以三幕呈现,犹如一场超现实沉浸式戏剧:星球表面的避暑别墅、在宇宙边界悬崖上的房间,旅途终点人类赠予机器人的一束花……即使没有好莱坞明星的出现,
“它代表着对降临的期盼,也代表着我们对平凡生活的依恋。” Six N. Five创始人Ezequiel Pini如此诠释。
充满象征物和柔和的色彩,是Six N. Five一贯的设计美学。《What If》以此表达了人类悬浮太空的孤独感,而工作室最为经典的系列作品《The Wait》则以沉浸式的浪漫场景,传达了异化的诗意。
在这一系列中,Six N. Five虚构了一个偏远无人烟的居住场所。地毯、床铺、旅行箱、梳妆镜,摆置在静谧的粉色房间里;无论白天或是黑夜,窗外总是悬挂一轮满月,表达着工作室对简约风格的理解和自身美学体系的构建。
Six N. Five这个名字的由来,其实指的是下午6:05,这是他们在工作室中度过了一整天,想要回家做自己创作的时间。或许是因为这样,他们经常以日暮黄昏和夜晚的月色作为创作场景。
从3D视觉艺术出发,Six N. Five陆续与Cassina、Santa&Cole、Ton等众多家具品牌进行合作。就在去年,他们进一步成立了自己的家具设计工作室Six N. Five Objects,从虚拟世界走向现实生活,设计生产了数款座椅,让大家可以把这份专属于Six N. Five式的优雅,带回家中享受。
Paul Milinski # 浪漫梦境制造者
山谷、海滨、雨林、绿洲……这些存在于地球上的地点,除了冒险家和职业的勘察团队,恐怕常年无人问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场景也是一种超现实的乌托邦。来自墨尔本的艺术家Paul Milinski并非冒险家,但创作血液里仍然流淌着对大自然的无限憧憬。
“我会把我的作品描述为一个‘自然即建筑,建筑即装饰墙’的世界。树叶透光之处,会变成大自然的迪厅光球。”
但Milinski的作品又不仅限于大自然,往往结合了室内场景。他最为著名的两幅作品,一幅描绘着海浪中的餐桌,一幅描绘着山林里的粉色缆车包厢。壮观的自然景观里,偶有来自人类文明的“侵袭”,也是一种华丽而浪漫的反讽。Milinski的创作并非建立于地球上的真实场景,而是将脑海中的场景自由混搭。
Milinski认为人类的天性就是挑战极限,然而成年后往往失去与自然的接触和探索;在严酷现实和社会压力之下,我们的创造力也会被日渐埋没。这看似是无奈之举,但数字世界或许可以帮我们找到亲近自然的方式。
“我的设计过程总是从草图开始。我只需要线条来产生灵感的火花,有时跟随直觉,能迅速找到思路;有时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
但有趣的是,在现实生活中,Milinski反而喜欢在阴雨天的城市里做创作,这跟他作品中总是充满阳光、大自然的梦境,有些反差。 阴雨和阳光,城市与自然……反差感,是Milinski创作的情绪底色。他喜欢的艺术家Satoshi Kawamoto,擅长在钢筋水泥中创造绿洲森林,这与Milinski充满对立的创作元素不谋而合。
一起逃出钢筋水泥的城市,在Milinski为我们建造的超现实世界里,抓住容忍好奇心和逃离的机会。
Charlotte Taylor# 通往未来空间的任意门
每个人梦想的家都不尽相同,但鲜少人能抵抗“豪宅”的魅力。伦敦室内设计师Charlotte Taylor擅长打造3D的虚拟豪宅,用高度拟真的渲染技术创造出各种海边度假屋和奢华大平层,带领观众享受不同的模拟人生。
“建筑,虚构和俏皮”,Taylor用这三个关键词形容自己的视觉风格。受到粗野主义和后现代建筑主义的风格影响,Taylor的建筑和室内设计创作更注重透视、色彩和空间。
从早期的插画作品,到后期的3D创作,Charlotte Taylor的创作灵感一直介于偏理性的建筑和偏感性的艺术之间。
这是由于她的父亲是灯具设计师,母亲是室内装潢和艺术的爱好者,出身设计世家的她,发展出的创作风格既有着建筑学科的准确精密度,也充满绘画哲学的创造性。
“我从小就对建筑和创造产生好奇心,当我父母不在家时,我就常常用乐高积木建造一整个城镇,或是在花园里用各种小东西堆起一座塔。”
“目前数字创作依然是我作品中的重要部分,但我依然依赖于实实在在的物理媒介,它们具备纯数字创作无法实现的成果和满足感。比起屏幕中的图形作品,我对实际的印刷作品更加满意。”
对于Taylor来说,实体空间始终有着不可替代的迷恋。她倾向从日常的摄影、速写、插画中取材,然后在渲染世界里进行混合。
3D渲染图《Tiled House》系列。出自于对材料和居住方式的大胆想像,Taylor曾在访问中提及,未来可能想要把瓷砖屋的概念,实践于室内设计中。
在Taylor的渲染图里,可以看到意大利海岸的古典建筑风情、日式侘寂美学的简约与不规整,还不时在场景中融入充满未来感的太空幻想。不变的是,Taylor呈现的虚拟场景都是以“可居住”为前提,让我们提前畅想未来的居住方式。
Taylor现实生活中的家位于英国伦敦,当天气难得晴好的时候,她会躺在木质沙发椅上,就着满地的建筑、艺术书籍一起晒晒阳光。或许那些超现实的豪宅灵感,就在如此舒适的生活瞬间迸发出来。
💭
这些视觉艺术家们的3D创作,将数字空间玩到了极致,同时也承载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想象。有些设计师在现实世界中为人类“解决问题”,规划更好的城市生活、居住环境。同时,也有一些设计师透过3D渲染、数位艺术“造梦”,为疲惫的现代人提供一处精神的避难所。
也许,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问题没办法解决,除了迎头痛击,偶尔我们也可以躺平或逃避。这些梦境般的渲染图,不一定能实现、不一定有什么功能性,但是光看着就能收获治愈,让人得以暂时从现实中逃跑,毕竟解决心灵问题也跟解决实际问题一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