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和丘吉尔都曾自带木箱到这里演讲

当下沉迷于社交网络的人们还会有耐心听一场慷慨激昂的演讲吗?

White, Black, Black-and-white, Text, Monochrome photography, Font, Photography, Monochrome, Signage, Style,
White, Black, Black-and-white, Text, Monochrome photography, Font, Photography, Monochrome, Signage, Style,

伦敦海德公园的“演讲角”,从19世纪起活跃至今。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让所有人自由发表观点的地方;马克思、乔治·奥威尔、丘吉尔等巨匠都曾在这里发表演讲,成就了这个小小角落的传奇。

然而在互联网日渐膨胀,人们用“点赞”来社交的时代,这个稀有的公共空间发生变化了吗?给一群看起来疯疯癫癫的家伙们留一片合法吵闹的地方,究竟有多重要?

“我问你一个问题,你爱我吗?我告诉你,我爱你,我可以为你去死。”

“伊斯兰教只会教给你仇恨!”

“你从中国来吗?去下载一个我们的免费 App,就可以试听古兰经讲解了。有中文版哦!”

“你会不会问自己,‘我在哪里?我从哪来?’”

在拜访伦敦海德公园的演讲角(speakers’ corner)之前,我以为这些对话只能出现在电影里。

Photograph, Facial expression, Photography, Black-and-white, Speech, Monochrome, Stock photography, Public speaking, Laugh, Style,

伦敦11月底的气温已经逼迫冰点。下午四点,天就全黑了。坐地铁到大理石拱门(Marble Arch),出站口你就能看见醒目的标识,“Hyde Park Speakers’ Corner”。这时候海德公园的圣诞游乐场刚刚亮灯,七八个演讲者穿着冲锋衣、带着皮手套,借着霓虹的亮光,在寒风中演讲。

这天声音最响的是英国人 Jim,基督教的传教士:“谁是王中之王?耶稣!谁是世界的主宰?耶稣!”不远处的另一位基督教演讲者正在和两个伊斯兰教徒辩论,“You know what? I love you. I could die for you.”两个伊斯兰教徒不屑地摇头,“of course I don’t love you!”

Photograph, People, Black-and-white, Monochrome photography, Monochrome, Event, Photography, Headgear, Crowd, Ceremony,

一个带着头巾的亚裔中年女性拉住我的胳膊,“别听他的,他是个疯子。你想了解伊斯兰教吗?我叫 Nanda,来自印尼。”于是 Nanda 开始用不太标准的英语向我解说伊斯兰教,我们身边迅速聚集起越来越多的伊斯兰教徒。来自尼日利亚的 Ezekiel 叫我“不要相信那些英国的电视节目,因为他们把穆斯林说成坏人,就好像他们把中国说得很惨”。巴基斯坦的 Hassan 对中国颇有了解,问我是否知道“在中国有两千万穆斯林”。埃及人 Muhammad 问的问题更加深刻了,“你是否想过自己从哪里来”。他还为我唱诵了一段古兰经。“五十年后,全欧洲人都会信奉伊斯兰教。”最后,Nanda 斩钉截铁地向我宣布。

Photograph, People, Black-and-white, Monochrome photography, Monochrome, Photography, Event, Smile, Ceremony, Style,

宗教一直是“演讲角”讨论的重要议题,但英国“演讲角”的传统最初源自非常市井的日常生活场所——菜市场。闹哄哄的市场上,有人因为买卖不公平大声发表意见。为了让更多人听见,他们站到木箱上。赶集的人们拎着刚买好的土豆和洋葱一层层围过去“评评理”,成就了“民主社会”的一种简单形态。

1872年,伦敦海德公园的演讲角成为世界上首个法律认可的演讲角,也成为了世界言论自由运动的里程碑。然而1783年之前,这里是死囚被执行绞刑之前发表最后演说的地方。

