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有一群人坚信,“莎士比亚”只是一个马甲

有人认为,我们今天读到的莎剧作者另有其人,而"威廉·莎士比亚"这个署名不过是个马甲。

Text, Font, Line, Calligraphy, Illustration, Black-and-white,
Text, Font, Line, Calligraphy, Illustration, Black-and-white,
Text, Font, Calligraphy, Black-and-white, Rectangle,

其实聊到莎士比亚,他的的生卒时间便是个很有意思的谈资——他的生辰和死忌分别是相隔52年的同一天,4月23日;而向东8个时区,他出生和死亡的年份也与那位"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完全相同。

但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不是巧合,而是某些把巧合当真的人。比方说,200多年前,有人发现《哈姆雷特》中的情节暗合了某位王公贵族的狗血往事;有人从几句对白的字里行间拼凑出了传说中的"培根密码";有人从故纸堆里挖出了一张克里斯托弗·马洛的画像,跟莎翁不负众望地撞了脸……

而如果你接受了一种猎奇的设定,这些半真半假的"巧合",就成了言之凿凿的论据——这个设定就是,威廉·莎士比亚并不存在。更确切地说,有人认为,我们今天读到的莎翁戏剧作者另有其人,而"威廉·连中间名都没有·莎士比亚"这个署名不过是个马甲,穿马甲的则是个位高权重,身份敏感的贵族文人,乃至伊丽莎白一世女王本人。

Poster, Photo caption, Photography,

这是一个看似扯淡,却几乎令人无法反驳的设定。毕竟,除了留给老婆的那张"自己第二好的床",那个男人没有留下任何能拿来拍卖的东西,包括手稿。就连他死的时候,也没听说任何当时的大人物点着蜡烛写下过一句"RIP"。也就是说,我们确实找不到任何看得见摸得着的证据,来证明莎士比亚这个人真的存在过。

Cartoon, Poster, Photo caption, Illustration, Art,
Text, Font, Black-and-white,

这场阴谋论的开端起始于莎士比亚去世200多年后,可能是工业革命教会了欧美人相信科学的力量,他们开始尝试用科学打倒一切牛鬼蛇神。而第一个站出来"打倒莎士比亚"的是个名叫 Delia Bacon 的美国女学者,她一生最大的壮举是不远万里来到英国,要求撬开弗朗西斯·培根的棺材。

Poster, Photography, Album cover,

Delia Bacon

这位刚好也姓培根的女士之所以要挖培根爵士的坟,并不是打算认祖归宗。她声称,自己经过数年的"阅读理解",从培根爵士的书信中,解码出了莎士比亚手稿的所在—培根的墓穴中。Bacon 女士认为,莎翁戏剧的真正作者是一个由培根爵士领导的"贵族编剧小分队",而"威廉·莎士比亚"便是他们统一使用的马甲。

Nose, Portrait, Cheek, Art, Line, Close-up, Design, Mouth, Visual arts, Pattern,

弗朗西斯·培根

挖坟这种无礼的要求自然被培根家族无视了;但"培根才是真莎翁"这个理论却就此开始野蛮生长,不到30年,学术界就冒出了250多本论述这个观点的著述。到了1886年,一批"培根派"学者甚至还开宗立派,成立了"培根学会"。这个学会直到今天还依然健在,每隔几年还会一本正经地发行一本名叫《Baconiana》的学术期刊,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他们的官网下载 PDF 影印本。

Games, Label,

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版的《Baconiana》,eBay有售

包括 Delia Bacon 在内的"培根派"最坚实的底气在于,他们认为莎士比亚的剧本中包含着很多政治相关的暗号和密码,暗示了真实作者的身份;而培根也确实有自创密码的传言。比如说,在《亨利四世》第一幕中,他们通过计算连字符的数量,每隔数页拆出一个词头,拼出了下面这行"密码":

Text, Font, Line, Photo caption, Photography, Rectangle, Black-and-white, Calligraphy, Happy, Parallel,

1883年,一位名叫 Orville Ward Owen 的"培根派"还发明了一种"解码轮"。

Photography, Stock photography, Vehicle,

他将莎士比亚和培根的文本分别卷在两个轮子上,快速比对,加速解码,最终科学地得出了一个结论——培根爵士(莎士比亚)是伊丽莎白一世的私生子。

除了培根爵士,马甲背后的另一个热门人选是莎士比亚同时代的剧作家克里斯托弗·马洛,由头便是之前提到的那张撞脸画像,而两人的写作手法也确实被人发现了诸多相似之处。

Face, Portrait, Self-portrait, Forehead, Head, Chin, Nose, Facial hair, Cheek, Human,

