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来源于电影《编舟记》
做杂志和做书并没有本质的分别,正因为这种近似,让我们习惯忽视了另外一群编辑,而且他们总是那么不温不火,细水长流,对于喜欢耸动故事的媒体,实在口味过于清淡。面对互联网的便捷和快速,传统媒体伤筋动骨般改变、适应,却如刮骨疗毒。
我们想象出版业应该也快不行了,那种几千年历史的古老媒介,如何跟上电子的速度?突然有一天,我们发现出版业反倒露出欣欣向荣的趋势,顿觉欢欣鼓舞,因为它说明一件事:有价值的内容的不朽。于是,我们周转全国,拜访了中国最顶尖的四家出版社和一家图书工作室。去回答如何用永恒战胜细碎、用“慢”战胜“快”的时代命题。
三联书店:底气来自传统
采访、撰文:朵朵 摄影:王海森
北京美术馆东街22号,很多爱书人都熟知这个地址,在出版业并不发达的时代,三联书店几乎成为高品质阅读的代名词。三联书店的历史积淀也是同行望尘莫及的,陈寅恪、钱钟书、黄仁宇、杨绛,很多学术思想大家都曾是三联书店的作者,有些还只认三联书店。
我们好奇谁能为这艘文化大船掌舵?
这位掌舵人怕我们找不到他的办公室,特地出门迎接,他就是三联书店的总编辑翟德芳。
1.三联书店编辑部的一角,三联的编辑在选题上有很高的自由度。2.总编辑翟德芳认为干出版让人的一生都在学习。3.在文化并不发达的年代,三联书店曾是北京爱书人的文化坐标。
从衣着谈吐到办公室陈设,翟德芳给人的感觉都像是个搞研究,闲来读读书的学者,只有整个下午响个不停的电话,才让人想起他总编辑的身份。
他认为新媒体对所谓传统媒体的冲击要区别对待,尽管关于纸质书将要消失的观点一直喊得很响,但图书出版实际受到的影响微乎其微。三联书店以出版学术、文化类书籍为主,读者人群相对小众,却从2010年总码洋1亿元上下发展到了今天的3.5亿元,销售收入从五六千万元增长至如今的近1.5亿元。
“三联对图书内容的严苛选择和把控,更是良莠不齐的网络内容根本无法企及的。因此当读者想要获取系统、可靠的知识内容时,图书就成了不二选择。”
在很多出版社和民营图书公司尝试完全市场化路线时,三联书店却在想如何将出版社的发展和国家战略结合起来。而且在他看来,除了依靠国家出版基金解 决部分经营压力,出版社在国家的扶植下可以做更多有价值的工作。
“三联最新出版的李零的著作《我们的中国》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虽然我们没有为这套书申报国家出版基金,但它完全符合中国梦的选题,理论上可以借助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这说明在国家的支持下,出版社可以做许多实际的事情。”
1.三联书店喜欢出一本本有质量的小书,《王世襄集》这样特别有价值的书才会出套装精装版。2.便条上是读者对出版社的赞赏和建议。3.资料室是编辑获取灵感的地方。
此外,传统是三联书店最大的财富,也是其有别于其他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翟德芳认为,如果要概括三联书店的编辑方针,就是不跟风、不赶时髦。
“从我书柜里的藏书你们就可以看出,我们出版的都是一本一本的小书,很少出版一套几十本的科研项目和国家项目。选题全靠编辑独立开发,辛苦地通过每一本书的编辑和发行最终为出版社带来效益。”
在出版方向上,三联书店大致分为学术、文化阅读和生活三个版块,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许多生活类图书的策划和编辑都是从文化角度出发,因此可以说学术和文化阅读构成了三联出版的两大支柱。
尽管三联是一块金字招牌,但随着一些出版社乃至民营书商纷纷涉足文化阅读领域,过去三联书店编辑与知名作者间那种可以延续数十年之久的合作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争取到作者,留住作者,三联书店必须“做出让作者满意的书”。“书籍设计和装帧的细节都要尽量贴合每一本图书的特点,让作者在拿到书的那一刻感到满意。其次,要在和作者的合作中最大限度地尊重作者的劳动,同时帮助作者弥补作品中可能存在的不足,改正书中可能出现的疏漏。”
