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学重新流行的四十年,基本上构成了一部当代鸡汤史,更准确地说,是鸡汤退化史。从温暖励志的抒情体到密密麻麻地讲故事,鸡汤食谱极逊于从前。但享用者的数量却越来越多,毕竟在朋友圈晒出读书的姿势在不读书的当下是一件有格调的炫耀方式。
咪蒙
配方:斗狠+自我中心
有一种特殊酿制的鸡汤叫咪蒙,配方是斗狠+自我中心,且不惧把“贱人”、“丑逼”、“xx婊”这样的词汇挂嘴边,追求一种酣畅淋漓的伪高潮。她的名言是:“如果善良就是纵容你们这帮傻逼,我愿意一辈子都歹毒下去。”这样的表达自成一种鸡汤风,即为了获得读者情感上的共鸣,作者可以不择手段。
不过,咪蒙本人一直认为自己是反鸡汤的,因为她话语刻薄,眼里的世界也不如他人那样温暖且宜人,而是功利的。她对功利有自己的解释,“我觉得完成自己的梦想,做你想做的人就是成功。而我喜欢这个功利的世界,因为它告诉每个人努力就有回报。”咪蒙一出,谁说鸡汤是温暖牌呢?刻薄的自我中心也是舒缓压力的另一种鸡汤罢了,只不过还拉低了同侪的审美标准。
李开复
配方:名人就是名句
网上搜李开复语录一定会找到《做最好的自己》里的句子,因为其在商业上的成就,李老师顺利成为跨越商业职场和励志的宗师,“不虚度此生,就是我的成功”,“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把自己称为野生植物”,“价值观决定一生”……一个个成功的故事,让这本书像是本土落地版的《心灵鸡汤》。
后来,社交媒体来了,赶上微博的年代,李开复在微博上转载乔布斯或者爱因斯坦说的名句,没有人敢正面说他把微博做成了一个活的营销号,李开复本人接受采访的时候自行解释说,名人名言≠心灵鸡汤,“把任何一条名言都归纳成心灵鸡汤是相当不正确的,任何一个人都不应该把自己塑造成另外一个人。但有些名人名言可以让你领悟到新事物或者对你的前程有指导性,你要把它叫做鸡汤,那是你自己的决定。”他说,他还是会不断地发。
汪国真
配方:理想和远方
如果去追溯“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出处,可以上溯到汪国真。就凭借这一句,他就不知比当下的心灵大师强出多少倍。曾经,他的“人生本来短暂/为什么还要栽培苦涩、打开尘封的门窗/让阳光雨露洒遍每个角落/走向生命的原野/让风儿熨平前额/博大可以稀释忧愁”多少次被誊抄在日记本上,放在少女的枕边。
汪国真自称其创作得益于四个人:李商隐、李清照、普希金、狄金森。他说自己追求普的抒情、狄的凝炼、李的警策、清的清丽,但这样的文风其实不足以成就汪国真现象。有人说上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其实是一种虚无,在大家找不到慰藉的时候,就扑到了汪国真的怀抱。
于丹
配方:太极八卦
于丹有一种把所有世间万物都说成带有文化底蕴出土文物的能力,不论“看破生死看透名利在 天地之间有大智慧”的庄子,还是“能够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的孔夫子。在于丹的口中,这些中华文明中的巨星都可以教会我们更高的境界—— 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谄媚求人,内心还有一种清亮的欢乐。
于丹的鸡汤的妙招在于,什么问题都可以通由自我修身来解决。有一个经典案例:大学生问于丹:“我和女朋友,毕业留在北京,买不起房子,就租一间房子,朋友叫我们出去吃饭,我们就不好意思去了,老吃人家的饭,我俩没钱请人家吃饭。我在北京真是一无所有,你说我现在该如何是好?”
于丹答:“第一,你有多少同学想要留京没有留下,可是你留下了,你在北京有了一份正式的工作。第二,你有了一个能与你相濡以沫的女朋友。第三,那么多人请你吃饭,说明你人缘挺好,你拥有这么多,凭什么说你一无所有呢?”大学生恍然:“我突然间还觉得自己挺高兴的。”
刘墉
配方:高情商+贩卖自我美满
据说刘墉年轻时是大美男,所以书的封面上老是放自己的照片,漂亮的人更自信吧。1949年出生的刘墉是80后的超级偶像,绝对算得上宗师级的鸡汤大师。他的处世散文和温馨励志书籍经常成为华人世界的畅销书,被称为“沟通青少年心灵的专业作家”。
刘墉的鸡汤是“美文”化的,比如经常会有“黑白的心情,看见黑的世界;彩色的心情,看见彩色的世界”、“如果我们能让心静点,就能听见花开雨落的美好。让心宽一点,就能宽恕自己和别人而展开笑容。让心远一点,就能感觉彼此的亲近”这样的琼瑶体。年轻人对这样的文字是没有抵抗力的,再加上刘墉在个人事业和子女教育上的双成,自然是说服力满满。但在宗师巅峰之时,也有极个别青年表达了不屑,比如韩寒就曾损他的文风为“婆婆妈妈奶奶”。但他听闻后却称韩寒很可爱,“骂我的时候尤其”,高情商圈粉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