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上回说到9·11纪念馆,而上周是9·11十五周年。有人留言说,既然每个人都需要被尊重,那恐怖分子呢?美国死一个人是人,那美国人用无人机去炸别人就可以了?
世界上的事从来不简单,站在不同立场看到的历史侧面自然不同,但有一件事你不得不承认,9·11纪念馆是一次成功的国家PR,再一次宣扬了美国精神,对内团结群众,对外让人称道。
其实写9·11纪念馆时候我还有个私心,希望我们中国也能有这样让人动容的灾难纪念碑。
去年的时候,我去唐山参观唐山大地震纪念碑。纪念碑在冯小刚的电影《唐山大地震》结尾处出现过,每个死去的人的名字,工工整整地刻在巨大的黑色花岗岩石碑上,而石碑排成一排伸向远方,和9·11纪念碑一样,形成一种巨大的静默,十分震撼人心。园区内还有因地震扭曲的铁轨等遗物,看得出设计颇为用心。
但最大的问题是,我在唐山大地震纪念馆中看不到人的故事,而是着力展示政府如何第一时间抢险救灾,以及体现军民鱼水情。一张照片上的人喜气洋洋地扛着领取的救济粮,另一张照片上是震后第一家商店恢复营业。画面上每个人都是喜笑颜开的样子。
只有一张照片引起了我的注意,一名身穿军装的瘦小男子在天安门前留影,照片上写着简单的一句话“抗震英雄王彦修生前留影”。他在地震中做了什么?为什么被称为英雄?他的家庭是什么样的?他有什么爱好?所有这些有力量的信息都被隐藏了。
记得《三联生活周刊》做过一系列关于医生的报道,记者亲赴手术现场,看着医生几十个小时不合眼抢救病人,以及遇到抢救失败时的失落和无助。往大了说,这样一组报道甚至可以缓和紧张的医患关系。这其实是《人民日报》们应该做的。
有时候这个社会不是真缺正能量,而是缺乏传播正能量的技巧。
尽管很多人不愿意,还得说回美国,以前报纸上不是经常有“他山之石”这样的栏目么。
美国西海岸城市圣迭戈最著名的景点之一是中途岛号航空母舰。这艘已经退役的航母已经成为博物馆,参观者可以游览上面几乎任何一个房间。
航母甲板上停放着20世纪中期服役的各种飞机,飞机旁边是对该机型特点的详细说明。部分飞机还可以让人爬到机舱坐一下,体验一把飞行员的感觉。
曾在航母上服役的士兵如今成为博物馆的义务讲解员,这些老头子肚子里有无数关于战争和英雄的故事,讲话的语气和电影里的美国大兵都一模一样。
就连我这个外国人,参观过后都不得不感叹美国军事实力的强大,甚至把从军为国参战想象成一次实现自我价值的浪漫任务(当然我知道战争永远没有浪漫,只有残酷和非人性)。
在珍珠港北日军偷袭后,圣迭戈成为美国面对太平洋的海军门户,站在制高点上,可以看到军舰在海湾进进出出。
中国也有这么一处知名的军港,早在北洋水师的时候,中国就把旅顺作为重要的海军基地。旅顺港背靠渤海湾,常年不封冻,是天然良港。站在旅顺的白玉山上,看到的场面非常像我在圣迭戈看到的。
白玉山景区内包括一处“海军兵器馆”。里面却陈列着这样的军事武器。
然后,有一队高年级的小学生来春游,一个小男孩伸手去摸看上去像水泥浇筑的炸弹,被老师大声喝止。两名老师一前一后,反复强调只看不摸。
不要跟我说什么美国多富有,现在的中国绝不差这点钱,完全是意识问题。先不说这么一处具有军事历史的景观能激发多少爱国心,稍微整修一下,就是极为吸引人的旅游目的地。
不说了,说多了心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