左:《三联经典文库》
作者:邹韬奋、潘汉年、费孝通等
出版日期:2012年至今
200多册图书囊括了三联书店的前世,亦成为对今生的参考。可能没有人会读完这套书,但只要这套书在那,何为三联的出版精神就即刻有了答案。
右上:《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出版日期:1994年至今
20年间只出版了100余册,严格的匿名审稿制度要求作者在相关领域有独到见解和自己的学术体系。
右下:《邓小平时代》
作者:傅高义
出版日期:2013年1月
买了80余万册的历史人物传记,三联书店用自己多年积累的出版经验,在保证作者学术观点的前提下,让该书顺利地与国内读者见面。
译文出版社:出版如陈酒,需要时间
采访、撰文:孙行之 摄影:庄严
世纪出版大楼位于上海市中心,楼里汇聚了集团旗下6家出版社。除了午饭时分从食堂飘出饭菜的香气,其余大部分时间这里都弥散着油墨和纸张的味道。
1.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楼道里弥散着油墨和纸张的味道。2.将优秀的国外著作介绍到中国来是译文出版社最重要的任务,编辑部桌上摞着各种国外图书。3.与书为伍是出版社编辑的日常。
不过在上海译文出版社,五年的光阴却未见波澜起伏。远不似纸媒遭遇的无措与彷徨,穿越一个个迅速膨胀又破裂的互联网气泡,这里的编辑自有一套长久的生存之道。
改变也在发生。三年来,译文社出版了七百多种电子书,公共微信号在运营,手机端阅读的 app 也在制作。出版社与作者签约,一般会连同电子书版权一同签下。总编辑史领空的愿望是,在读者需要的时候,译文社可以通过各种载体提供内容。
不过,“载体”对于书籍而言只是一张表皮,提供专业的内容依旧被译文社视为生存的命脉。
在译文社,一本书从立项到推向市场大约需要半年时间,而在此之前,每一个选题在被确立为重点书之前都需要经过财务部、市场部、版权部、总编办、发行部门在局域网上背对背的评分。
1.门上的海报是美国畅销书作家史蒂芬·金,图书海报是出版社墙壁最好的装饰物。2.书和时间之间有着奇妙的千丝万缕般的联系,比如一本好书的出版需要时间,或者时间的流逝造就写作的素材。在储藏室的一角,我们发现了一帧书和时间同时出现的有趣画面。
“编辑的成长实际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五年之后,差不多才可以胜任看稿、校稿这样的案头工作。”社长韩卫东说。还有对作者的发现、选题策划、对市场风向的把握乃至作者、译者资源的积累,这些都像陈酒,需要时间酝酿。
一些出版社的编辑每年要发300至400万字的稿件。译文社编辑一年80万字的发稿量看上去很轻松,但要做出好书,编辑的压力来自其他方面。
最早把美国作家何伟带到中国的,是译文社的编辑张吉人。
1.社长韩卫东认为书的专业性为其带来不可替代的价值。2.编辑张吉人主攻非虚构文学领域,他主持出版的何伟系列在国内非常受欢迎。3.总编辑史领空说话时如学者般平静缓和。4.译文出版社对编辑的要求是“对西方文化有一点好感”。
在 2015 年发表于《纽约客》的《与“审查者”同行》一文中,何伟这样描述张吉人:“很多时候他很安静:站在人群的边上,倾听,观察,很少说话。他总是穿运动鞋,一件旧T恤和一条五分裤。这套休闲的装扮陪伴他每天工作十三个小时。” 《与“审查者”同行》的写作有一个背景。2015年,中国的出版合规制度屡屡遭到西方媒体批评,一些美国作者也被指“为了能在大陆发表自己的书,而同意接受删改”。
就主题而论,张吉人同意那篇文章中的大部分观点。“所谓删改,并不是铁板一块。西方一些写作者在批评我们的时候,没有将中国读者的理解和反应考虑进去。”
对于关注社会的非虚构写作,不深刻、不切肤、不直捣历史的幽微深处,意味着与读者无缘。犀利而不偏颇,则需要深厚的功力。“可”与“不可”之间,界限十分微妙,且如潮水般时涨时落。做了十三年编辑的张吉人也并不能清晰地看到这根红线划在哪里,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积累了感觉。
有时候,明明预期会承担损失,依然愿意一试。“如果自己把门槛设得很高,当年何伟的书也可能出不来。尝试还是要的,万一成了呢?”
