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女校,很多人脑海中的第一印象可能是民国时期蓝衣黑裙的女学生们,而若提到男校,联想起的可能是一派闹哄哄的场面。
在单性别的世界里,性别议题是最让人好奇的领域,无论是同性之间的暧昧,还是关乎异性的想象,都会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那么,在青春期就读男校/女校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我们采访到了四位相关人士,不妨听听他们都有怎样的观察和思考:
—
我中学就读于上海比较有名的市三女中,比较有意思的是:我们一家都跟这所学校有点渊源,我外公在读大学时,就来我们学校的礼堂看过几次话剧,后来抗战时期,学校做了庇护所,他还在这里住过半个多月。
而我一百多岁的奶奶,当年为了上这所学校,特地从杭州赶来上海参加考试,可惜英语成绩差了一点点,学校给出的offer是:想读的话就得留一级,她抱憾去了别的学校,以至于之后的很多年一直念念不忘,奶奶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如果当年忍一忍,读了市三女中,可能之后的人生轨迹都会不一样。“她想有自己的事业,不甘心只做一个家庭主妇,这在最重要的学生时代都在女校中度过的我看来,是完全理解的。
跟普通学校比起来,女中除了会开设西点、茶道、缝纫等特色课程外,在性教育方面也更超前。在我上初中的年代,家长们普遍对生理上的东西讳莫如深,即便女孩子都会来例假,很多妈妈也很少会详细解释背后的原理,反而是老师跟我们讲了很多细节性的东西,譬如生理期除了用护垫之外,还可以用卫生棉条,我读到大学才发现,很多混校出来的女生都不知道......不过实话实说,老师对于如何跟男生交往方面,倒是很少提及,可能觉得我们短期之内并不会有那方面的困惑吧。
但对于青春期的女生来说,很多其实并不那么理解女校的理念,我的很多初中同学在中考前就发誓说“不会再读女中的“,因为想在高中时期找个男朋友,所以经过这一波分流,留下来的人在性别意识上会更强烈。
因为并没有男同学,很多传统意义上的“粗活”、“重活”都是我们自己去做,搬桌子、提重物、打水......女校才是真正培养“女汉子”的地方,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关于性别平等的言论,我一直觉得“言传不如身教“,男女平等不仅仅是权利上的平等,也是能力和义务上的平等,在我看来,很多女孩被“规训”,其实是被男生“规训”的结果,像我们没有这方面的影响,长大后会显得更加独立一些。
很多人对女校的一个刻板印象在于:哇,全是女生,你们不会上演宫斗戏吗?这真的是最大的一个误解了,说得直白一点,女生宫斗,很多时候还不是因为“万花丛中那点绿”吗?那没有了那个所谓的焦点,女生之间还有什么好争的?所以我在女校的这些年,大家都是该玩玩,该学习学习,就算两人之间有什么矛盾,也会很直接地把问题指出,没那么多弯弯绕。
而女生青春期心里的很多小揪揪,无外乎因为环境里有同龄男生而产生了一种隐秘的“竞争关系”,想要比别人更漂亮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是再常见不过的想法了。我高二下学期有去混校交换过一段时间,比较奇特的一点是,我和那里的女生不太合得来,跟男生反而能像哥们儿一样相处,我当时跟关系好的男生吃饭,就会听到背地里有人指指点点,“她好奇怪哦,怎么跟男生一起吃?”在她们的语境里,男生和女生玩在一起,就是有早恋嫌疑。
所以很多女性对自我的身份认同多多少少会受男性的影响,这么看来,可能在青春期时就埋下了伏笔。而在女校就读过的人,性格中不仅带有女性的成分,也或多或少带有男性的成分,对性别的认识不再对立而单一,这也造就了我至今都不怎么care来自异性的目光,我只做我喜欢的事情,而你要怎么看,与我无关。
—
我是在国中(注:相当于高中)的时候就读于女校的,当时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考量,只是单纯因为那所学校的排名不错,如果要读混校,我可能只能读低一档次的学校。
不夸张的说,我们学校只有男老师和警卫这两种异性,甚至连教官都是女的,基于这一实际情况,学校男厕和女厕的数量存在巨大悬殊,尽管如此,还是时有女同学和男老师“抢”厕所的事情发生。我们之前的数学老师有次下了课想去方便一下,结果刚要进去就看见几个女生在盥洗室照镜子,吓得他赶忙退了出去,还一直说“抱歉”,本来以为是自己走错,但退出去一看,没问题啊......但女生们那时没有要走的意思,他就只能尴尬地在外面等着,像是做了什么错事一样。
另一件比较尴尬的事情是,女生们习惯了在教室里拉上窗帘换衣服,虽然也不至于脱到什么都不剩,但窗帘总有忘记拉的时候,如果这时恰好有男老师从走廊上经过就会引发一阵惊呼......
