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数字资讯轰炸的时代,
有人偏偏选择用纸质载体记录城市与人。
每本zine都饱含了风景之下的另一面:
上海网红马路喧嚣背后的"散步日常";
形色各异的女孩们心里埋藏的故事……
无论男女老少,无论年龄跨度,
大多人都能通过zine表达零碎而自由的思想。
习惯了阅读新媒体的人们,观看纸质出版物的时间更短了。每天在城市中发生着无数新鲜事,它们总能在下一秒就被曝光,引起无数人的关注与讨论。
可在城市里的一些年轻人,依然坚持在做纸质出版物,其中一部分是zine制作者。
Zine,是一种手工制作,发行量小于1000的独立小册子。它的兴起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的英国朋克运动。
Zine可以被印刷在磁带、罐子等不同介质上,也可以是众多发票的拼贴、经过裁切与折叠之后的包装袋,甚至是由一根线串起的各种尺寸的纸片……目前在全球,有越来越多地方都在举办相关的艺术节和研讨会。
这次我们采访到一位专注于zine制作的设计师——Greenie。
通过她的作品,我们可以捕捉到城市中那些最显而易见却常常被当代人忽视的事物,或者可以称之为,生活。
Greenie的工作室在一栋老洋楼里。这个小小的空间很难让人不爱上:矮柜里摆满了收藏的书籍杂志;大书桌上分门别类摆放着各类文具,还有现在已经很少再用的浆糊。最显眼的是一个巨大的手工木质书架,上面摆了她的zine作品和喜欢的书籍。
Greenie搬到长乐路之前住在另一栋老洋房里。在那里的时候,她以城市灵感为主题做了许多zine。
其中一个项目“散步 take a walk ”就开始于此。比起人潮涌动的网红武康大楼十字路口,Greenie让周边的小弄堂们担当了主角。
她总是随身携带一台胶片相机,无论是白天傍晚,看似琐碎的日常里却藏着无数故事:围栏里面的假人模特,竟然躺在一艘战舰模型上;水蜜桃的价格标签错乱了,贴到了西瓜身上;不起眼的杂货铺占据两三个门面,里面的小灯照亮了整个房间,看起来就像电影画面……
还有一只小白狗在街边奔跑,路线和自己的一模一样。Greenie因此觉得它不像流浪狗,猜想它或许也和自己一样出来悠闲地散步了。
最让她印象深刻的,是一家知名的古着店。路过的时候正好发现老板娘正一边抽着烟,一边和别人吵架,她便拍下了当时的店门。
相片打印出来后,被裁切成不同尺寸,而Greenie先生画的油画经过扫描后打印成了正方形,她用橘黄色的细线将两者捆绑起来,搭配手写文字书写的心情,zine就完工了。
“缓缓翻阅,错落有致的页面仿佛拥有一种属于自己的节奏感,而读者好像在与创作者共同历经这一场场散步中的重要时刻”。
正如Greenie喜欢谷口治郎在他的漫画《散步去》中所说,“即使是无聊日常中一点点细微的事情,只要好好地深入观察,也会从中发掘出故事。”
最平常的风景和生活经过她的编排,每幅画面之间有停顿、有联系,城市在纸上成了一支跃动着韵律的乐曲。
类似的城市记录还有小册子《广东路》。当时坊间流传出广东路要拆迁,所有店铺都要搬走。Greenie拿着相机去记录了老楼、老门牌,特地去广东路上开了几十年的老面店吃了碗面。所幸最后这是一起乌龙事件,广东路没有搬,只是改造了。
某天她和先生路过一家画廊,橱窗玻璃里面挂着一幅外滩的老照片,他们想,如今通过zine记录下来的时刻,未来会不会也成为历史?
