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看到每次音乐节现场,歌迷都非常期待你的个人演唱会,关于演唱会你有怎样的计划?
A:我自己也很想办演唱会,其实一直都有在准备。我希望演唱会不仅是唱歌、跳舞,更是一个完整的体验,从舞美、灯光、声音到每个小细节都能讲故事。希望大家来看时,能感受到这是属于我、也属于他们的一个世界。
Q:面对歌迷的期待,你会感到压力吗?
A:会啊。大家的期待对我来说很重要,有时候真的会担心自己能不能满足他们。但同时这也是动力吧,会让我更努力去做到最好。
Q:可以分享一下如果你计划的演唱会,大概会是什么风格的?会分成几个部分?
A:我想大概会分成几个部分吧,比如一开始可能是比较强烈的舞曲,给大家能量;中间会有一些安静的、抒情的部分,让大家能听到最真实的我;最后一定要有一个全场一起嗨的结尾。
Q:会为了演唱会练习一个必杀技吗?或者你预想中演唱会的“killing part”会是怎么样的?
A:我觉得“killing part”可能就是把小提琴跟流行舞台结合吧。我一直很想把古典和现代的感觉放在一起,做一个大家没见过的“wow moment”。
Q:注意到你在音乐节上与歌迷大合影的时候,有几次好像眼中有泪水,是什么事情让你感动?
A:其实就是当下的氛围,大家在雨里、在泥地里还那么热情地支持我,我会突然觉得很感动。那种瞬间让我觉得自己很幸运,有这么多人在陪我。
Q:这几年你的音乐和舞台感受发生了哪些微妙的变化?
A:以前我可能会更在意技术,想把舞台做到最完美。现在更想要的是交流和感受,希望大家能从我的表演里得到共鸣,而不只是看到一个“完美的秀”。
Q:你的歌迷会称呼你为“艺术家”,你怎么看待这个标签?
A:我觉得“艺术家”这个词很大,我还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但如果歌迷愿意这样叫我,我很感谢。我希望自己能用不同的方式去表达,不只是音乐,也可以是舞台、影像。
Q:你已经做音乐很久了,现在看自己处在音乐人生的第几个阶段?
A:可能是第二章吧。第一章是学习和证明自己,第二章就是更自在地表达,更多是想和大家分享生活和感受。
Q:最近几年有没有一首歌、一次演出,让你觉得 “我真的比以前更懂音乐了”?
A:有。可能是在音乐节上唱情歌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大家都在一起唱,那种感觉让我意识到音乐的力量不是技巧,而是连接。
Q:你在创作上的习惯有没有变化,比如以前追求技术,现在更注重情感?
A:以前可能更注重技巧,现在更想把自己真实的心情写出来。哪怕旋律很简单,但只要能让人有感觉,就是好歌。
Q:你之前说过“少了宣传活动,反而有机会去学新东西”,能聊聊你想要的那个未来吗?
A:我想要的未来就是可以把这些学到的东西都放进音乐和舞台里。比如新的乐器、新的技术,甚至影像的想法,都可以结合到表演里。
Q:有没有哪次和同行交流,让你对“什么是好音乐”有了新的理解?
A:跟一些音乐人聊天时,他们会说音乐不用复杂,能打动人就是好音乐。这个对我触动很大。
Q:你觉得当下音乐人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A:我觉得是压力吧。不只是创作的,还有来自平台、市场的。很多时候音乐人需要在音乐性和商业之间找到平衡,这很难。
Q:从你的经验看,现在的音乐行业更像“大浪淘沙”还是“百花齐放”?
A:都有吧。现在机会很多,百花齐放,但同时竞争也很激烈,会留下来的都是最坚持的人。
Q:你曾经表达过性格中缺乏“幽默感”,这个部分会影响到你的创作吗?
A:我比较认真,所以音乐也会偏感性和抒情。但我也想尝试一些比较轻松、有趣的东西,也许以后会有惊喜。
棕色小羊皮夹克和黑色羊毛针织上衣
均为Dior2025冬季男装系列
Q:最近的生活状态如何?一天的时间通常怎么分配在创作、排练和生活上?
A:大部分时间还是在音乐上。剩下的时间会运动、学语言、陪家人。
Q:你入行多年,觉得自己靠什么一直留在这个圈子里?
A:坚持,还有热爱。真的就是因为喜欢音乐,所以才一直走到现在。
Q:数字音乐平台和短视频改变了音乐传播方式,你是怎么适应的?
A:一开始不太习惯,但后来发现这是趋势嘛。其实我也挺喜欢用短视频和大家互动,蛮直接的。
Q:会不会觉得新一代音乐人更“卷”了?你怎么看这种竞争?做导师呢,这个感受如何?
A:现在大家都很努力,我觉得竞争不是坏事,会让音乐圈更有活力。做导师的时候,我也会提醒学员,别只顾着卷,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
Q:在流量与音乐性之间,你觉得怎么找到平衡?
A:很难。但我觉得只要作品是真诚的,哪怕没那么多 “流量”,也会有人喜欢。
Q:你有没有担心过现在的音乐作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这会影响你创作吗?
A:会有点担心。但我还是坚持做自己喜欢的音乐,不会因为生命周期短就改变太多。
Q:如果把舞台当成一种“叙事”,你会借鉴影视或综艺的节奏感吗?
A:会。我觉得舞台就是在讲故事,所以有时候我会参考电影或者综艺的节奏来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