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和外国人谈恋爱,会在中国互联网的舆论环境中得到怎样的评价?
答案之一可能是:easy girl。
这两天一条几个月前的微博再度引起热议,微博的发布者是一位俄罗斯在华模特,她当时晒出了与俄罗斯男友的合影。
也许是这位模特的长相让人误以为是顶着欧美脸的中国网红,也许是俄罗斯男友的外形条件不符合大家对于英俊白男的想象,总之,不少网友在评论区抨击她为“easy girl”,谩骂的留言铺天盖地而来:
“果然对外国人没有颜值要求”
“一个好女孩被老外糟蹋得不像人样了”
“完了,被外国男人玩弄了……”
“看到(定位在)广州俩字不以为怪了”
……
骂得更为难听的一些评论,包含了对性关系的恶意揣测,在此不做赘述。这条几个月前的微博之所以再度引起关注,也是因为有网友发现了原微博评论区的“迷惑行为”,继而表达了不解和愤怒。
这起乌龙事件,无意间从侧面反映了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即男性网友们的“easy girl PTSD”。
在知乎上,你可以搜索到“如何防止交到easy girl做女朋友?”“你为什么不接受有过外国男朋友的女生?”等提问;在微博上,但凡关于easy girl有关的话题,总少不了冷嘲热讽与羞辱谩骂。
那么到底为什么“easy girl”这个词总能引发如此多不满、仇恨与恐惧?它又是如何被利用,成为了一种性别攻击的工具?
中国女生和外国人谈恋爱甚至结婚,看起来挺平常的事儿,却总能在互联网上掀起一阵风暴。那么中国男人和外国人谈恋爱呢?
有意思的是,我们曾在三年前做过两次采访,采访对象分别为“和外国人约会的中国女孩们”,以及“和外国女孩谈恋爱的中国男孩们”,如今回头再看,这些故事对我们当下探讨这个议题仍有所帮助。
对和外国人约会的中国女孩们来说,之所以选择老外的理由不一而足:为了在事业上得到一定帮助,为了一场更舒服的约会体验,为了自己和自己将来的孩子能够获得移民的身份认同,或者,只为了谈一次不一样的恋爱。
尽管女孩们大多坦荡潇洒,但是在当时那篇文章底下,我们收到了许多对于“西餐女孩”,或者说所谓“easy girl”的质疑与谩骂。
反观另一篇“和外国女孩谈恋爱”的采访,从受访者到留言区都love & peace许多。
虽然采访对象中有一部分因为不可避免的文化隔阂而结束了跨国恋情,但是也有不少人修成正果,他们鼓励其他中国男孩勇敢追爱,哪怕对方是外国人也没什么大不了:
“我以前去美国留过学、又在外企工作,所以二人间几乎也没什么文化隔阂,除了说英文,和中国人谈恋爱没什么区别。”
“我想鼓励广大中国男孩自信一点。外国女生和中国女生没有太大的差别。她们很独立、也很可爱。遇到合适的,放胆追就好了!”
另一方面,也有中国男生表达了被外国女孩呵护的快乐与感动。
其中一位男生交往了一位法国女友,她在被朋友质疑“为什么要找中国人?和他们在一起不会很奇怪吗?法国男人不好吗?”时,认真回应道,“他很认真,很专心又很聪明。不像我之前认识的大多数法国男生!”
而在这篇文章的评论区,不少男性网友都表达了羡慕之情,“真的想感受下和国外女生谈恋爱是什么感觉”。
也有人分享了身边人的故事,“以前我朋友上海人,谈了个混血,妈妈是俄罗斯附近一个国家的,然后每次出门打车,上海老爷叔司机都对他翘大拇指,‘好!为我们中国男人争光的!’”
在和外国人谈恋爱这件事情上,男女受到的待遇差别之大,令人惊讶。很难想象,如果那位在本国人面前维护自己中国男友的法国女孩,把身份换成维护外国男友的中国女孩,将会得到怎样的嘲讽。
“easy girl”一词具体诞生于何时已难以考据,但是根据检索,我们发现大约在10年前,这个词组开始逐渐出现在互联网上。
“easy girl”的概念来自于“easy to date/get”,被指代在感情中容易得手的女性,往往出现于一些白人男性自制的youtube视频中,拍摄主题为“Are Asian/Chinese Girls Easy?”
