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营利”艺术机构在国内一直步履维艰,与欧美相比,一方面国内至今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支持民间创办的“非营利”艺术机构或美术馆;另一方面,国内企业当家人的相关意识也需要时间或更多因素的影响。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充满文化梦想的企业或个人都曾尝试过,但后来大多归于沉寂或转型商业。始于激情而终于现实,是民间非营利艺术机构的大多归宿。
今年是泰康空间创立十周年,作为由泰康人寿出资支持、国内最早并坚持至今的非营利艺术机构,这十年历程见证了国内艺术生态圈从无到有再到逐渐专业化的成长过程,开创了本土非营利艺术机构、民营美术馆的一种生存与发展模式,成为业内可供研究的一个代表性案例。
在整个艺术生态中,非营利艺术机构和美术馆的存在非常重要,它们与商业画廊从不同层面共同推动着艺术的发展。
对话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
Q:2003年成立空间时,国内基本没有由本土金融企业赞助的非营利艺术机构,当时怎么考虑的?
A:我的商业生命起源于艺术品拍卖。第一次拍卖就涉及当代艺术(油画),当年大多数人还完全不接受当代艺术的概念。做泰康空间,回头看可能和我当初做拍卖有关系,就是对艺术有感情。我做事有两种方式:一个是先想,想好了再做;另一个就是边做边想,先把事情做起来,之后根据实际情况再去完善和调整,做泰康空间的方式属于后者。
Q:泰康人寿和泰康空间之间,除了日常行政管理上的关系,有没有其他更多的互动?
A:空间隶属于公司的公益事业部。办公和展览地点从最初的复兴门总部大厦搬到了现在的草场地艺术区,但彼此间的互动仍然很多。比如从去年开始,空间的艺术总监唐昕策划实施的“艺术分享计划”,包括“泰康纵墙美术馆”、“泰康纵墙美术馆数字平台”。今年,在我们最新启用的昌平泰康总部基地里也特别开设了“艺术连廊”,让员工多接触和了解艺术。
Q:是什么使你坚持十年去做公益性艺术机构?
A:这是我的理想,追求理想很不容易。泰康空间是纯公益性的,这十几年下来,公司在这方面投入很多,空间的日常运营资金在数千万元。虽然不能说有很多运营经费,但起码正常运转不用担心。其实做事业到最后就是做人,我们企业家也一样。财富永远是社会的,我希望做一个伟大的企业。
Q:你是否有打算将这个机构慢慢扩张为美术馆?
A:希望能做成中国的MoMA或者古根海姆。我们看欧美艺术发展的历史和著名的艺术博物馆,基本都有一些伟大的企业或商人在背后资助。在他们的商业版图中,支持艺术的发展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比如在美国,一些私人组织自主发展的艺术机构最后成了国家文化的重要象征,像MoMA、古根海姆某种程度上都是可以代表国家形象的艺术机构。欧洲跟中国大陆相近一些,国家意志强一些,那些大的顶级博物馆基本都是国家的,比如英国泰特美术馆。而像MoMA、古根海姆那些私人艺术博物馆,从最初纯粹的个人行为最后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组织,不但有人捐赠,而且形成了强大的募款机制,非常了不起。所以我一直琢磨在中国这种发展的可能性。当然泰康人寿一定要越来越强大,才能源源不断地支持泰康空间的发展,还有我们是着眼于长远,不着眼于一时,才能坚持十年来做这件事。目前,做一个小型博物馆的构架是有了,那么泰康空间的下一步发展有可能是走向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