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强
1976 四川绵阳安县
在向国家上交家里那两杆拥有持枪证的猎枪之前,王强喜欢揣着它们上山打猎。那是1997年,香港回归,村里所有登记在册的猎枪都被收走,身边的朋友常拿因此失去乐趣的王强开玩笑:你不弄枪弄什么?弄飞机吧?像是编剧的安排,那之后,王强真的开始成为《航空知识》杂志的忠实读者,便就此一发不可收拾。
“王强一号”的造价在1万元人民币左右,但在那之前,他已经在无数次制作飞机模型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而生猛的经验:他连图纸都不画,照思路买几根破铁管,找个电工就敢焊起来,再搞几个轮子,借个发动机……一切都有序又荒诞地进行着。2005年的夏天,王强拉上亲朋好友,在绵阳市郊区的老机场完成了第一次试飞。尽管那次起飞的高度离地面不过十米,但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王强就已经把这架最终在汶川地震中毁坏的飞机飞到了400米的高空。
飞久了当然也有出事的时候,“有一次发动机在空中熄火了,我马上返航打算滑翔降落,最后掉到了河里。那时候很冷,我游上岸,又去打捞飞机。跑回河里先用工具把翅膀拆了,再用绳子把飞机拖上岸。”王强在各种小事故中受伤不断,但运气好都没什么大碍。尽管心里也怕,但这种怕非常微弱,他总能在意外中学习和改进,通过调整飞机的细节让下一次飞行更加踏实。
如今拖家带口在浙江一家连锁发型店做店长的王强,并不是没有想过全心投入自己的“航天事业”,甚至曾经一度辞职,天天倒腾飞机。“但没有那个经济实力,每个月吃饭、电话费、房租、交通费、养小孩子都要花钱。飞机发动机贵,加工费也贵。所以我现在还是一边工作一边弄飞机,这样比较符合我的情况。等到我技术更成熟,得到更多人认可的时候,我想搞个小作坊之类的。中国这么大,十几亿人口,爱好者这么多,如果大家都有自己的创新和设计,这事就会遍地开花。”
何东飙
1973 浙江杭州萧山
何东飙的老本行是做环保设备,六年前对飞机产生兴趣之后就投资了一个飞机工厂,取名“星际直升机”。现在,他的团队超过15人,从制造到组装再到调试,他们已经造了25架飞机。“我应该是疯了,才会做这么多飞机。”
何东飙的工厂一角
“国外有航空法,我们是没有法,一玩就有人说你非法。我们这些爱好者有一点好,胆子大,违法我们也去玩玩看,不然谁来玩这个东西?其实做这个事情是很开心的。”
“做飞机6个年头,当时就是‘误入歧途’,开始的时候不知道深浅,越玩越投入,现在是没办法了,停不下来。玩这个需要金钱和技术的支持,在实验新飞机的时候,脑子里的想法很多,但造着造着就发现自己没钱了。”
“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我的出发点非常简单,就是玩儿,然后玩着玩着觉得这个飞机好像可以卖钱,究竟将来会发展到怎么样也是一个未知数。我们有个原型机,属于拷贝,一套完整的卖38万人民币,我们厂里现在完整的大概有20套。”
曹正书
1941 四川绵阳安县
15岁时,曹正书做了一个梦。梦中他行走在一个舱中,响声和震动表明他乘坐的是高速运输工具。向窗外望,他发现自己置身空中,下面是麦田和村庄。从此,这个梦就深深烙刻在少年的脑海里,一烙五十年。
少年时代的曹正书,因为家穷没有读过书,从小就和父兄一道埋头于田间劳作。村子上空偶有飞机飞过,他就想,如果能用飞机运输、播种、施肥,当农民也算逍遥自在。
1974年,安县永和镇成立农机维修站,32岁的曹正书被选中学习机械加工技术,很快便精通了车、钳、铣、焊、铆等技术。随着对机械常识的了解,打造一架飞机飞上天的计划开始萌发。一旦有空,他就会到镇上的废品收购站看看,把可能有用的零件都买回家。
十年后,镇农机维修站解散,曹正书回到农村,搭起一座简陋的工棚,搞起了农机维修。那时候,懂机械维修的人还很少,他的生意有声有色。有了点小钱之后,曹正书开始酝酿自己儿时就有的梦想:造飞机。
