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早晚高峰的通勤地铁里,放眼望去,黑灰蓝三色防风外套的密度极高。早些年还是登山徒步的标配,如今却成了“北京打工人的市服”。

冲锋衣既能抵御风沙,又不会显得过于运动化——在北京这种昼夜温差大、又讲究实用和体面的城市里,流行起来几乎是一种自然选择。根据相关数据,2024年中国高性能户外服饰市场规模已超千亿,其中冲锋衣占比近三成,零售额约287亿元,年增长率超过40%,增速远超服装行业整体水平。

更多人选择也暗示着,以冲锋衣为核心单品的户外服装,正悄然完成城市制服的角色转换。

几年前户外品牌还在“极端环境”和“登顶珠峰”等叙事里卷性能,但现在它们猛然发现,真正的竞争,不一定在户外,而是办公室里。上一篇文章《国内中产为什么愿意为高端户外品牌的溢价买单》,我们讨论了轻户外诞生的逻辑和品牌营销策略,这是本系列第二篇。

冲锋衣,中国职男穿衣标配。

person standing beside the ocean in a yellow rain jacket
ELLEMEN


在资深户外爱好者眼中,始祖鸟、北面稳居金字塔尖,中间则是欧美各大专业品牌,包括巴塔哥尼亚、猛犸象、攀山鼠、土拨鼠等等;

之后是探路者、伯希和、骆驼等国产品牌,它们曾是性价比的代名词,在体制内成为穿着刚需,主打低调、实用。

一些日系品牌也纷纷来华,,比如mont-bell 和 Snow Peak等,各具产品优势。

不同价格区间的品牌,提供给不同阶层的消费者充足选择。

在互联网行业宽松的企业文化中,员工穿着软壳外套甚至硬壳冲锋衣上班屡见不鲜,成为默契的Dress Code,耐用又百搭。

two men walking outdoors holding coffee cups
ELLEMEN

在着装规范的金融行业,户外服装也正悄然模糊着与传统西装之间的边界。从华尔街到中关村,冲锋衣和抓绒背心成为职场新的符号。

美国金融科技峰会“太阳谷峰会”上的高管富豪们身穿巴塔哥尼亚定制背心

四年前,巴塔哥尼亚(Patagonia)的定制抓绒背心就曾被称为“华尔街盔甲”和“权力马甲”(Power Vest),不少私募和投行的高管将绣有公司Logo的定制背心视作地位象征,在31度的高温下,一些高管都不愿脱下。

这一举动甚至引起了巴塔哥尼亚的警惕,因为他们不愿自己的环保形象和铜臭气十足的金融圈精英混为一谈。

回到国内语境,分析这股男性穿搭热潮,就不能不提贡献良多的体制内消费者。

当冲锋衣从专业户外装备变成一种“低调而不失体面”的日常外套时,它就和体制内着装逻辑产生了天然共鸣——功能可靠、不抢风头、适合办公场景。

这一群体不追求显眼的潮流标签,反而青睐“看不出牌子”“不容易被认出”的黑灰色外套,价格在400–1200元之间的中低端冲锋衣尤其显得体面又不越界。

冲锋衣职场穿搭哲学。

person wearing a navy jacket and a backpack holding items in their hand
ELLEMEN


在一些大型国企,探路者、伯希和等国产品牌冲锋衣直接成了员工团建标配,集体身着款式相近、色调统一的冲锋衣亮相,不但方便管理也增强了形象上的一致性。

无论是外出学习培训还是出差开会,冲锋衣可以当作外套防风御寒,正式场合脱下后里面照样是西装外套、衬衫领带、西裤,丝毫不影响形象。

体制内甚至把冲锋衣穿出了玄学版本:可隆并排的小树有六个向上的箭头,等于节节高升;始祖鸟有“科级蓝,处级灰,厅级黑”的坊间说法;迪桑特向下的箭头,还能被解读为“心系群众,向下扎根”。

有网友调侃称:“领导们穿鸟,你穿个可隆,谁不夸你懂事稳重?”

这些现象都道出了身在体制内的微妙心态:不和上级撞衫,自身退而求其次,识趣不越位,又显得大方得体。

这种处世逻辑,最终也体现到了极其细致的价格选择上。

例如受到体制内青睐的国产品牌大部分冲锋衣定价在数百元至千元左右,最畅销款仅499元,部分抓绒衣甚至149元,这一价位略高于优衣库、迪卡侬等品牌,但远低于始祖鸟、北面动辄数千的价格。

而在刚上岸的年轻人职员间,冲锋衣也成为保险安全的着装选项——不必像老一辈那样西裤+呢子大衣,黑色软壳冲锋衣提供了“低调无害”的着装风格,有年轻用户在小红书自嘲,这种穿法就是“入职第一年不会出错的选择”。

相比之下,私企、金融圈或创业公司里的冲锋衣文化则倾向于构建一种精英感——“华尔街权力马甲”现象在国内也有本地版本:部分企业中层或高管会选择始祖鸟的主线或支线Veilance,一方面追求科技面料和极简剪裁,另一方面也在暗中营造一种“低调贵气”的形象。

Veilance 就因其“能配西裤也不掉价”的外观调性,在一些高净值消费者中被视作“户外新正装”和“商务鸟”。

当国产冲锋衣开始变贵。

图片
ELLEMEN


不过面对火热的市场,比起成为大牌的平替,国产户外品牌的野心显然更大,它们想要的不仅是入门市场,在高端产品线上,也想要分一杯羹。

凯乐石一款硬壳冲锋衣定价高达2800元、核心单品越野跑山鞋售价千元以上。专做户外露营产品的牧高笛推出了一款名为“皇家城堡310”的帐篷,售价高达13499元,冷山极境系列冲锋衣超两千元,冲锋裤动辄超1500元。

本来是国产平替之王的伯希和在2025年初推出的巅峰系列瞄准了专业级别的户外探险者,系列中的营地型帐篷售价高达2.5万元,全能型羽绒服也卖到了1.1万元。

据魔镜数据,TOP30的国产品牌中,骆驼、伯希和、凯乐石、探路者,近一年均价同比上涨25%至65%不等。涨价的背后,是越来越多国产品牌在功能性面料上取得了技术突破。

water droplets on a waterproof jacket fabric
ELLEMEN

经过十多年的大浪淘沙,国产品牌正在洗去自己身上的“洋标签”,从“便宜好穿”走向“专业高端”,但失去了高性价比的标签后,真正赢得消费者的,除了面料性能,还要提供“谁在穿、在哪里穿、为什么穿”的全新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面对的真正考验,才刚刚开始。

新媒体内容总监:TAN HAO

撰文:Echo

编辑:Sebast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