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学之乡陈家沟

徐晓冬20秒KO雷雷,让太极拳“假打”争议四起。

Reflection, Circle, Technology,

徐晓冬20秒KO雷雷,

让太极拳“假打”争议四起。

事情过去多月,

当我们探访陈氏太极发源地时,

硝烟并未完全散去。太极拳的名声,

就是陈家沟的名声,也是经济命脉。

Reflection, Circle, Technology,

“谁挣钱多谁的功夫好”

陈家沟旅游或是慕名学习太极拳的外地人,都会在温县中转。它看上去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社会主义新县城,在建的基础设施规格颇高,大尺度的钢筋混凝土框架里人却很少。在汽车站守生意的司机一下子就猜到我们住什么酒店——君怡明珠,一个簇新的酒店,往来的媒体一般会被要求居住在此。“怎么不在国庆来呢?”他问,“节日里陈家沟有表演,才热闹。”

陈家沟隶属河南省焦作市温县赵堡镇,是陈式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的出生地。陈家沟人认为,陈氏太极诞生百余年后开始向外传播,到第六代传给了杨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其后再又发展出武、和、吴、孙氏等派别,因而陈家沟也应是中华太极发源地。坊间对太极源流仍有各种说法,但国家体育总局官网上能查到2007年中国武术协会授予温县“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的新闻,算是官方认可。在陈家沟太极拳祖祠内,也立有另五家太极拳门派的石碑,以示认祖归宗。

Architecture, Building, House, Facade, Daylighting, Commercial building, Roof, Steel, Window, Shade,

陈家沟景区目前就是片大型工地

从温县县城出发向东,开车经过宽敞笔直的新农村大道,跨越浩大的南水北调 中线工程,看到一座题着鎏金大字的石砌牌坊,就是陈家沟的地界了。得益于太极拳发源地的整体旅游规划,村里道路笔直宽敞,家家高门大院,门墙上挂印着“陈氏太极”、“陈氏中医推拿”、“医武传家”等标语,稍有名气的拳师,则将名号直接写在招牌上。

但即使身在陈家沟,也很难真正看清楚它的样子。

House, Property, Home, Building, Cottage, Tree, Rural area, Child, Roof, History,

一些老式的民居被迁移到新规划的生态园中,作为一种可供参观的景观

如今这里是典型的景区形制——仿古街道、敞篷电瓶车、各色景点和旅游商店。传统中原民居典型的高墙大院仍在,但也只剩个门脸,内里已是瓷砖不锈钢和铝合金的天下,而且被新造的更大门脸抢了风头。

陈家沟村民三千多人,家家户户都有练拳的传统。从温县一路开进陈家沟,两旁都是家庭拳馆。拳馆的学费则按名气而设。一个月两到三千块不等,吃住都在师父家则另计,师父教得好, 学生也会额外多给些。

拳师中有所谓的“四大金刚”和“八大天王”,寓意拳术高强,分布在陈姓、朱姓、王姓、张姓几个大姓中。这些“大师” 及其徒子徒孙们大多在外教学,大概有两百多人。陈小星、陈炳、陈照森等名师开的学校,学生多,新手有时轮不到师父教,就跟着老学员练。王西安名气最响,他在全国各地办的提高班,7天就得三千块。

你可能没听过他们的名字,但肯定听闻过其学生的名字,很多都是大名鼎鼎的企业家。比如,马云的老师就是王西安。村里则流传这样一则轶事,一名企业家来练拳,给拳师送来了一百斤茅台酒,让许多人羡慕。也有姓氏上的例外。有位叫钦成民的安徽人因为喜欢太极拳到陈家沟安家,他原来是个木匠,在附近做木工、打柜子,觉得太极拳好,就跟着王西安学,上个世纪80年代正式落户陈家 沟,现在70岁了,女儿儿子也教拳。小木匠成为太极大师了。

几乎所有的村民都受益于太极拳。陈家沟被打造成太极发源地后,村里3000亩地,有2000亩被企业承包做养生产业基地,每亩耕地每年可得超过千元的补贴。拳馆的生意也是不错的。旺季的时候,每个拳馆几乎都是满员。此外,每年都有很多外国人慕名前来,以团体报名为主,最近北师大汉语言文学专业组织在北京读师范专业的外国大学生到访陈家沟一个多星期, 共三百七八十人。

“谁挣钱多谁的功夫好。”曾有村民总结大师们的排序。

Sports, Team sport, Leisure, Dance, Recreation, Art,

王战军太极学校是个有别于此地武艺家传传统的地方

跟少林不同命

太极拳是陈家沟的精神源头,也是产业招牌,但跟同在河南的少林比,有一种说法是,同名不同命。

我们到来时,严双军正忙得不可开交,他在为一场名为“2017年百城千万人太极拳展演”的活动而在各地奔走。据《人民日报》报道,活动“历时17天、环球 传递26个国家195个城市、参演人数达1000万人”。总是穿着中式对襟短衫的他挺直身子,用播报般的措辞和极富感情的语气说道:“县里也不断呼吁,拳 师们也组织活动,助力申遗。展演影响多大你们都看到了,一个小村的拳术,席卷全国,影响全世界。”