左一:《打工女孩》
作者:张彤禾
出版日期:2013年3月
该书描述了在东莞打工的女孩所经历的挣扎与彷徨。有人认为作者的视角独特,也有人批评张彤禾站在精英视角看问题,甚至是在为资本唱赞歌。
左二:《悲伤与理智》
作者:约瑟夫·布罗茨基
出版日期:2015年4月
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瑟夫·布罗茨基的散文集,2015年出版。销量已经达到6万,其畅销程度是令编辑们事先没有想到的。这样的作家虽然名气不是很响亮,却往往具有一批忠实拥趸。
右一:《日本第一》
作者:傅高义
出版日期:2016年3月
中国人对日本的兴趣似乎永远炽热。《日本第一》是著名学者傅高义完成于1979年的书,1980年代曾经引进到中国,2016年3月再次重版之后,已经数次重印。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通中西,汇八面风
采访、撰文:曾榛 摄影:王海森
驱车驶入香港中文大学,沿着绿荫若盖的山道一路爬升,忽见浓荫深入闪出一幢雅致的小白楼,上书“何东夫人堂”几个字。推开玻璃门,两侧顶天立地的书架足有两层楼高,延伸到房间尽头的落地窗前。这里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的小书店,编辑部在二层。
中文大学出版社所在的“何东夫人堂”环境清幽,是让人踏实做书的地方。
落座在一楼临窗的榻榻米前,没等发问,社长甘琦便从书架上随手抽出一本本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的书,闲话着有关掌故。
这些深受学界内外推崇的作品有历史专著、文化研究,也有社会观察;有中英专著,也有中英译著;有西方视角的观察,也有华人学者的研究。中大社自1977年正式成立,一直秉承“弘扬中西文化,传播古今知识”的宗旨,即使在冷战时代,依然守护着中国传统文化。
如今的中大社主创人员大多有海外教育背景,这应该是中英双语出版社的性质所要求的。甘琦说:“海外经历使人更容易反思自己的文化身份,理解自己的文化宿命。所以我们的定位并不限于香港,而是世界版图中的中国人。”
1.出版社的很多工作都是中英双语进行。2.编辑部里不乏来自顶级藤校的高材生。3.走廊尽头的窗外是茂盛的绿植,走动的时候可以顺便休息一下眼睛。
学术的独立性与出版的自由度,以及出版平台的开放性,这些独特的区位优势,对甘琦和她的团队来说更是一种带着使命感的压力。“我们的前辈做了大量工作,把中国文化推广到世界,把世界文化精华拿过来。到了我们这个时代,中国开放了,除了继续这一切,我们有了新的任务,就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发生了什么,并把中国的好东西贡献给世界,所以我们遇到了当代中国文化的创造力问题,相信这不只是我们的难题。”
在最重要的学术出版方面,出版社初步筛选的书稿,都须经过至少两位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匿名评审。所谓匿名,就是专家与作者都互相不知道对方是谁,以保证评审的学术客观性。
对匿名评审人的选择,出版社非常慎重,既要学术水准够高,又要避免门派偏见。通过了匿名评审环节,方可进入学术委员会评议。学术委员会主要是考察评审人选择的合理性、评审报告及编辑部建议的价值,并作出出版决策。非学术性图书,也要经过一般图书委员会的评审。如果评审意见有争议,还会引入第三方、第四方或学术委员会评议仲裁。
1.社长甘琦希望她的到来能够拉近出版社与内地的关系。2.中文大学出版社把一层作为小书店,书架上每一本书背后都有精彩的幕后故事。3.中大小书店的落地窗边设有榻榻米,是静心读书的好地方。
中大社的翻译质量也是学界行家极为认可的,高质量的学术翻译也因此成为中大社的一面金字招牌。
最极致的例子是澳大利亚学者伊恩·约翰逊(Ian Jonhson)翻译的《墨子全译》,堪称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史上最艰难项目。从翻译、评审、修改到编辑、校对总共历经二十年。伊恩·约翰逊的翻译被同行专家盛赞为“界定了当代中国古典翻译的标准”。
伊恩·约翰逊从1990年开始翻译《墨子》,到 2005 年才完成。这时候数家重要的大学出版社表示了出版意向,但一般西方出版社没有中文编辑,而这部最终出版时厚达近千页的大书的编辑工作必须是双语的工作。“从技术上讲,几乎只有我们能做。”出版社把编辑工作交给了一位懂中文的美国编辑,以及一位母语是中文的双语编辑,整个编辑部做支持系统。但这本书的 编辑工作实在太艰苦了,乃至两年后书一编完,那位美国编辑就辞职转行了。