Greenie做过广告策划、书籍设计、杂志美编,在30岁来临前,她突然想停一停。她申请了墨尔本的研究生项目,继续攻读自己熟悉的设计领域。
在墨尔本,这里的人们都很热爱表达自我。从每周的艺术集市、小型书展就可以看出来。哪怕只有薄薄的3、4层纸,里面的一个符号、一张图片都足以打动自己,册子也成为了一本独立的zine。前提只有一个:你愿意分享自己的思想。
毕业前夕,Greenie直接将zine作为了自己的研究课题。不过,她并没有计划做出一本形式前卫、充满艺术设计感的zine,而是策划了多场工作坊和公共展览。
她结合自己感兴趣的性别议题,在墨尔本举办了多场主题工作坊,每次开始前都在脸书上招募自愿参加的人。来自全球不同肤色的男生、女生走入了这个小场所,他们讨论的主题多元而不断延展,性别教育、生育权、女性社会价值……Greenie甚至觉得,讨论环节的振奋程度不输给制作环节。
公共工作坊结束后,每个人都将自己心目中的“女性主义”落到纸上,做出了zine,至今还有许多收录在Greenie上海的工作室中。当时,她感到自己心中的性别意识逐渐显露出明显的形状,甚至更加敏感。Greenie很清楚,“当个体意识陷入到一种情绪饱满的状态中,容易产生激进的想法,但这样的敏感度,在当下社会中,不失为一件好事。”
相比之下,Greenie联想到自己曾经做美编时候的日子:总是崇拜装帧好看、设计独特的独立书籍。可如今Greenie觉得,最核心的是每一个制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原本zine就是一种自由表达的载体,真正让它变得重要的,正是表达。Greenie选择的工作坊形式,也让zine的形式不再拘泥于单人的纸张层面,而让它回归到人与城市,把重心放在了辐射广度上”。
回国之后,为了将“如何用zine来表达女性主义”这项毕业课题继续下去,Greenie重新开启了一个名为“PLAN G”的女孩计划,主要通过采访、拍摄身边不同的女孩,和她们聊天,最后为她们制作一份zine,来记录这种平常而独特的约会时光。
其中有位女孩C,直到读大学之前,她都以为家中一系列“军事化管理”制度是正常的。后来她决定成为自己,把严格的家规抛到脑后,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旅行,都会列一张清单,把自己没做过的事全部做一遍。
另一个女孩名叫君君。她在网络上标记自己为男性,从小时候就被教育“女生要学文科”、“女生要注重仪容仪表”,这些规训式的刻板印象让她逐渐厌烦。
在目睹过舆论暴力、两性偏见之后,她选择在网络里成为虚拟的男性。“也许许多人认为这是一种逃避,但它的确暂时解决了某些问题。”君君说出这句话的时候,Greenie感受到了那些悲哀,实实在在地堆积在我们的周围。
Memo则是一个细腻的女生。在她眼里,父亲总是被赋予“顶天立地”的形象,必须要勇敢有担当。她想起初中时候,青春期男生表现出来的各种捉弄、调侃,无一不透露出他们想要证明自己的强势感,可现在长大后,看到总是在操劳的父亲,Memo真想反问身边所有的人:男性为什么就不可以成为相对弱势的那一方?为什么就不可以被保护呢?
Greenie为各种各样的女孩记录下了真实的一刻,将她们的故事具象化成为拼贴作品,鼓励女孩们将隐秘的想法表达出来,将这些零碎的思想放置到了公共化语境中,让更多人看见并产生共鸣。
自从Greenie回国至今,其他主题的工作坊也陆续举行了30多场。
来参加工作坊的制作者,甚至90%以上都是零基础。而zine给人最大的魔力在于,无论是8岁的小学生,还是中老年人,都可以在这个领域里自由创作,因为每个人的思想在此平等。
此时,当我们聊起来到底需要如何制作zine的时候,已经有了答案:生活中任何物体材料都可以成为素材。
而最重要的是创意与表达的意愿,那是在经历无数场生活后才会获得的东西。
ZINE 小课堂 /如何制作一本 ZINE?
1、准备以下材料:纸张,无论什么样的纸或者素材,只要能够呈现你想表达的内容;水笔、彩笔、油画棒,你能想到的涂鸦类画笔都可以;胶水、胶带、线、钉子等。
2、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它们制作成一本书籍的形式。
3、一般来说,初学者都会先使用全部纯手工制作。等到熟练后,可以将自己的摄影、绘画作品扫描成电子版,再成为zine的内页内容进行设计排版与制作。
Greenie 推荐的5本 ZINE
01《Rubbish Famzine》
由四⼝之家打造的家庭志,全家⼈⼀起参与策划、摄影、设计、撰写等⼀系列的⼯作,把⽣活中有趣的想法和感受⽤不同的纸张和材质拼接出来。这场出版计划,不仅仅是为了制作出有趣的出版物,更重要的是家⼈之间的互动关系,使家庭⽣活变得更加丰富。
02《YEAH》
⼀套标准的60年代油印⻛格的册⼦(1961-1965年出版),内含10本⼩册⼦,由不同的作家和艺术 家们提供诗歌、绘画和拼贴画,抗议当时社会的问题,作者称其为⼀次“讽刺之旅”。
03《罗⻢是个湖》
这是鼹书给艺术家赵洋同名个展《罗⻢是个湖》推出的艺术家书,但我觉得它更像是⼀本记录艺术家创作过程的ZINE,收录了赵洋2011-2018年的部分纸本⼿稿和2019年个展上展出的绘画作品,阐释艺术家所追求的绘画中误读的语意空间。
“罗⻢湖”这个故事很意思,要亲⾃翻阅这本书,或者看看赵洋的作品,才能感受到其中浪漫、悲伤⼜滑稽的⽓息。
04《晃晃》
作者去朝思暮想的台南⽣活⼀个⽉,在那⼉闲逛,⽤纸张记录⾛过咖啡店、古物店、街边⼩摊,观赏⽊偶戏、南岛⼗⼋剧场,所有遇⻅的故事都⽤及其简单的⿊⽩速写⻛描绘在⼀张报纸形式的⽩纸上。
05《Achim》
⼀期⼀个主题,⼀个主题⼀张海报,由⼀张海报叠起来的册⼦,记录各种⻝物的制作⽅法,还有⼀ 些作者撰写的⽣活⼩论⽂,说是“论⽂”,其实就是“⽇记”,⼀些碎碎念的⽣⽇⽇常。
至于提及自己的Zine作品能不能成为城市历史的一部分?能不能为女性主义贡献一点积极的力量?Greenie没有考虑很多,她把最大限度的热情和认真投入到了行动中,而到时候必然有答案显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