马洛/莎士比亚

但"马洛派"有一个致命的 bug,那就是,早在莎士比亚去世前21年,马洛就已经在一场酒吧斗殴中英年早逝了。显然,《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麦克白》不可能是马洛鬼魂附体写出来的。

但身为合格的戏剧爱好者,早在1895年,Wilbur G. Zeigler 在最先提出这个理论时,便用汪洋恣肆的想象力修复了这个 bug:马洛当年并没有真的死掉,而是先诈死,然后以莎士比亚的身份"复活",写出了那些比自己"前世"的作品更为传世的剧本。

相比撞脸的马洛,在两百年来的60多个人选中,更得人心的,是1920年,作家 J. Thomas Looney 提出的新人选——牛津公爵 Edward de Vere。由于 Edward de Vere 的人生轨迹和哈姆雷特、李尔王等莎剧男主有诸多巧合之处,此理论一出,八方响应。不到两年后,这一派别的抱团组织"莎士比亚同盟会"(the Shakespeare Fellowship)便成立了。

Portrait, Cheek, Chin, Painting, Nose, Self-portrait, Forehead, Art, Jaw, Neck,

牛津公爵 Edward de Vere

而到了1952年,“牛津派”的 Charlton Ogburn 进一步研究指出,牛津公爵(莎士比亚)其实是伊丽莎白一世的男宠。"童贞女王"再度躺枪,整个阴谋论也平添了几分香艳。

半个多世纪来,这一说法在野史圈很有影响力,2011年还被最爱编野史的好莱坞拍成了电影《匿名者》,导演是拍灾难片发家的 Roland Emmerich(《后天》《2012》)。

Music, Performance, Event, Orchestra, Album cover, Musical, Performing arts, Audience, Stock photography, Musical ensemble,

《匿名者》海报

好莱坞将这个故事的狗血程度足足上升了一个等级——牛津公爵(莎士比亚)不光成了女王大人的男宠,他更隐秘的身份其实是女王的私生子,两人还生出了下一个私生子……

Photography, Smile,

牛津公爵 & 伊丽莎白一世/《匿名者》

People, Crowd, Audience, Event, Selfie, Human, Photography, Cheering, Performance, Team,

被刻画成跳梁小丑的莎士比亚

不过,最令我们惊讶,也不得不正视的是,秉持着"莎士比亚不存在"这个观点的并只是上面这些偏激的二流学者。包括马克·吐温、弗洛伊德、卓别林、惠特曼在内,很多世人眼中有理性,有判断力,有话语权的文化名人都发表过质疑莎翁真实身份的言论。马克·吐温甚至还专门写过一本《莎士比亚死了吗?》,动用他诙谐漂亮的文笔来给这个议题添砖加瓦。

Font, Text, Calligraphy, Line, Art, Illustration, Black-and-white,
Font, Text, Calligraphy, Line, Black-and-white, Art, Illustration, Monochrome,
Text, Font, White, Black, Calligraphy, Line, Footwear, Logo, Illustration, Art,
Font, Text, Calligraphy, Line, Art, Illustration, Black-and-white,
Font, Text, Calligraphy, Line, Black-and-white, Art, Illustration, Monochrome,

然而,这样的站队并没有改变学术界的主流共识——无论"真莎士比亚"被指认为什么身份,"莎士比亚不存在"依然被视为毫无根据的阴谋论,就像肯尼迪遇刺之谜,或者阿波罗登月造假论那样,谈资而已,当不得真。

但即便如此,这一理论至今仍极有生命力。那些抱持着这个观点的人坚信,他们的理论更像是达尔文的相对论,太过超前于时代,但最终终将被证实。近些年来,这些把自己看作"掌握了真理的少数派"的个人和组织始终在不遗余力地壮大自己的声势,简直让人感动。他们将口水战闹上了美国最高法庭(然而打输了),给莎士比亚故居博物馆捐钱,要求公开辩论(然而被拒绝了),还大力支持 Roland Emmerich 拍《匿名者》(然而拍成了大烂片)。

2007年,"莎士比亚身世联盟"在互联网上发布了一张请愿书,征集知名人士的签名,希望能赶在莎翁400周年忌辰这个节点上,迫使正统的学术界认同,"莎士比亚身份存疑"这个观点具备讨论空间。

Event, Community, Art, Award, Team,

最早一批在请愿书上签名的学者

截至今天,他们总共收集到了3350个签名。目前,学术界没有任何表态。

当我们大致梳理完了这两百年来围绕一个马甲发生的所有口水战,这场"较真"的抓马竟有了点戏剧化的美感,立场反倒不那么重要了。在文人的世界里,相比确确实实的答案,谜团才要美得多,如狄更斯所说,"莎士比亚的人生之于我们是一个美好的谜团,我却每天惶惶不可终日,唯恐有人要将答案揭晓。"



广告 - 内容未结束请往下滚动
更多 From 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