People, Monochrome, Crowd, Black-and-white, Event, Headgear, Monochrome photography, Photography, Style,

如今,每周日下午,任何人都可以就任何议题(淫秽内容除外)来这里开讲。英国左翼作家乔治.奥维尔把这里描述成“世界小奇观”,因为这里你可以一网打尽“印度民族主义者、禁酒改革人士、共产主义者、托洛茨基主义者、大不列颠社会主义者、天主教证据协会、自由思想者、素食主义者、摩门教徒、救世军、教会军和大把形形色色的狂人。”

假如只是匆匆路过,你很难体会演讲角的妙处。尤其是从中国来的游客很少接触即兴演讲,路过的时候纷纷在问“这堆疯子在吵什么?”但几次拜访下来,你可能会了解到这些演讲者在狂热之余的幽默和智慧。有些人很会说笑话,但是去了几次就发现他们每次都说同样的笑话,有些人注重创新,有即兴辩论的天赋。

People, Social group, Monochrome, Event, Family, Black-and-white, Team,

演讲角的光辉岁月出现在一、二战期间。当时激变中的欧洲社会涌现大量民间集会。在伦敦,每周的集会数量达到几百场之多。萧伯纳、马克思和丘吉尔都曾自带木箱站在这里发表演讲。彼时在伦敦不少书店门口也能见到规模不等的演讲角。但到了电视被搬进了英国人家的1960年代,大多演讲角迅速从公众视野中消失。更别提网络社交媒体出现之后,演讲角离开多数城市青年的生活更远了。

但海德公园的演讲角幸存了下来,尽管如今纯粹的政治议题不再常见,宗教讨论越来越火。近三年来,演讲者中至少半数是伊斯兰教徒。今年英国摄影师 Philip Wolmuth 出版了新书《Speakers' Corner》,集合了他从1977年至今拍摄的海德公园演讲角。在他看来,这里最可贵的是“能够听到媒体上听不到的言论,能够体会面对面辩论的激情”。

Poster, Silhouette, Font, Sky, Album cover, Adaptation, Photography, World, Photo caption,

Philip Wolmuth 《Speakers' Corner》封面
本文配图均来自此书

虽然还不清楚哪一天人们会彻底厌烦手指点赞的互动,但英国商人 Euan Edworthy 早就看到了社交媒体的死角,认为“现场辩论是一种完全不同于网络互动乃至书写的一种交流能力,而人们正在丧失这种能力”。他发起的“Speakers’ Corner Trust”正把演讲角推广到全欧洲。项目的负责人之一 Peter Bradley 曾是英国国会议员,推广演讲角对他来说不仅仅关乎言论自由,“还在于将一种更初始、更有激情的人类互动模式延续下去。”

“演讲角”演变简史

■ 1196年,英国当局在伦敦 Tyburn,也就是现在的“演讲角”所在地修建绞刑架,从此这里成了绞死囚犯的“著名”场所。囚犯在被执行绞刑之前,被允许发表最后的演说。有些人的演说是坦白罪行,有些人则是喊冤求情或者批评当局。所有伦敦人都可以买票参观绞刑现场。

■ 1783年,五万多人在此被执行绞刑,当局决定将绞刑移至 Newgate 监狱举行,。但示威游行的传统被保留下来。

■ 1850年前后,此处成为伦敦颇具规模的演讲集会场所。

■ 1859年,演讲角出现大规模集会评判法奥战争(第二次意大利独立战争)。

■ 1872年,英国公园法案通过认可此处为演讲角。

■ 1906-1914年,女性参政权论者在此举行大规模集会,由于声势浩大,集会曾在1913年被禁止。

■ 1930年,伦敦逐渐涌现出上百个演讲角,但幸存至今的只有海德公园的这一个。

■ 2003年,演讲角出现大量反对伊拉克战争的示威者,总人数共计两百万之多。

(完)

广告 - 内容未结束请往下滚动
更多 From 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