担任温县政协副主席的太极拳研究者严双军,几乎就是陈家沟太极拳的发言人兼大管家。凡是能为太极申遗添砖加瓦的事情,他再忙也要亲力亲为,他相信,这次活动是继徐晓冬事件之后最正能量的事件,“现在大家又都说太极好了”。他翻出专为展演而建的微信联谊群,群消息一条接着一条,大家都群在里分享和太极有关的文章和视频。

与叙述中和网络上的盛况形成鲜明反差的,是陈家沟的空旷冷清。也许是淡季,游客了了,中国太极拳博物馆、太极拳祖祠、杨露禅学拳处、陈德胡故居等景点以及旅游纪念品小店样样齐备,只缺人潮。

整个村里最有活力的,反而是王战军太极学校这个有别于此地武艺家传传统的地方。看到校内与景区建筑相比显得尤为陈旧的设施,听着回荡在体育馆里孩子们的嬉闹声,我们仿佛才从布景回到了现实。

Standing, Statue, Temple, Chinese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e, Tourism, Pagoda, Tourist attraction, Sculpture, Monument,

陈家沟的“大管家”严双军

严双军却完全无意掩饰这种空荡冷清。“你们要看哪里,我都可以安排。”在不大不小的雨中,他不打伞,带路的时候走在前面,到了目的地就笑嘻嘻地退到门边,耐心等我们参观完。景点都是簇新的,其中中国太极拳博物馆里游客最多,但与建筑之高大和馆前广场之宽阔相比,绝对只能用零星来形容。游客看到我们的专业摄影设备便凑了过来,其中一位望一眼与我们同行的拳师曹璟琪,将他错认成同村一位小有名气的陈姓拳师。曹师父也不戳穿,对方热烈地要求合影,他就合了,又与他们反复寒暄告别。

这一天,因为要拍照,曹璟琪和他的同门张荣林在严双军的要求下,穿了传统的中式服装,一个藏青、一个天蓝,色彩搭配得很好。他们是从厦门和长沙赶回陈 家沟参加师爷王雁的祭典的,又被严双军叫来当陪同和模特。从陈家沟出去的拳师,凡遇节庆或师门要事,都是自掏腰包,随叫随到,与陈家沟对外形象相关的事情,他们帮起忙来是义不容辞。这不仅是宗族的事情,更涉及江湖招牌。

然而陈家沟的对外形象,却一直没能鲜明起来。

三十六年前,陈家沟曾有一次大好机遇。当时正在筹拍电影 《少林寺》的香港导演陈文,也看中了太极拳的故事。结果因为选角纠纷,陈文被撤换,《陈家沟》便也作罢。1982年,张鑫炎导演的《少林寺》上映,引起轰动,少林功夫与太极拳在“同名不同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一系列影视剧影响力甚微,马云对太极拳的钟爱也没能让哪一位拳师像释永信那样成为大众名人。甚至,太极拳与少林功夫几乎同时开始着手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世界遗产,尽管至今都尚未成功,但少林寺却在2010年成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陈家沟的练拳人都想改变这种别扭的处境。他们的做法是: 先试图赋予它一片可以与少林抗衡的主体建筑——规制完整的景区。同时进行的,还有申遗。后者更重要,关乎太极拳正宗的形象认定。

至今为止,陈家沟一共申报了十年,一直未能受到命运的垂青。

2005年,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申报,河南省总共申报了十七项,太极拳是其中之一。严双军作为长期负责文化工作的温县政协副主席,自然参与到申遗工作之中。在尚未与国际接轨时,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叫做“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名头改了之后,申报材料也要跟着改。当时,焦作市的申遗领导工作小组包下了温县银苑宾馆的一整层作为临时办公地点,用一个月时间完成了申遗文本和视频的制作。 “当时省里市里来的领导也都没有经验,表格也不会填,还派人去北京国家图书馆复印相关资料,都是摸索着来的。”

2006年,太极拳被顺利列入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它成为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的35个项目中的一个,并且由国家文化部指定温县代表太极拳申遗。但教科文组织觉得太极拳申报材料“太模糊”,要求修改后重新申报。

结果第二年,规则就又变了。教科文组织以人手不足为由,宣布所有国家每年申报的项目都不得超过两项,因此,太极拳必须击败国内的竞争对手,才有资格和参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竞争。现在,每个国家能够申报的项目又缩减至一个,这令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升到各省政治资源的层面。 然而多年来,太极拳在我国申遗备选名录中位次一直较为靠后,今年又再度落选。