在这些视频中,拍摄者有意无意地表现出了一些种族优越感,以及对于亚洲女性的刻板性幻想(包括娇小、乖巧、精致等等)。部分白人男性甚至在视频中坦言,自己要找到对象一直都不是什么难事。
在这样的语境下,中国女性虽然在“easy girl”这个话题中常被提及,但这个词汇并不仅仅用来指代中国女性。
2013年,国外论坛曾经疯传过一张“猎艳”地图,几天内就获得上百万浏览量。这张名为“Easiness of Girls By Country”的地图以国家和地区划分了各地女性容易被得手的程度。换句话说,以所谓的“easy girl”为狩猎目标的男性,他们的目的地从不仅限于中国,也不仅限于亚洲。
不过当“easy girl”这个词辗转传回国内后,情况却发生了变化。
它最早被用来指代在婚恋上偏向外国男性,对中国男性有较高的择偶条件却对外国男性降低标准的女性,而后逐渐演变为和外国男性恋爱、在海外留过学、穿着性感的女性,甚至仅仅是和外国男性有接触的女性都会被称作easy girl。
B站up主王怡苏因和一位白人男性up主杰里德谈恋爱,而在知乎上被抨击“看到白皮先矮三分”、“说白了国外的月亮圆”、“跪舔洋人,可以涨粉丝,赚大钱”……
去年7月吵得轰轰烈烈的山东大学学伴计划,参加学伴计划的女生也被戴着有色眼镜的看客骂是“easy girl”,一年后的现在,当“宁波工程学院外教”事件发生时,依然有评论嘲讽女生们,“国女普遍easy girl,自作自受而已”。
更为离谱的,还属今年3月发生的“ipad猎巫”事件。
电子科大一男生捡到了一个ipad,因发现ipad用的是英语系统,因此写了一份双语的失物招领,却因字迹好看而被网友当成女生,在校园论坛上对其网暴和骚扰。令这位男生没想到的是,自己好心写下的双语失物招领,被认为是“崇洋媚外”,自然,“easy girl”的骂声也是虽迟但到。
难以否认的是,“easy girl”这个词正在被无下限地滥用,甚至成为攻击女性的武器。
一位微博网友发帖聊起自己的经历,“今天实验室聊做梦,我提起我之前梦到美国队长是我男朋友,结果我实验室一博后说我easy girl。”
无论“easy girl”的称呼出自外国男性还是中国男性之口,甚至是出于女性对于同性的评价,都不那么体面。
“easy girl”这个词诞生之初就包含着强烈的种族歧视意味,而如今来到中国后心怀不轨,寻找“easy girl”的猥琐老外的确也不在少数。
2019年曾有一则新闻,28岁的英国网红尼克在中日韩泰等亚洲各地猎艳,并拍摄视频谋利,称“亚洲女性都是easy girl”,最后因涉嫌“非法偷拍”以及“强制猥亵”,被韩国警方列为国际通缉犯,并最终在丹麦被捕。
只是在类似事件中,那些遭到偷拍的亚洲女孩们被指责是自己钻入陷阱的“easy girl”,却少有人为她们声援,她们不过也是受害者。
排除掉这些恶性事件,如果在保证自己人身安全和健康、不会伤害到他人情感的前提下,女孩们是否可以和外国人date?
答案很明显,却很难在当下对于easy girl的讨论中得到接受,其中两个显而易见的原因是:
1.女性仍然被很多男性视为“私有财产”;
2.国外男性被划分为某一种“特权阶级”,一方面因为同工不同酬,“老外丢失自行车民警三小时后找回”等老外受到优待的新闻;另一方面也因为老外在社交场合中因为外貌和“可以练口语”而受到的更多关注。
将以上两点完美融为一体的,可能就是“中国男孩保护中国女孩”这句口号了。
在“外娶”和“外嫁”两件事情上,如今的舆论环境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
百万粉丝的旅行博主@冒险雷探长 在自己的微博中报道过一段“中国小伙在乌克兰巧遇当地美女翻译最终喜结连理养儿育女”的故事,并评价道,“羡煞无数旁人”,“更相信世界上真的有童话了”。
评论区将这位中国小伙奉为人生赢家,“买票,明天就去乌克兰!”“爱情有时候真的是不分国界”——全无开头“达莎事件“评论区的满屏戾气。
而将性别转换,似乎中国女孩与外国男孩之间产生爱情这件事,突然就在舆论环境中变得难以理解起来。
纪录片《嫁到这世界边端3》曾经记录了一位外嫁的港女Serena,她因为爱情嫁给了现在的老公,来自尼日利亚的Sean,并育有一儿一女。
原本在香港幸福生活的夫妻,最终却决定搬到尼日利亚生活。Serena对着镜头讲述了原因,他们走在香港街头常常会感受到歧视的目光,甚至会有好事者唐突地问她,好好地为什么要和黑人在一起?
和中国男生恋爱结婚也好,和外国男生谈婚论嫁也好,两性关系的体验感受本身对于女生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位受访女孩曾给出了我们为什么喜欢与外国人谈恋爱的回答:
“我谈过二十岁刚出头、干啥都特猛的小伙子,也谈过四十五岁的轻微秃头、正经历小型中年危机的商人,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特别不擅长表达爱,不是那种‘我今晚就要睡你’,换种姿势就证明我更爱你一点的下半身‘示爱’,而是将内化的感情,转化到了言语、氛围和行动上——这是在我国男人身上比较少见的特质,范围大到路上看见的男人,小到我爸,都是这样。”
退一步讲,即便女性想找个外国人结婚改善自己的生活现状,或是去发达国家定居,又如何呢?
在择偶时,男女双方拥有各自的偏好,有人喜欢找外形条件更好的人,也有人更关注伴侣的经济状况与社会地位。
《2017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曾指出中国男女收入比是1:0.62,意味着中国城市的男性经济水平总体上优于女性,与此同时,女性因为生育而受到职场歧视甚至失业的事件也屡见不鲜。
受社会环境、教育、原生家庭所限,女性往往在择偶时对伴侣的收入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世纪佳缘推出的《2020中国男女婚恋观报告》中指出,90后女性的择偶标准中,对伴侣的收入水平期待平均值为13145元,而90后男性对伴侣的期待则为4082元。
事实上,不止是中国女生,全世界女生都更倾向于硬件条件更好的男生,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女性在生育中投入了更多,因此希望得到某种平等交换。美国的一项纵贯研究也证实了,女性更倾向于选择收入高前景好的男性。
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女生在亲密关系中寻找的就是物质、阶层、身份的改变,似乎也无可厚非。
选择什么样的感情观和生活方式,完全是个人的私生活,作为朋友家人尚且不能横加干涉,作为网上路人非要说点儿什么难免就管得太宽。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今年宇航员们已经抵达我们自己的宇宙空间站了,此时还需要在抢占婚配资源上寻找自信的人,难免让人觉得有点落伍。
想对那些还要讨论选择和外国人在一起的 girl 是不是很 easy的网友作深深一揖:“大人,世界已经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