所以我个人觉得在女校,男老师的地位挺尴尬的,这些不方便倒还是其次,青春期的女孩嘛,心思细腻,有些人免不了会产生一点对于“师生恋”的美好想象,这种尺度就挺难拿捏的,距离远一点会显得生疏、不近人情,近一点又可能引来不必要的“非议”,我当时所在年级的一位男老师就因为“融入不了”而离职了。
至于学校里les的比例,的确要比混校高出一截,我们年级当时8个班,每个班45人左右,大概有一半“声称”自己是的吧,不过台湾有句话叫做“女校出来的情侣,毕业就分手”,很多女孩只不过因为正处于青春期,又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需要一个情感上依赖的对象,那身边又没有什么异性,所以读书读到一半,突然发现自己变弯了......但其实大学进到一个性别比例相对平衡的环境下,是会发现自己“误判”的,拿我们班来说,当时的班对就有5对,但毕业之后还在一起的,就只剩下一对了。
大家对于校内les的现象挺宽容的,经常有小情侣在草坪上做一些亲密举动,或是手拉手在学校里闲逛,老师们虽然不会公开支持,但能做到不反对,所以当周围人都不太避讳这些的时候,某种程度上会“鼓励”更多的人站出来承认自己的性向,但你若问她们真的清楚自己要什么吗?我倒觉得未必,这和一些情窦初开的女孩迷恋男老师是一个道理。
—
我就读男校期间最囧的一件事发生在刚转过去不久时,那时候可能还没习惯男生之间那种口无遮拦的相处方式吧,我此前一直是比较内敛的性格,所以在他们看来稀松平常的话题在我这可能就有点越界。
当时几个男生聚在那里讨论看过的A片,尺度挺大的,甚至有个哥们儿还分享起了个人经历,他们看我在一边不太吱声的样子便互相交换了个眼神,直截了当地问我有没有谈过女朋友,在我摇了摇头之后他们便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哄笑起来,如你所想,我被误当成gay了,但事后想想他们可能也没什么恶意,大概只是觉得我表现得有点异样吧。
这个误会早已随着相处时间变多而自行化解了,但我这个性格偏内向的男孩融入他们也的确花了点时间,比如,我挺难接受男生们在课堂上旁若无人的打嗝的,再比如,我也不太喜欢他们对个别女老师言语上的戏谑,在我看来有点冒犯的意味,但青春期的男生好像就是这样,并不会思考那么多,单纯觉得好玩。
不过一般高年级的学长们性别意识会相对强一些,可能跟修读的某些课程有关吧,他们会反思一些关于“男性气质”的言论,比如在体育运动中,可能低年级男生下意识觉得一旦坚持不下去就没有个男人的样子,那高年级的男生这时候会跳出来说“这和性别有什么关系”,这种来自群体内部的自发性反思在我看来挺难得的。
不过,学校里如果举办什么篮球赛足球赛之类的赛事,那场面不亚于任何一场国安VS恒大的比赛,因为没有女生啦啦队嘛,男生们都扯破了嗓门在那喊,喊着喊着可能就爆粗了哈哈。
—
我个人的教育经历比较波折,坦白说,我是因为被家里发现早恋,才被送去女校的,而且一送就被送去了大洋彼岸的美国。
那所学校是在费城的一个小镇上,因为隶属于富人区,所以大部分同学的家庭条件都挺优渥的,学校要求必须穿校服,女孩们就在自己的发色上做文章,想显得自己与众不同一点。我刚去的时候,还是挺怕落单的,好在白人女孩们都比较nice,吃饭什么的都会叫上我一起,但这并不表示她们接纳了你,这只是她们习惯团体活动的方式罢了。
我作为一个半途加入的外国人,其实是挺难融入她们的圈子的,虽然我表面上看起来chill,但内心有点抗拒跟她们打交道,所以时间越长我越疏离。虽然那所学校有个联谊的brother school,但中途进来的中国女孩,是很难和男校的男孩子们打成一片的,我倒是会去参加他们的舞会,但也仅限于随着音乐一起摆动身躯罢了。
我就读女校期间,有过一段挺长时间的思想斗争,可能因为自己跨文化的经历,我会观察很多中美在性别议题上的异同点。和很多人想象的不同,美国女孩子也有挺多这方面的困扰,所以她们很强调sisterhood,强调一种 we can be stronger, women can be stronger 的感觉。
其实男权社会最可怕的一点在于,让女性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这一文化的产物,一些女性跳出来,教其他女性如何成为家庭主妇,更有甚者,还开设女德班......在男权审美的影响下,女性潜意识里觉得,能吸引到异性的才是“美的”,而男性也会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能被自己掌控的女性,但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的体系,只有抽离开来,才会具备反思的能力。
从这一层面来看,女校更像是一个bubble,一个象牙塔,它承担了一部分保护女性的作用。
但关于平权的努力,
可能得靠整个社会的力量才能推动
采访、撰文:景宜 & Holly
编辑:Holly
图片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