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饭店与中国建筑

“设计改革:国际饭店与中国建筑1978­—1990”,追溯1970年代末及1980年代作为文化与建筑现象的中国国际饭店的兴起与发展。

Photograph, Team, Crew, Vehicle, Photography, Monochrome, Family,

《陈宣远在建国饭店》、刘香成,1980年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于2016年8月19日至10月23日呈现“设计改革:国际饭店与中国建筑1978­—1990”,追溯1970年代末及1980年代作为文化与建筑现象的中国国际饭店的兴起与发展。本展览由香港大学专攻建筑史与理论的助理教授罗坤(Cole Roskam)策划,首次集中呈现与7个位于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的饭店建设项目相关的模型、图纸、照片、文献及艺术作品,反映动荡而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中人们在艺术与思想方面的探索。

1978年,邓小平首倡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核心的“改革开放”政策,而国际饭店正是中国在抑制潜在政治不稳定因素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尝试。理论上,这些空间提供了被解放的新环境,外国的资本、思想与技术通过这些环境得以持续不断而安全地输出。现实中,它们导向了一系列戏剧性的意识形态与操作方面的转型,从而打开了中国主要城市的门户,重塑了其被建构的环境,并为未来的发展设立了舞台。随着中国官方、建筑师、规划者与外国投资人、设计师、开发商共同定义、明确、把握中国改革进程的面貌,新型的跨文化交流在全国范围内的国际饭店中应运而生。

Building, Function hall, Interior design, Ceiling, Lobby, Room, Architecture, Event, Convention center, Hall,

金陵饭店

饭店有助于满足中国持续成长的旅游产业的需要,并提供新经济实体的实践与技术赖以扎根的物质环境。1978至1979年间,到达中国的国际游客数量从180万人次一跃升至420万人次。新的五星级酒店在中国的主要都市中逐一兴建起来,旨在为到访者服务,并刺激经济的繁荣。这些饭店由中国最负盛名的设计机构与外国建筑公司共同设计并建造,预示着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愈发密切的外交与文化交流。它们为外国的到访者提供了史无前例的舒适体验,并呈现社会主义中国的建筑在结构与技术方面的最新成就。

本展览聚焦于7个饭店建设项目,它们均位于中国大陆东岸,包括1974年由张镈(1911年—1999年)主导、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建造的北京饭店东楼,1982年由陈宣远建筑事务所设计并完成的北京建国饭店,由贝聿铭建筑事务所的贝聿铭(生于1917年)设计、于同年竣工的北京香山饭店,1983年由美国贝克特国际公司设计并建成的北京长城饭店,1983年由广州设计院设计并建造的广州白天鹅宾馆,1983年基于香港建筑公司巴马丹拿集团的设计而建造的南京金陵饭店,以及由约翰·波特曼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1990年竣工的上海商城。

White, Black-and-white, Tree, Room, Line, Monochrome, Art, Visual arts, Photography, Architecture,

香山饭店

展览中,与近期历史相关的实物与文献反映这些在政治、经济方面具有突破性的饭店建筑所促成的文化交流。一套皮尔·卡丹的印花裙装让人回忆起1981年在北京饭店举办的新中国第一场公开的时装秀。由克里斯托弗·马科斯拍摄的安迪·沃霍尔照片及沃霍尔本人创作的照片均记录了其1982年的北京之旅,以艺术家极具个人特色的冷幽默坦诚地刻画了这一时代的面貌。上述资料和其它作品让我们得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近期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性时刻。

UCCA馆长田霏宇表示:“我们很荣幸地呈现如此意义非凡的展览,向公众展示一系列勾勒改革时代面貌的建筑;这一时代也是中国当代艺术成长的时代。如今看来,中国再次向世界‘开放’的初期显得尤为关键而有趣。我们非常感谢罗坤教授与我们一起将他的研究项目转化为一个展览,使学界外的公众也得以观看和了解相关的内容。”

Text, Font, Poster,
广告 - 内容未结束请往下滚动
更多 From 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