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身着披风
13个字的标题,你看不懂,不要紧,因为简而言之,就是“民国男装的段子”,再连接到“时下男装”,八卦八卦以前的故事,议论议论现在的男装生态,围绕着的,是百多年来,中国男士太受时局流变、略显不自信、又喜欢朝三暮四、偏偏太在意潮流的男装心态。欢迎当笑话来看,这样比较有趣。
1
盲目模仿“大佬”容易出事故
20世纪30年代,蒋介石一年四季常披一件黑色披风,出门不离身。后来社会上越传越神,有说是防弹衣,又说冬暖夏凉。其实就是一件普通披风而已。30年代初由他的侍从室委托励志社经手,让南京李顺昌军服店裁制而成。可惜这种级别的大佬,你可以模仿,但沾不到大佬的一丝仙气。
台北国军历史文物馆 蒋介石的“五星标志”披风
2
盲目冒充艺术家容易出事故
抗战前张大千来北京,在中山公园开画展。很多观众见到了张大千的真面目:一把浓黑的大胡子,手指头十分粗壮。深灰色老布夹袍子,黑色大布马褂,布袜子,布鞋。据说这样的装束,当年只有在边缘的山区小镇上才能见到。
国画大家张大千
不管新千年,还是旧社会,近一个世纪的国中,看来艺术家“装”的套路,可谓亘古不变,不是弄得群众们看不懂,就是弄得群众们看不下去。
《私人订制》电影中的艺术家
3
材质很重要
1925年,丁玲和胡也频在北京同居。当年冬天胡也频无以御寒,丁玲花了7块钱买了两块棉布和两斤棉花,亲手给胡做了一件棉袍,但不合身,只好送到当铺换回4块钱。丁玲又买了一块钱的棉花,把胡也频的意见旧袍子拆了塞进棉花,对付了一个冬天。
丁玲和胡也频
丁胡那时既是“北漂”,也是“屌丝”,想想其实蛮浪漫的,多么朴素、那么接地气的爱。不过还是要说,屌丝男女们请在着装上,花些心思,从材质研究开始,纯棉比混纺好,羊绒比羊毛好,真皮比合成革好。
4
有讲究的条件,就一定要讲究
民国时期,高级将领里最讲究服饰的据说有两个人,一个是商震,另一个是邹作华(曾任中央炮兵学校教育长)。1928年后,高级军官为标榜俭约,一般都穿灰布军服,一套灰斜布的军服料子不过3、4元,商震的军装则一定要拿到东交民巷的外国裁缝铺去做,光手工费就要3、40元。商所穿的衣服,无论军装还是便服,一改熨烫得笔挺,家里还雇着专门烫衣服的工人。
就任中国驻日军事代表团团长的商震(右一)
钱的多少与品位的高低,没有正相关的关系,从民国到改革开放,到下一个世纪,在这里都是这样的现状。孤高的品位,与讲究的人生,始终只存在于少部分、少部分人的人生之中。有商将军这样的前辈垂范,大家理应知耻而后勇,多读书,多听那些已经交了不少学费的人说说,然后再找属于自己的机会,扯淡生活品味与服饰格调。
5
谁没有土鳖过呢
1923年,周有光自常州中学毕业后,准备报考上海的圣约翰大学。有同学提醒他,报名需要照片,最好是西装照。周有光自己没有西装,也没有穿过西装,只要借用照相馆的西装道具。但照相馆的摄影师也不懂打领结的规矩,把领带和领结一起招呼上,给周有光拍了一张别出心裁的标准照。照片寄到上海的同学手中,当了一阵笑料后,随即被退回了常州。周有光在同学的指导下,重拍一张了事。
周有光和夫人张允的结婚照
在香港买了 Berluti,才听说伦敦还有一家叫 George Cleverly 的,如斯牛逼闪闪,而且还是独立自主的, 不会鞋子做得好好的又去做底裆窄腿运动裤。有关穿着这一门人生功课,先生们,请将之视为终身学习,修行吧。周有光先生的领结与领带并举的报名照,算是属于他的“初课”。
6
寰宇之内,有人的地方,就有人捣糨糊,就有人“撒烂污”,只是浓度问题
苏州的丝织品一向很出名。毛哔叽、直贡呢等西式衣料面世后,风行一时,一些时髦少男的夹袍夹褂,常用哔叽,直贡呢做面,绸缎为里。令一些老先生嗟叹为“美恶倒置”:“优美之国货,只做夹里,黯然无光之外国货,却做面子。难怪乎中国人的面子,都被外国人占去也。”
民国时期的男装
中国制造之所以烂,因为“撒烂污”的浓度极高,从牛奶到医药,服装是一斑中的一斑。抛开国家、抛开品牌,能分得清价值,是为一种后天值得修习的技能,也算与撒烂污背道而驰的功德无量了。
撰文:Ben Gu
编辑:王逍遥
本文来自公众微信号:衣来伸手
ID:ellemenfash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