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奢侈品特卖会还不像现在如此频繁,它需要熟人链条、PR 暗语、凌晨排队、铁门外等候,在安特卫普的河边绕圈,只为了摸准那个没有标识的侧门。
参与其中的人知道,那不是传统意义的消费,而是一种接近“内部权力结构”的仪式。
吸引人的不止价格,还有“被允许进入系统后门”的感觉。在这里,你是被选中的少数人,有资格比其他消费者以更少的钱买到产品。
但这种浪漫死得比任何神话都快。随着商业系统扩张、产量暴涨、库存堆积,特卖会从“秘密仪式”迅速退化为“库存机制”,从只能口口相传的游击现场,变成流程化、全年可复制的“渠道”。
特卖会变多,同时也是奢侈体系内部出现结构性裂缝的外露。
特卖变成奢侈品“第二市场”。
互联网时代的特卖会早已变成全年反复出现的“常规业务”,固定场地、固定档期和固定代购人群。
品牌、买手店、库存批发商、折扣平台、外包公司共同组装了一个庞大、稳定的“第二市场”。
麦肯锡的预测更直白地暴露结构性真相——折扣市场在 2025 至 2030 年间的增长速度预计将是正价市场的五倍。
特卖会也不再隐藏在仓库深处,而是变成社群推送、App 注册、微信群链接随时可进入的公开动作——连“提前入场”的特权都逐渐失去神秘感。
许多时装编辑和造型师虽然会被品牌提前邀请,得以前往“预售场”抢先挑选,但现实却常常让人苦笑:大部分价格都超过奥莱或特卖网站。
不少人抱怨,与其在特卖场里捡“不到位的便宜”,不如干脆凑一凑去买下一季新品。
而在中国市场,面对普通消费者,特卖的逻辑并没有更友善。
大量人会随时盯着综合多品牌的 on-sale 平台等待“机遇”,但迎面而来的往往是欧洲特卖会都卖不掉的尾货,或者在仓库压了多年、终于被清出来的陈年库存,价格依旧缺乏诚意。
奢侈品所谓的“稀缺”、“高工艺”、“高成本”在特卖现场被瓦解得干干净净。在旗舰店橱窗里被捧成艺术品的包,像工业物料一样成箱堆放;被营销包装为“工艺巅峰”的鞋,按尺码排成整墙;秀场上闪闪发光的造型,被塞进塑料袋丢在角落。
仪式感没有了,惊喜消失了,消费者不再感受奢侈品背后的叙事,而是开始冷静判断“值不值”。
伪折扣,真·去库存。
奢侈品牌越是向高净值人群倾斜、越是试图以“规模化生产奢侈品”(一个本身就充满矛盾的词组)来维持神话,正价销量反而越走下坡路,系统性库存也越堆越高。
库存的再流通甚至催生了一批独立品牌通过“奢侈品牌余料”构建自己的叙事,Caro Editions 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设计师疯狂收购这些奢侈品牌余料,重新加工后再以“用 Chanel 面料”的噱头,以单价两三千欧的价格进入市场。
更具象征意义的是“混合型特卖”。货品来源永远模糊:买手店滞销、品牌残余、外贸退货,表面上仍然在讲样品、内部价、难得机会,但实际运作更接近一种“折扣伪装的零售”。
在此之前的几十年里,奢侈品库存的去向几乎保持着高度一致:要么被销毁,要么被“技术性处理”。Hermès 拥有一整套完善的环保系统来回收与再处理废料,是行业里少有的例外。
但绝大多数品牌根本无力承担这样的成本,于是库存便以另一种方式重新流向市场——以特卖、折扣、余料、再造、联名、渠道分销等各种面貌推向消费者。
当消费者不再相信“吊牌价”。
特卖会折扣看似惊人,却永远踩在消费者心理价位边缘;消费者以为在参与清仓行动,实际上参与的是一种毛利极高、运作稳定、渠道明确的折扣零售机制。
不过最讽刺的是,消费者比品牌更清醒。他们知道哪些品牌永远库存过剩、哪些系列必然掉进折扣池、哪些季节性产品根本不值得原价买。
甚至连过去“最不会算账”的传统富人也在重新建立价格敏感度。
品牌试图用涨价维持神话,用宣传强化溢价。但与此同时,消费者正在形成更真实的判断:如果一件商品永远会掉进折扣池,那它一开始就不是稀缺品;如果品牌必须靠折扣维持现金流,那它的价签只是装饰。
行业内部人人都知道问题出在哪——过量生产、虚假稀缺、库存堆积、定价神话,但没有任何品牌愿意停下机器。
增长指标逼着品牌继续量产;量产导致库存;库存需要折扣渠道;折扣渠道反过来侵蚀品牌价值;为了维持神话,品牌只能继续涨价;涨价又进一步刺激消费者等待折扣……体系就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持续加速。
归根结底,奢侈品行业未来真正需要面对的问题不是“如何卖更多”,而是如何让产品再次值得它标注的价格。
专题及新媒体总监:TAN HAO
撰文:Makoto Li
编辑:Bel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