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国内楼市逐渐走低,房价下行成为许多城市有房中产们要面对的共同现实。一些业主急于抛售低价“砸盘”,另一些人则试图通过“护盘”保住资产。

矛盾由此在小区和业主群中不断上演——不少人既反对别人低卖,内心也在盘算着何时甩掉身上的包袱。

三十多岁的臻臻就遭遇了这样的窘境。

比物业还积极的护盘业主

2021年,臻臻近200万全款购买了天津一套近百平米的新房。因为在北京工作,他只在房子里住了不到半年。

在买房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他几乎没关注过房价起伏。但这一次,他坐不住了……

2024年春节后,他在业主群里看到一则中介发布的卖房消息,和自己同房型的业主打折卖房,一平米的价格从原先的近2万,跌到了1.3万。

小区来了很多看房的人,开发商破天荒地将地下车库整修一新,抛出买房送车库的促销手段。

看到这些降价卖房的消息,臻臻首先感到的是愤怒:“房子还没住满一年,就被大幅度降价,心里觉得很不公平。”

业主微信群里开始讨论“抱团”保卫房价,呼吁大家“不要主动砸盘”“不要拖后腿”“要团结”,“新房价格没办法,但二手房咱们要抱团。”

一开始,臻臻和业主们都很积极。一位邻居原本看中了小区旁边即将开校的重点中学,但因为规划问题未能落地,决定卖房搬家。为了打消他的念头,“护盘团”甚至帮忙联系了附近另外一所重点学校的入学名额。

只要人在天津,臻臻就会到小区逛逛,看谁家在外面晾衣服了,哪里的地砖坏了,楼道的灯哪个不亮了,谁又用住宅开健身馆,连物业都被他搞得不胜其扰,“这么做别人觉得有点不理智,但维护好小区的环境,我认为跟房价也有关系,一进小区跟廉租房、回迁房小区一样,谁会买房啊?”

“尽最大努力延缓下跌的速度”

除了臻臻,其他城市的业主也悄然发起“自救”行动,为了守住房价,他们不惜动用人力、财力,试图在人心浮动的楼市中重新筑起信心。

今年10月,广州黄埔大壮名城的业主在群内发布一篇长达三页的倡议书,发出号召:房源应形成统一定价区间,杜绝因个别业主“急售抛盘”而拉低整体行情;主张建立“内部信息共享机制”,劝说邻里“抱团护盘”以稳住房价预期。

而在南京,一处新交付小区更是将“主动增值”演绎到了极致。交房前,600多户业主每户掏出1.6万到2万元不等的费用,集体筹资将原建筑外立面升级为更美观的铝板幕墙。

业主们相信,这样的“颜值改造”不仅能提升居住体验,更能在二手市场中赢得高品质小区的第一印象。对于他们而言,这不仅是一次装修升级,可能是一场针对业主的一次信心升级。

无论是统一挂牌价、抱团加价,还是斥资改造外立面,这些“自救式护盘”行动背后,其实是中产对资产焦虑的本能反应:改变不了市场,也要尽最大努力延缓贬值的速度。

大多数人普遍认为房子不只是居所,更是中产家庭资产链条中的锚点。护盘,就是在房价下行周期里为保住资产而拼命做出的尝试。

注定失败的护盘行动

臻臻仔细思考过自己护盘的初衷,他之所以如此执着,并不是因为多喜欢这套房,而是因为它凝聚了过去十多年在一线打拼积攒下来的安全感。他想保住的,其实是这份努力不会轻易贬值。

2008年本科毕业后,他在北京工作了十多年,前后跳槽五六次,在物流、外贸、金融投资行业都干过。他不是毫无危机感,2020年身边的朋友被裁员的消息传来,他就开始有意削减消费支出。

“大家都捂紧了钱袋子的时候,爸妈一定要买房,这让我很痛苦。一方面存款会全搭进去,另一面是父母的催婚和短视。”

臻臻父母2019年在海南买了套养老房,2021年房子的价格一度看涨,让他们对买房这件事非常积极。

臻臻原本的计划并非如此,他想未来在北京买一套六十平米的经济小户型,但父母看中了在天津买房,认为京津两地距离不远,可以开车或者高铁通勤。

今年年初,父亲去世,母亲卖掉了在南方的养老房,因为长期空置,天津的这套房实际已经没有任何用处。

小区的护盘行动并未见效,业主群里慷慨激昂的呼吁声逐渐开始沉寂。

回顾这一连串经历,他觉得护盘行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安慰——幻想只要不先低头,房价就能自己涨回去。臻臻最终决定将房子挂牌出售,接母亲去北京一同租房住。

但卖房的过程更是一场身心折磨。

“这样的房子其他地方还有更低的价格吧”

“你家这个装修风格我不喜欢,能再便宜点吗?”

“哥,人家昨天又看了一套,就在隔壁单元,这次比较遗憾之后我再帮你多留意下。”…….

而那个“隔壁单元抢了他生意”的邻居,臻臻后来才得知,是一位曾经同在“护盘团”的朋友。

为保护采访对象隐私,文中部分细节做了改动

专题及新媒体总监:TAN HAO

编辑:Sebast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