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wrence除了制作15米高的巨型熊猫装置外,同时也制作十几个高40公分的熊猫雕塑,用于保护熊猫的慈善拍卖。
艺术家Lawrence Argent,出生于英国,成长于澳洲,现居美国丹佛市。他为各个城市创作过很多广为人知的作品,比如丹佛的城市标志,那只名为“Iseewhatyoumean”,矗立在科罗拉多会议中心旁,往透明玻璃里张望的蓝熊;还有萨克拉门托那只从外跳进机场的巨型红色兔子“Leap”。这次,他继续和动物结缘,他要为中国人,做一只史上最巨大、身高15米,重达12吨的大熊猫装置“IamHere”。
这只熊猫矗立于熊猫的故乡成都,是九龙仓旗下新开商场——成都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艺术装置作品。很有趣的是,去年同样是该集团旗下的商场,香港海港城在维多利亚港展出的大黄鸭引起了全球的轰动,而这只春熙路上的大熊猫的出现,似乎想表达的亦是与城市公共环境相关的主题。
Q:为什么会想到来中国做这个大众皆知的大熊猫形象呢?
A:作为西方人创作一个具有中国标志的东西,实在具有某些象征意义,而我的挑战只是中国,或者成都,到底能从中得到什么,它是否还有新意?熊猫是成都国际金融中心委约的,我也很高兴,自己可以去中国为保护熊猫而创作感到高兴。这只熊猫,我取名“IamHere”(我在这里),我只是想告诉所有人,包括全世界的人,大熊猫是与我们一起实际存在的。它与人类,或者说与这个充满商业的城市的共生关系,比现实生活所赋予它的意义也许更大。
Q:为什么你的熊猫会想做成一个向上爬的动态?
A:我很多作品里的动物,都不是静态的。丹佛的蓝熊,它透过玻璃往会议中心张望,其实就如同路人一样,充满着对于某个商业空间的好奇;机场的那只红色兔子,我赋予它的个性就好像在行李输送区旅客取行李的心情——急不可耐。当我第一次被邀请到成都的时候,我看过很多可以装置这只熊猫的地点。我既不希望是一个交通繁忙的地段,又希望它获得关注,还要和背景建筑物本身形成矛盾反差。我让这只熊猫趴在成都这家最时尚商场的楼上,它的脚下,就是Prada的店铺,它爬上玻璃幕墙,向着商场七楼的公共空间平台爬去。人们都会好奇,它究竟在干什么。我想,这样就让艺术和商业,做了一个很好的结合。
Q:这只熊猫看来非常写实,你的作品风格是否一贯如此?
A:大自然赋予熊猫一种独特的外观,就是黑和白。这样的黑白的想法很有趣。我觉得熊猫体现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态度,不是黑就是白,我之前做蓝熊的时候,因为没有毛,坚硬的形式让它看起来像在穿尿布。而兔子的外在,是用红黄橙色的有色碎玻璃做的。当你用肉眼在现实中看到他们,所有的作品都是不一样的。而当你置身其中时,你会发现没有任何的摄影可以捕捉那种尺寸、规模,我想表达的就是实际存在感。
Q:在中国做这项作品,和以往的经历有何不同?
A:现在全世界的艺术家都在利用很多新技术在创作新的东西,我接触到过的很多中国艺术家都很喜欢使用新媒体技术,当然我也在数字化工作室中创建模型,我在中国的工厂开模制作成品,这是数字和手工艺相结合的创作过程。但是,现在越来多的艺术家,开始不需要“亲手”创造作品,可能因此,某种看不见的能量无法蕴含在内。在中国,创作的优势是拥有广泛的资源、工艺和耐心。这里有着强大的合作能力,而且艺术家在这里,能充分受到敬仰。虽然在整个创作和装置过程中,我会遇到一些障碍和挑战,但我感到欣慰的是我在此找到了“工艺”的力量。
动物很艺术
“Wolf”
热衷绘画动物的伦敦插画师Arran Gregory最近尝试的雕塑系列作品《Wolf》,不同几何镜面组成不同形态的狼。
“Big Yellow Rabbit”
以漂浮在各地港口的巨型《大黄鸭》而广为人知的荷兰概念艺术家Florentijn Hofman的另一组艺术装置《大黄兔》。
“Melting Animal”
日本艺术家Takeshi Kawano带着环保主义信念创作的《Melting Animal》雕塑系列,意在表达全球温室效应问题下自然生态所面临的困境。
“撞墙”
蔡国强于澳大利亚的首次个展《归去来兮》中展出的《遗产》,99只动物雕塑围绕清澈的湖面喝水,同时还展出了99只狼集体撞向一面玻璃墙的《撞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