严双军很着急,考虑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核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看文本和视频,除了写作的老本行之外,严双军还涉足新媒体, 先后编导了《龙源太极》和《大道太极》两部微电影。站在太极文化生态园的田垄上,他在手机上给我们播放了《大道太极》。 半小时的电影讲述了法国青年马蒂尔在中国旅游时认识太极、爱上太极,并且专门到陈家沟拜师学艺,成为太极拳传承人的故 事。电影全部取景于陈家沟各处景点,他闭着眼睛都能把情节和取景地一一对应。“你们看那座桥,马蒂尔就走过那座桥。” “申报材料是保密的,没报上之前不能公开,通过了之后就没用了。”严双军打了个太极,避谈申报材料的内容和申报失败的原因,“我只能说,我们一直在准备、一直在努力,每年都把资料送上去,但不是我们说了算。我们是只争朝夕了啊!”

Tree, Botany, Plant, Woody plant, Branch, Trunk, Trunk,

专门从外地赶回来的拳师正在“摆拍”

传说

陈家沟有一套自己的话语体系,既有大而空洞的修辞,也有生动的武林传奇。

在“太极拳进万家,健康你我他”的宣传口径下,太极拳在大众认知中已经变成一种不讲求实战的中老年养生体育,只有到了陈家沟,它的传奇色彩才在矛盾之中略微显现出来。

太极拳说到底是一种武术,在它的发源地,“能打”仍是重要的。“你来陈家沟体验,就知道这不是公园里的太极拳,它不一般。一出手就粘住人,无处不是手,胳膊也是手。外面那些花架子都不在话下。”曹璟琪说。而且,学生来拜师,师父要是不露两手,也不能服人。

陈家沟人爱说杨露禅次子杨班侯押镖走昌州的故事,来印证这里的尚武传统。

武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曾师从杨露禅学习杨氏太极拳大架,后者最初没有尽心教他,武氏于是去到陈家沟附近的赵堡随陈清平练赵堡架,学成后研究数年,形成了新的套路,把杨露禅 胜了。杨露禅便让杨班侯拜武禹襄为师。杨班侯功夫好,有一次押镖走昌州,昌州是武术之乡,高手众多,历来是不允许喊镖的。 镖门一般把旗子卷了,低调走过去。可杨班侯年轻气盛,喊着镖就进了昌州。半路遇见一个妇女,提醒他别不懂规矩,你喊就可以打你。杨班侯心想,也得打得过呀。结果消息传出去,昌州的高手都来过招,没人能赢。昌州人就服气了,称杨班侯为杨无敌, 还给他立了碑。

几百年来,陈家沟都是看重这样的传统的。这里没有拳师注册制度,与体院体系的标准化套路不同,评价一个人本事如何, 就看外人来“踢馆”时,“能不能看住门”。

Sports, Individual sports, Kickboxing, Contact sport, Physical fitness,

2013年,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体验真功夫》栏目就找上门来了。这是陈家沟人津津乐道的当代传奇。

那天的事情严双军记得很清楚。傍晚他正在路边吃烧烤,温县宣传部副部长王海昌电话来了:“你在哪?我去找你。”口气很着急。原来是“武术大师”赵冀龙带着一个学过中国功夫的美国人,号称有七十多个老师,武艺高强,“非找我们的人切磋”。严双军没停筷子:“不要慌,吃了饭嘛。”心里想的是:跟谁学的你都弄不准,是杂种啊。

吃完饭,他先打给人称马云“影子师父”的王战军,一问,不在家。接着想到自己家楼下开修车铺的李虎和王战军是同门,不如让他去试试。“节目组明天早上到陈家沟,我明天要参加作家协会换届,你到那儿之后,先和他挤一下,感觉能拿得住就交手, 没把握,就给我打电话,我换人。”

所谓“挤一下”,就是和对手靠在一起,把他推出去,看能否控制得住。

第二天早上,严双军开会的时候,李虎电话来了。“他说,哥, 这家伙不行啊。我说,你给我打,打伤了我代表温县给他治病。” 当然这是说说,最后大家还是“点到为止”,客客气气地把节目完成了。正式拍摄是在温县文化广场,严双军回忆,当时赵冀龙说,拍的时候不要把他打翻,但可以把美国人打翻。于是后来节目播出来,变成“温县一个修摩托车的都很厉害,和赵冀龙旗鼓相当”。

在陈家沟,人们就是修电视的、修摩托车的、开澡堂的甚至只是个普通的退休老人......业余才是教拳的。会打拳不算什么本事, 就像所有人都会开车一样,“但是真较量起来,打你没商量”。

不过那之后,李虎就不修摩托车了,去了东莞教拳。“收入高多了,每天喝洋酒、吃洋餐。”陈家沟不少拳师走的都是这条路, 严双军对此很是自豪:“对太极的名声产生负面影响的没有一个是真正从陈家沟出去的,从这儿出去的,都‘看得住门’”。

武校的学生们练功颇为勤

假打?打假?