过去的三十年,曹正书甚至没有记住造过的飞机数量。“应该有十几架吧。”他最初造直升机,无数次试飞均告失败。有一次试飞的时候他怕飞机飞上天下不来,就在地上打了桩用很粗的绳子绑着飞机。结果根本没有飞起来。
曹正书的半成品飞机
至今,曹正书仍然在他的维修棚里倒腾着飞机。目前他正在造的直升机中,很多材料是从废品站买来的。机身用的是轻铝管,汽车马达,轮子由童车车轮改装。他说以前造的飞机马力太小飞不起来,这次肯定可以。曾有人偷走他的飞机零件当废铁卖,所以他在维修棚里搭了个床天天睡那守着飞机。
曹正书对自己迷恋造飞机的解释非常简单,“造飞机对我来说是一种娱乐,就像其他人爱打麻将一样,我一造飞机就觉得开心。”他仍然坚信,自己的飞行梦可以实现:尽管这个梦想只是能让自己造的飞机飞过油菜花的高度。
苏桂滨
1977 广东潮州
受伤后需要轮椅代步的苏桂滨
读电子专业出生的苏桂滨,曾经做过电梯维修工,混过IT界,但没有一件事做得长久,直到这个奇怪的计划诞生:他打算拿一年的时间出来玩,挑战一下造飞机,不行就再回去工作。家人当然反对,面对醒了就出门“不务正业”的丈夫,妻子觉得受到拖累,甚至提出离婚。苏桂滨也狠,家人软硬兼施都没有丝毫动摇,七八年来,“我把睡觉的时间拿来设计,醒了就出去找零件。”
2012年,苏桂滨和一群飞行爱好者在宁夏试飞。想把自己造的旋翼飞机飞上5000米的高空,然而零下40度的严寒以及缺氧让梦想破灭,在4850米的高度经历鬼门关之后,苏桂滨不得不提前结束飞行。“自从那次之后,我每次飞都会想到我女儿。所以现在飞都谨慎多了,我觉得还要去打破飞行的高度,那应该是改变我一生的飞行。”
后院里的飞机磨具
两年后,苏桂滨再次发生意外,神经受损,下半身失去知觉,需要卧床静养。
苏桂滨还是一根筋,等伤好了还要去飞。多年的坚持,无数不眠的夜晚,苏桂滨一共造出超过50台旋翼机,飞行时间超过1000小时。当然,还有4850米的飞行高度记录。对他来说,人生价值不需用钱去衡量,他说:“活到老,飞到老。”
张斗三
1956 广东汕头潮阳关埠镇
“我来自潮州,爱拼才会赢。”——张斗三在自己造出的第一架轻型飞机上写下了这句话。
在听闻张斗三要造飞机的“痴人说梦”时,朋友们无不抱以隔岸观火的哈哈大笑,妻子也忧心不已,怕他试飞出事。尽管如此,10岁就能为母亲做出小马达发动绕线机的张斗三,还是在40岁这一年开始琢磨飞机的设计和制造。
为了寻找合适的航空材料,张斗三四上北京,摸上一家制造轻型飞机的工厂。工厂对他的想法感动吃惊,开出80元一颗螺丝的高价,想吓走他。但张斗三,咬咬牙买下了。最后,工厂被他的诚意打动,答应向他提供航空材料。最重要的发动机来自一架停放在惠东水库边的轻型飞机,听朋友说那架被台风吹散骨架的飞机发动机还可以用,张斗三想尽办法把它搬回了广州。
那是1995年,张斗三和帮手黄伟强开始在广州珠海区瑞宝乡自家天台上一手一脚地早起飞机来。手钻、台钻、电焊机和砂轮机——这些颇为原始的工具就是所有。没有现成图纸,更没有专业的技术工程师指导,两人经常造造停停。张斗三有一本自己用铅笔画的设计图,一线一点全凭自己琢磨出来,“苦啊,脑筋都快想坏了。老婆还老是因为叫不动我吃饭而生气。”
来自张斗三的手绘图
经过三年努力,张斗三终于制造出一架轻型飞机。长6米、重200公斤、宽1.5米,可搭乘两人连续飞行500公里。
过去的二十年,张斗三投资了好几千万,分别造出了轻型飞机、扑转翼飞机、直升机和陆空两用飞机。现在张斗三是一个建筑队的包工头,靠建筑赚的钱勉强能养活造飞机的爱好。对他来说,这是赔钱、赔时间甚至有可能赔命的“三赔”事儿。即便如此,他仍在造自己的第五架飞机,并且天马行空地以汶川地震救灾时不慎坠落的直升机为灵感,打算研发出同时运用四台发动机的直升机。
徐斌
1975 浙江衢州江山
徐斌的父亲是搞机械加工的,高中还没毕业,他就加入了父亲的工厂,学起了手艺。每天与机器零部件打交道,让徐斌突然有了大胆的想法:能不能用自己的技术与机械零件,造出一架上高中时就疯狂着迷的飞机?
