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终于崩盘了。
4 号下午 3 点,央行正式将比特币等代币定性为“非法融资”,连锁效应是即时的:24 小时内,比特币市值已经蒸发超过 1.6 个亿。
仅仅在半个月前,比特币刚刚达到国内价格峰值,单枚比特币已经价值超过 3 万元人民币。
也就是说:如果你在 2013 年 1 月份花八千块人民币购入一千枚比特币的话,8 月份这个数字已经变成 3000 万。
伴随疯狂加值的同时,崩盘传闻从未断绝。但魔幻的涨幅让投资者在过去的上半年对比特币投资市场趋于疯狂,而超过十倍的收益甚至让传说中的三四线城市大妈也跻身于网络虚幻货币的买卖之中。
他们或许完全不理解一个没有黄金加持,甚至没有实际形态的货币会一路走高,但他们相信自己已经真金白银投进去的比特币账户能让他们一夜暴富,直到前天下午。
2017年最大的资产泡沫还是破灭了。
比特币是什么?
简单来说,它是一种建立在 P2P 和密码学基础上的电子货币。
复杂来说,它是一种用去中心化、全球通用、不需第三方机构或个人,基于区块链作为支付技术的加密货币,由中本聪(化名)在 2009 年 1 月 3 日,基于无国界的对等网络,用共识主动性开源软件发明创立,是加密货币及区块炼的始祖,也是目前知名度与市场总值最高的加密货币,比特币在全球各地皆可流通,任何人皆可参与,通过称为挖矿的电脑运算来发行,协议数量上限为 2100 万个,以避免通货膨胀问题,使用比特币是通过私钥作为数字签名,允许个人直接支付给他人,即使远在地球另一边,不需经过第三方机构,如银行、清算中心、证券商等,从而避免了信任问题、高手续费、繁琐流程、以及受监管性的问题。
无论简单说还是复杂说,大多数人,大概一点不关心。人们最关心的是:在过去的几年中,它可能是唯一一种跑赢了北上广房价的存在。它是一场狂潮,一场口耳相传的暴富美梦。
比特币的东方传教士李笑来
1美元 - 1亿美金
李笑来常年盘踞国内比特币首富,并时刻亲身上阵为比特币背书,从他几次采访中可以得知:
2011年比特币第一次超过美元价格时,李笑来购入2100个比特币;
几周后比特币即涨到24美元,李笑来随即与朋友合伙于河北设厂开矿,自己挖掘比特币,共开采出百枚左右;
2011年8月,匿名人士透露,李笑来再次购入千枚左右比特币,入场时机掐在黑客入侵后,入手价格仍然稳定在1美元。
这些持币在2011年价值占据李笑来全部资产的1/4,而到了2013年,币值已超过他全部资产30倍。2013年底,《华尔街日报》估算其持有比特币已经超过一亿美元。
李笑来显然不满足于持有者的身份。他连接投资与参与了多个区块链团队,并发起了多个ICO(Initial CoinOfferings首次代币发行)项目:他发起的EOS的区块链项目,仅用了5天时间就在ICO平台上融到了1.85亿美元,7月2日,这一项目在相应的二级市场市值冲到50亿美元。
但当时已经有人将这个项目称为“50亿的空气”。
截止目前,李笑来仍未对央行定性比特币非法一事做出回应,但早于大潮入市的他显然有着自己判断,正如1月7日他在微博写的一样:
“比特币也好,区块链也罢,谈信仰者事实上配不上…… 因为信仰和逻辑是冲突的。有信仰就没必要用逻辑了。我能走到今天,只是觉得比特币也好区块链也罢,都是因为它们逻辑上的确成立而已。 ”
走狗屎运的瑞典理工男
$27 - $1,300,000
每个直男都买过令女朋友无法理解的东西。挪威理工男 Christopher Koch 买过,八年前,他花了 150 克朗,换来女朋友的一番讥笑和 5000 个比特币。
彼时,买币只是一时兴起。Koch 当时在赶论文,查资料时发现了比特币这么一种东西,好奇之下买了个五千,随后抛之脑后。
2013 年,比特币井喷,新闻铺天盖地,Koch 终于想起了自己四年前的那次冲动消费,随即开始疯狂回忆自己当年设定的账号密码。如同所有天降横财的故事一样,成功找回密码的 Christopher Koch 在自己的账户中挖出了价值 500 多万克朗的比特币。
以投资回报率来看,四年前的那个无聊午后为他带来了 3181500% 的回报,而他则务实地将这笔回报兑换成了现金,只动用其中五分之一,在奥斯陆小城买了套房。
12 岁开始炒币的神童
$1,000 - $1,700,000
玩比特币的大概都听说过 Christopher Koch,作为一夜暴富,或曰狗屎运的活化石,他的故事像图腾一样被定格在了 2013 年的奥斯陆小城。