去年4月27日,“MMA综合格斗最早运动推广人”徐晓冬20秒KO“雷公太极创始人”雷雷的视频一出,严双军就被手机信息轰炸了。“这个雷雷是谁啊?”作为一个几乎每年都要编撰出版太极拳相关书籍的文化官员,像徐晓冬这样的叫板者他见多了, 可是雷雷,就让他觉得好笑又无奈了:“根本没听说过。”

说完全没听过无非一种修辞,意思是,发源于陈家沟的太极谱系,不承认雷雷这个人。

近几年,雷雷以“雷公太极”宗师的名头行走江湖,上电视、做访问,颇有一些信众。但严双军把他的来路一捋,发现“雷雷和徐晓冬都是什刹海体校的”,立刻摇头:“不行。”在严双军生活和工作的河南焦作温县陈家沟,人们认为陈氏太极才是太极的源头与正宗,杨、武、和、吴、孙其他五大派系,最终都溯源至陈氏。而雷雷虽号称杨氏太极传人,但若非杨氏一门推举,便算不上名正言顺,何况他还出身体院系统,这在四百多年来以家传与师承方式延续下来的太极宗族看来,更是不入流。

但严双军和陈家沟人也同时意识到,这条引起全网讨论并且持续发酵的视频,对于太极拳和陈家沟的形象,影响“是相当恶劣的”,必须及时进行“危机公关”。

4月29日,自称只是一名普通拳师的陈寿在个人微博上发布消息:陈向武座下弟子黎光晋、王战军兄弟和弟子韩飞龙, 以及陈自强门下弟子等,已有多名陈氏太极选手正式向徐晓冬发起战书;4月30日,王占海正式向徐晓冬发出应战书,称 “太极拳无须正名”,“我们接受你的挑战”。更多来自陈家沟和从陈家沟出去教拳的拳师,也纷纷发声,主旨大都意在划清雷雷与太极正宗的界限。

然而太极正宗最终也没能通过战胜徐晓冬来证明自己,对战最终不了了之,原因众说纷纭。

事情过去四个多月,当我们在陈家沟见到严双军时,他面带笑容心平气和地撂下一句话:“徐晓冬有本事来陈家沟走一圈, 能打出去,说明你厉害,别在外面找一些不会打的下三滥。”里面和外面、自己人和其他人,在陈家沟是很重要的概念,这种宗族 纽带又因多了太极拳师承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密。

陈家拳曾经是不外传的,建国后,经历了一段没人敢练拳、拳术可能失传的时期,陈氏太极拳才渐渐开始接收外徒,但直到1990年左右,教拳还全是免费,师父徒弟也像一家人一样,同吃同住。

严双军不是陈家沟村人,他来自相邻的一个小村,但因在这里工作多年,他已成为大管家一样的人物。他介绍陈家沟的方式,不是展示建设成果的官员式的,而是热情好客的主人式的。他带我们去了正在建设中的东沟和太极文化生态园,在工地里穿行,畅想每一栋房子建成后的样子;他指着村里的桐树、椿树、 榆树、皂角树,告诉我们“陈家沟的大皂角树”特指村口那一棵, 树下是练拳的好地方;他在一片甜脆柿林子里挑选成熟的果子摘下,请所有人当场尝尝,临走还采了一塑料袋木槿花,说是中午加个菜,木槿花炒蛋。张荣林补充道:“整个陈家沟都是他布置的。”

这位大管家最不能容忍的,不是外人的挑衅,而是家族内讧。

“到家门口打官司,像什么话!......不见,你告诉他我来了也不会见他!”正吃着木槿花炒蛋,严双军气得摔了筷子、挂了电话。这是他几天来唯一一次大声说话——即便是说到徐晓冬事件,他都没有提高嗓门。

来电是替陈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陈鑫的一位后人当说客的。这位后人不久前将焦作市史志办告了,原因是后者组织编撰的书籍里使用了陈鑫的太极理论而未经他同意。“来找我无非是为了钱,谈了几次都谈不拢。”外人就算说太极拳不好,严双军也不会太当回事,他气的是在申遗工作屡遭困境的时候, 还有自己人给自己拆台。

走之前,我问他,出了雷雷这档子事,申遗是不是更没戏了? 他只是长长地叹了口气。

撰文 泥壶蜂

摄影 林斯彧

编辑 徐佳

广告 - 内容未结束请往下滚动
更多 From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