造什么飞机呢?考虑到自家的院子有点小,那就造架直升机吧!“因为我觉得直升机方便,不需要跑道,随便找个地方就能飞起来。”于是在1994年,20岁的徐斌开始了自己造飞机的漫长旅途,“无非就是几根管子嘛,支撑一下,搞个发动机就能飞起来,应该很简单的。”
徐斌生产飞机的仓库
从寻找灵感、自己画设计图、再到真枪实干,仅仅花了一个多月,徐斌就造出了自己的第一架轻型直升机:机身由废铁加工而成,发动机来自摩托车,木头做桨,仅用粗绳固定。结果并不难猜,由于机身太重而升力不足,徐斌的作品最终没能飞起来。在同学们的哄笑声中,结束人生第一次试飞的徐斌有些心灰意冷。
在那之后,意识到“搞飞机”并没有那么容易的徐斌休息了很长时间,但他心里并没有放弃,而是转头研读各种航空书籍,并通过互联网搜集来自国外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一种叫做“旋翼飞机”的飞行器在国外非常流行,而且结构相对简单,不需要太复杂的专业知识,经过一番摸索,徐斌通过网上下载的图片再次开始照猫画虎。
徐斌的手绘草图
没想到这一画就是好多年,从18岁萌生造飞机的想法,到32岁,徐斌终于开着自己造的飞机飞上了天。飞行时长25分钟,飞行高度2公里。那架重达130公斤,共耗资3万元完成的飞机,发动机是从网上买到的,驾驶椅是从汽车上现成拆下来的,徐斌自己则完成了机翼、机身以及旋页的设计和制作。
徐斌一手操办的“中国民间航空第一馆”
徐斌通过自己的理性思维与严谨态度,逐渐成为了旋翼飞机专家。他不仅鼓舞了许多飞行爱好者,还凭借自己对飞机的研究带来了一系列经济效益:有企业请他帮忙航拍;他正在尝试改造能够喷洒农药的务农飞机;还顺利开办了“民间飞机展览馆”,目前收藏了中国民间自造的十多架飞机,他还想在展览馆门口建飞机跑道,让飞机爱好者们有更多见面和交流的机会。
“我经常飞到江郎山那一带,直线距离大概5公里,我喜欢飞到山边上,在那里转来转去。”
袁相秋
1952 浙江台州
袁相秋和他的飞机模型
就这样,袁相秋从1995年开始造飞机。
袁相秋制造的飞机零部件
袁相秋的想法很简单:“飞机像鸟一样,只要有机翼、机身,再买个摩托车发动机不就能飞了吗?”他买来摩托车发动机,第一架飞机唰唰就造好了,样子像个大风筝。他拉着飞机到未开通的公路上去试飞,村前村后的人都跟着去看了,结果,飞机在地上“原地踏步”。老袁不死心,回家后又接连造了两架,还是没飞起来。
几次失败,村子里的人都说他是疯子,造一些没用的东西。1996年的除夕,袁相秋到县城买年货,却意外发现《航空知识》杂志,他当场就坐在台阶上翻阅起来,直到天黑回家年货也忘了买。那之后,有了理论支持的袁相秋终于把自己造的第四架飞机飞离地面,尽管高度不足1米,仅仅停留了几秒钟。但这已经足够令他激动不已。
袁相秋制造的飞机零部件
如今64岁的袁相秋已经不再造飞机了。因为新农村建设,他失去了试飞的场地。过去的十几年里,他一共造出8架飞机,如今只剩下地下室里的三个飞机轮子,其余全当废铁卖了。他说自己的愿望其实很小,只要有架飞机,能带自己飞过本地著名的天台山脉就够了。因为以前每次试飞都在清晨,他夹带私心,给孙子取名叫袁晨翔。
金绍智
1944 浙江杭州
对于从小就是航天模型发烧友的金绍智而言,2007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64岁的他从医院退休,开始把所有时间都花在实现“自驾飞机上天”的梦想上。辗转杭州、北京与西安各地的航空俱乐部,金绍智从驾驶飞机学起,飞行理论、驾舱操作、陆地滑行、低空试飞、降落……有航模基础的老爷子,上手非常快。
在那之后的八年里,金绍智改造并自制了5架飞机,全部顺利完成试飞。其中唯一一架自制飞机的灵感完全来自于航模图纸。“我玩遥控模型三十多年了,它的原理和飞机相通,只是把比例缩小。所以我就想,把模型放大也是一样的。”
这架飞机除了二手发动机和定制的驾驶舱、螺旋桨以外,其他的材料大多从被称为“五金之乡”的永康市买入,一共花了10万元。
金绍智制造的飞机
2013年,金绍智在试飞另一名发烧友的自制飞机时发生了意外,摔下来后小腿骨折、肠破裂,昏迷了一整天。然而手术结束不到一个月他就出院了,修养了八个月后,年近70岁的他又开始了飞行训练。“我这不是疯狂,是热爱。”
提起这次事故,金绍智更关心的是技术原因:“那架飞机技术上还没有成熟,操控系统没有调好,机架不牢固,发动机老旧,动力不够。本来不该飞的,怪我自己,非要勉强,结果飞上去之后就失速了。我觉得只要把技术调好,飞行是很安全的。”
在那之后,所有的亲人都反对金绍智再飞,甚至委托在交通局工作的亲戚,但凡在街上撞见他拉着飞机就必须“控制”他,直到天黑才能放他回去。而老爷子任性的解决办法是把飞机拖上高速,开到附近的城市去飞。
如今金绍智还在经营一家小诊所,平时为同胞看病,周末就去附近的俱乐部继续飞行。他仍打算把自己的飞机做得更好,准备到90岁还要飞。他说:“我要越飞越高,越飞越远,越飞越安全。”
摄影、撰文:徐晓晓
编辑:FAN XIAOB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