而很多不玩比特币人也听说过 Erik Finman——18 岁的硅谷小鲜肉,靠比特币赚得百万身家,明年还要把 Taylor Swift 的签名 CD 发到外太空(真的,没开玩笑)。
Erik Finman 的第一桶“比特金”来自 12 岁时祖母给他的 1000 美金。“怎么花随便你”,于是,他去买了比特币。当时是 2011 年,一个比特币的价格仅为 12 美元。
三年后,这比原始资产的价值已经飙升至 10 万美元,Erik Finman 索性从高中退学,搬到硅谷,用这笔钱创办了一家在线教育公司 Botangle。当时,他向家人承诺,只要 18 岁前能成为百万富翁,就不需要去读大学。
2015 年,他又以 300 枚比特币的价格出售了公司。事实证明,他又赌对了——就在今年,即将满年 18 岁的当口,他手中的比特币价值超过了 100 万美元;再加上去年在 VR 领域的成功创业,他个人的资产总额已经高达 170 万美元。
就在半个月前,这个传奇的炒币男孩再一次登上了新闻头条——他宣布将与 NASA 合作进行一个太空实验,发射一颗名为 Project Da Vinci 的卫星,上面搭载一张霉霉的签名 CD,2018 年第一季度发射。
28岁比特币交易网站女CEO
跳楼自杀
Autumn Radtke出生于美国威斯康辛,在于Apple公司服务后,于2012年加入位于新加坡的比特币交易网站FirstMeta。
这个以提供用户比特币买卖交易服务的初创公司才刚刚接受完Sunnyvale数额为50万美元的投资,而他们所在的比特币市场价格在早期波折后一路走高——她加入时,形式似乎看上去一片大好。
而2014年则完全不同。2月,全球最大比特币交易平台Mt. Gox宣布破产,日本金融当局展开调查,同时泰国和中国都宣布了对比特币交易流通的相关限制;
紧随其后,加拿大比特币银行Flexcoin在遭受黑客攻击损失价值超过60万美元的比特币后宣布关停。
2月10日,Autumn在社交网站上转帖了一篇题为“创业的心理代价”的论文并评论:任何事都要付出代价。
2014年2月28日, Autumn Radtke被发现死亡,警方确认为自杀。
比特币真的崩溃了吗?
这个说法显然是不对的:全球只要还有电,有网络,比特币就不能算作“崩溃”。
真正崩溃的是业已建立的投资体系,和蜂拥而上的投机者们。
正如知乎用户张小楼所认为的:“当前很多比特币的投资散户只是人民币充值到交易所里交易,他们甚至没有自己的比特币钱包,比特币连一次提现都没进行过。”
而这些散户们——“他们其实根本不关心股票或者比特币是什么,有什么价值或者用处,他们只是需要有一个可以投机/赌博的标的而已,而比特币交易市场是比A股更加刺激的赌场,涨跌幅更大,全年24小时无休交易,这很好地满足了投机者/赌徒们的投机需要。”
比特币只是比特币,而人性则永远是人性。
一夜暴富的神话永远在更新,而神话不会给你任何依凭。
2011 年 12 月 21 日,一位大三学生在知乎上提问:手头有 6000 元的钱,想要做些小投资赚点儿钱,有什么好建议么?
就在当天,一位用户名为 @blockchain 的答主回复:买比特币,保存好钱包文件,然后忘掉你有过 6000 元这回事。五年后再看看。
好的,六年过去了,我们来看看。
先看看比特币。从当时的折合 24 元人民币开始,比特币价格一路狂飙突进,半个月前升至三万。
这位名为 @blockchain 的答主呢?他的真名是刘志鹏,笔名长铗,写科幻小说;当年,他押上全部身家投资比特币,并创办了币圈著名网站巴比特;2013年,他开始成为媒体口中的“比特币暴富者”。
一年年过去,知乎群众在这条回复下盖了 2046 层楼。
第 5 层楼盖在 2013 年:“按照今天来看,大约变成了7万多人民币。”
第 20 层楼盖在 2014 年:“如果买进,可以赚40万!”
第 1900 层楼盖在 18 天前:“今天价格破3万了,如果6千元全买,现在值800万人民币!!!”
第 2042 层楼盖在 1 天前:“我用全部身家买了巴比特社区的比原链,目前血亏中,特来此贴留名,坐等比原链从目前的3毛多涨到10元。”
那么,那位“大三学生”呢?
他可能只是关掉网站界面,去校门口的银行给 6000 元余额存了个定期。
也有可能,他赚了 7 万,40 万,甚至 800 万,最后,在三天前“归零”。
撰文:杨馨、梁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