左一:The Mozi: A Complete Translation《墨子全译》
作者:墨子
译者:伊恩·约翰逊
出版日期:2010年2月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历史上最艰难项目。从翻译、评审、修改到编辑、校对,总共历经二十年时间。伊恩·约翰逊的翻译被专家评审委员会盛赞为“界定了当代中国古典翻译的标准”。
左二:《失落的一代》
作者:潘鸣啸
出版日期:2009年1月
1968年至1980年间中国掀起的城镇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改变了1700万人的生命轨迹。该书第一次试图完整解释发起这场运动的动机,以及这次运动为中国社会带来的改变。
右一:《幻化之龙:两千年中国历史变迁中的孔子》
作者:戴梅可、魏伟森
出版日期:2016年1月
这本书试图挑战读者印象中的世俗孔子,指出那并不是唯一真实的孔子。书籍的封面设计非常值得称道,反传统且充满隐喻。
新星出版社:目标是新知识群体
采访、撰文:张星云 摄影:王晓东
新星出版社是中国最年轻的出版社之一。
2005年新星第一次参加天津书市的时候,人们根本不知道他们,看到名字就以为是民营机构或者香港的出版社。同样,他们找版权公司买版权,对方根本没听说过,报价都没有人理。而全国很多地方新华书店连户头都不给他们开。
正是在这个零起点的情况下,新星经历了一段艰难的创业时期。没有传统和历史传承,新星出版社可以轻装上阵,但必须解决出版方向的大问题。
1.新星出版社2005年第一次参加天津书市的时候,几乎没有人知道他们。2.推理小说成为新星出版社成功进入市场的切入点。3.作为最早企业化的国家出版社,新星编辑部的风格十分简约年轻。
2005年底,新星出版社推出了它的第一本推理小说。
推理小说在当时的中国被定位为地摊文学。“推理小说在西方是畅销书,一种休闲读物,并不具备太多实用性。而当时中国人还在关注文学的功能性。”社长谢刚回忆。
谢刚这些侦探小说迷们想把它重新定位,打造成中国知识分子的休闲读物和年轻人的益智游戏。“翻译家傅惟慈翻译过很多推理小说,他还对我说钱钟书先生也是推理迷。而在台湾,侯孝贤、张大春都非常推崇劳伦斯·布洛克,朱天文、朱天衣也特别喜欢看。”
但外国推理小说对于中国读者,语境是远的。谢刚认为尤其是硬汉派的推理小说,需要对西方背景有一些了解。当时侯孝贤他们推崇劳伦斯·布洛克,因为他们都在纽约生活过,布洛克写的是纽约的事情,所以对侯孝贤们来讲身临其境,小说中提到的每一种酒,每个酒吧从哪条街到哪条街,侯孝贤都觉得好像回到那个地方。
谢刚认为中国喜欢欧美推理小说的读者一般需要一定的生活阅历,受过高等教育,然后对西方文化也有一定的了解,“文艺青年”将是主力。副社长刘刚觉得这些人自发的传播会为推理小说进行免费推广。
午夜文库就这样诞生了,并成为新星出版社的招牌,如今已经出版了六百多种书。更重要的是,十年的深耕后,推理小说在中国的氛围和十年前有了天壤之别,诸多出版社都在竞相推出自己引进的推理小说。
新星出版社觉得他们现在可能还是竞争不过一些大出版社,大社可以只重点做一本书,做成畅销书。但新星这十年一直坚持将推理小说做成体系。“新星是围绕着作者来做他的作品。一位作者最好的书要做,他最差的书可能也要做,因为只有这样才对这个作者有一个充分的了解。” 谢刚说。
1.做过杂志的刘刚认为用互联网传播书讯覆盖面更广。2.看稿是图书编辑最常做的动作。3.窗外密密匝匝的居民楼让人联想到信息含量丰富的图书。4.社长谢刚创办新星的时候,辞去了让很多人羡慕的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
午夜文库的名声逐渐响亮起来,很多外国作者也愿意将其所有作品授权给新星出版社。午夜文库还吸引了一众中国的推理小说爱好者来到新星出版社做编辑,新星出版社实际上在创立和开拓中国推理小说市场的规则。
2013年底,新星出版社设立“午夜俱乐部”,将国内的推理小说爱好者门聚集在一起,俱乐部一直在不断壮大中。同时,新星正在培养推理小说的本土作者。
“这里隐藏着一个巨大的机会,就是推理小说界一定会出现一个像刘慈欣之于科幻小说界一样的作者。到了那时,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看推理小说,更多的人去写,所以我们是在把这个机会给等出来。” 刘刚说。
左一:《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集》
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
