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中国滑雪产业从小众运动迅速膨胀为全民热潮。全国滑雪人次一度突破2600万,每年的雪季成了横跨整个冬天的集体狂欢。
算一笔经济账就明白,滑雪是一项不便宜的爱好。雪票、机酒、装备、住宿……如果一个雪季滑到底,轻松就能花出去上万元。
三年过去,还继续留在雪道上的那群人,他们的消费观发生了什么变化?
滑上瘾了,不如买个雪区房
卢OK住在青岛,2023年开始接触滑雪,那年雪季他们每隔两个星期就要驱车去崇礼。频繁的往返很快变成了一种折腾:雪板、雪靴、头盔、护具全是大件,既费力又占地方。后来他们干脆在崇礼租了套房,住了半年。
可雪季的房源十分紧俏,半年租金就要三万多,房子条件还比较一般。加上装备占地、雪具能装满半个房间,算下来这笔投入让她觉得“钱是花了,生活却不算自在”。
于是她和丈夫决定换种方式供养这个爱好。那年夏天,夫妻俩在吉林北大湖花45万元买下一套滑雪房。房子自带两张十年雪卡,市值约20万元。在买房时,卢OK关心的不是升值潜力,而是三个实际因素:生活区是否方便、雪场本身好不好滑、房产与雪场的运营体系是不是一体的。
在崇礼买房的小杨也有类似的逻辑。他2023年花33万元买了套40多平的小户型。滑雪装备多、准备麻烦,租房来回折腾不如有个固定的落脚点。
卢OK的度假房使用率极高。每年11月底,她和丈夫就会从青岛开车去北大湖,一直住到次年三四月雪季结束才回去。对她来说,雪区房不是靠近雪场的商品房,而是滑雪经济的一部分。买它不是为了升值,而是为了在未来几年里拥有一个稳定、可使用的滑雪生活场景。
而小杨的情况更接近多数滑雪爱好者的现实,去年他只去崇礼住了几天,使用频率“比想象中低不少”。但他也并不焦虑,“坦白说,我没算过具体的成本,也不指望赚什么钱,我只是想在这里度过一些滑雪的时光。”
“这个雪季还没开板,已经花了五万”
当多数新手还在纠结是否该请教练入门时,Stone早已走通了一条自学路径。
“对于很多新手来说,他们觉得请教练费用太高,就直接打消了滑雪的念头。在我看来,你不请教练,自己去用心地去看、去学,也完全可行。”
他的滑雪装备都是从迪卡侬或者淘宝上随便买的,一套雪服可以穿很多年,护具也是租赁的。
直到需要精进滑雪技术的时候,Stone才会为了彻底解决雪镜起雾问题,果断购入近三千元的电加热雪镜。“如果会影响我的滑行体验,我就会升级装备。但如果说它不影响,只要能滑,我都无所谓。”
比起这些,Stone几个雪季的最贵花费都在路费上。第一个雪季,他在北大湖住了7天,也去了将军山,第二年他便刷遍了国内的知名雪场,外加日本;从第三个雪季开始,他的重心彻底转向境外雪场,如日本的藏王、白马,还去了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80元一天的雪场体验了一番。他在雪场住过的民宿酒店大概人均300元到1000元不等。
这种对新鲜体验的追求,也直接决定了他对雪区房的态度——早期考虑过,但迅速放弃。“至少目前为止,我没办法在一个特定的雪场滑太久,很快就失去兴趣。” 同样,当北大湖的住滑套餐价格在一个雪季内暴涨40%时,他毫不犹豫地转向了价格更合理的目的地。
Stone的雪季花费呈逐年上涨趋势。从第一个雪季的6000元,到2万、3.2万,而今年米兰冬奥会,Stone已经定好了春节去欧洲的机票酒店,并将目光投向了格鲁吉亚的小众雪场,人还没去,光是路费就已经花掉了五万元。
“工作挣的钱全花滑雪上了”
拥有近十年雪龄的pp,经历了中国滑雪市场从萌芽、狂热到回归理性的完整周期。
pp是北京人,他从2016年就开始去北京周边的南山滑雪场,后来频繁往返崇礼的他干脆在2017年花135万直接购置了一套滑雪房(约2万元/平)。他承认自己购房时有一定的投资考虑,但现在房价近乎腰斩。不过每年高达50天的使用率,让这套房子作为“高使用率消费品”的价值依然成立。
除了雪季居住,崇礼的这套房更像他个人的雪具仓库,摆满了他现有的30几套雪服和20多块雪板。
pp的滑雪消费高峰期出现在2018-2022年。他亲历了雪具从功能用品到潮流单品的转变,坦言自己算是在雪友里花得比较多的一个。在消费欲最高的那个阶段,“每年会买六七块雪板,三四双雪鞋,就是每天疯狂买”。
像很多装备党一样,pp从最初就一步到位选择国际大牌,单价三四千到上万不等。他信任这些已经经受住欧美滑雪爱好者多年考验的品牌,外观、性能都能极大地满足他的需求。
随着滑行方向从雪场雪道转向更具挑战性的大山与野雪,pp和身边雪友的消费重心也随之变化。这方面的投入已不再是简单的装备堆砌,而是升级为对专业知识和安全装备的投资。
他聘请教练的费用从一天一千出头飙升至“五千块钱一天左右”,用于规范动作、精进公园与复杂地形技术。同时,他还购入了近万元的雪崩气囊背包等专业安全装备。
这种转变让他和资深雪友的共识变得高度一致:“越往后大家越强调的就是安全……雪友们在消费上关注的顺序绝对是安全第一,开心第二,如果技术再能有点提高那就最好了。”
从2023年开始,他们的消费也逐渐趋于理性,他认为当前市场已从疯狂增长进入到了充分竞争的阶段,雪具价格泡沫被挤出,“一切在标价上都有折扣”。这一两年来,pp购买的国产雪具越来越多了。他能感受到国产品牌在质量、设计和性能上有着巨大的进步,提供了高性价比的选择。这也直接影响了国际大牌在二手市场的保值率,“之前好一点的ak滑雪服,8折就能卖出去,今年半价可能都不一定卖得出去。”
在滑雪旅行上,他敏锐地察觉到了全球雪场的价格波动,并据此调整计划。日本因全球游客涌入,物价跟疫情之前相比可能贵了三倍,而欧洲也已“没有性价比可言”。如今他最常去的还是崇礼和新疆等地的雪场。
2026年米兰-科尔蒂纳冬奥会的高山滑雪村
北京冬奥之后的三年,中国冰雪产业走完了一个完整的周期:从政策推动下的迅速爆发,到社交媒体卷动的消费高峰,再到如今的冷静成长阶段。很多人观察发现,这个雪季新鲜血液流入量变少了,滑雪的热度不像当初那样喧哗了,但也没有真正消失,它正在以一种更贴近生活的方式继续扩散。
几位采访对象都表示,滑雪确实是一项丰俭由人的户外运动。对于这些真正留下来的滑雪爱好者来说,买房也好、办雪卡也好,本质上都是为了让滑雪真正融入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一时兴起的打卡式开销。
pp强调,从七千元一周的日本行程到二世谷一周二十万的顶级消费,最终在雪道上获得的乐趣“是大差不差的”。这种认知,或许正是热潮退去后,资深的滑雪爱好者们最宝贵的沉淀。
专题及新媒体总监:TAN HAO
采访、撰文:Susu、c
编辑:dd
图源视觉中国,版权归原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