出版日期:2013年至今
该作品集囊括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全部作品,但从商业上考虑,全集中至少有47本可能有难以收回成本的问题,但新星出版社认为,做推理小说文库,阿加莎都做不全,说不过去。
左二:《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
作者:梅维恒
出版日期:2016年7月
做了整整十年,购买的版权续了两次,翻译换了三拨,出版时页码达到1466页。
右一:《漫长的告别》
作者:雷蒙德·钱德勒
出版日期:2008年2月
策划了五十多个封面,推荐语文案写了几十条。“告别,就是死亡一点点”是这本书最广为人知的金句。
甲骨文:学术书也可以很好看
采访、撰文:王菲宇 摄影:王晓东
出版业的朋友很多在推荐“甲骨文”。
仅仅成立三年多的甲骨文是人文社科类图书品牌的黑马,他们在出版界生存的本领,是做畅销的严肃学术读物。
在甲骨文横空出世之前,其所在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要出版两类书:年度国情研究的“皮书”系列和专业学术论著。当时的法语编辑董风云想做的,是面向大众的学术图书, 既是严肃的学术读物,又具有可读性,简而言之就是“社科书里写得好看的”。
董风云不止一次用“小作坊”形容自己的团队。
从成立之初一年做十本书,到如今一年出版近六十本书,甲骨文团队仅从3人增长到8人。因为人手不够,甲骨文无暇顾及宣传,不做线下活动,不做新媒体营销。“我们的书都是一本一本卖出去的。”董风云的意思是完全靠口碑营销。
董风云一手创办了甲骨文品牌,他说团队虽小,想的不一定是小事情。
甲骨文这个名字源自英文新造词 Oracode。Ora 有神谕的意思,Code 可以翻译为法则。甲骨文团队并不遮掩其鸿鹄之志。团队虽然小,想的不一定是小事情。
《罗马帝国的崛起》是一次投石问路。这本古希腊历史学家波里比阿的巨著,讲述从第一次布匿战争到第三次布匿战争之间的罗马历史。
书问世刚半个月,豆瓣知名ID“文冤阁大学士”发表了一篇评论,从翻译到装帧把这本书的刺挑了一个遍。这篇找茬的文章反而让甲骨文的团队放心了:石头的回音听到了。
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楼上竟然藏着一家以图书为主题的咖啡厅。2.成立没几年,甲骨文已经是获奖常客。
接下来的每一本书都掷地有声。这些严肃的社科类学术书籍,在经管类、“鸡汤”类图书才能热卖的中国图书市场,几乎是异军突起。2014 年,甲骨文被评为《新京报》年度致敬出版机构,董风云被评为“凤凰传媒·社科类”中国好编辑。
三年后坐在编辑部,董风云得以冷静地回顾甲骨文很快受到追捧的原因。他归结为“时代的造就”。他曾经想过,同样的事情放在十五至二十年前,会有一样的结果吗? 答案是否定的。
“国家的实力提升了,大众普遍知识水平也在增高。大学生群体人数增多,他们中很多人对知识有渴求,也有财力支持这一追求。”董风云认为甲骨文的读者大多是 这样一群“新崛起的一代”,他们一般具有不错的学识水平,视野比较开阔,不一定从事学术研究,但有阅读严肃学术的能力。
甲骨文并不缺形而上的目标和理想,董风云更想把甲骨文做成能赚钱的机构。“不能以情怀为借口,甲骨文做的归根到底还是一个商业的事,在情怀和商业间需要一些平衡。”
尽量给作者提供最高的版税。这是他能想到的最现实也最美好的平衡。
左上:《天国之秋》
作者:裴士锋
出版时间:2014年11月
本书重新讲述了中国近代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者裴士锋是史景迁的学生,是一本“难度不大、普通人能读懂、学者也愿意读的书”。至今销量在7万余册,在该品类的图书中创造了一次小小奇迹。
右上:《杀戮与文化》(罗辑思维独家定制版)
作者:维克托·戴维斯·汉森
出版时间:2015年12月
《杀戮与文化》检视了人类历史上九场里程碑式战斗,这部定制版是甲骨文第一次尝试与知名网络品牌合作,通过网络平台巨大的影响力,一万册在两天内售罄,更扩大了甲骨文品牌的公众认知度。
下排:《地中海史诗三部曲》
作者:罗杰·克劳利
出版时间:2014年至2015年
常见的国别史是传统的叙事模式,但《地中海史诗三部曲》带来的是另一种阅读历史的方式。通过这套书,中国成为作者罗杰·克劳利在英国老家外最成功的地区。
策划:董江威 统筹、编辑:陈晞
本专栏有删节,完整版见《ELLEMEN睿士》十月刊 coo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