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姆下架口碑商品上新好丽友”、“山姆会员吐槽花680不是来看AI图的”、“山姆变得像盒马”、“山姆的阿里味儿越来越重了”、“山姆儿童产品不合格被罚”……

最近几个月,山姆凭借各类争议多次登上热搜,这个会员制超市与它的中产受众,正在经历一场认同危机。

国内中产为什么“偏爱”山姆。

图片
山姆

在过去的一年里,山姆在国内的发展来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峰。2024年全年,山姆中国的营收达到1000亿元,占母公司沃尔玛中国三分之二的业绩。同时,山姆中国也成为中国首个突破千亿规模的外资零售企业。

2025年,山姆在中国拥有56家会员店,这个数据乍一看并不惊人,但同为仓储式会员超市的开市客,在国内仅有7家门店。

山姆于1996年进入中国,直到2016年,这家仓储会员超市还只有14家门店,扩张速度缓慢。

从2012年任命山姆会员店首席营运官开始,山姆就一直坚持逆潮流的会员制收费模式,瞄准对商品品质和服务水平有一定要求,并追求身份认同的中产群体,通过精简选品、降低利润等举措,逐步获得了认可。

2020年之后,山姆会员店开始“狂飙”,平均每年开店数量达到5家。2024年,山姆中国的会员数量已超过860万,仅会员费收入就高达22亿元。今年加强了一线城市周边和二三线城市的布局。

数据已经足够证明,消费者在过去几年里对于山姆的偏爱。

an inside view of a supermarket seafood section
山姆

仓储式超市由于其量贩模式,受众通常以家庭为单位。一二线城市的中产家庭在食材采购环节,对超市的选品要求更高。山姆首先在这一环节,获得了他们的信任与认同。

山姆超市的商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来自国外的进口商品,另一类是经过山姆供应链严格筛选出的MM自营商品。前者给消费者提供了全球化的多样选择,后者保证山姆可以随时依照本土消费者习惯进行调整。

比如组建深耕中国市场的专业团队,根据中国消费者的口味推出国内市场特有的产品,早期的爆款产品榴莲千层、低糖蛋黄酥等都属于此列。


自营产品成为新零售增长点。

一位先后供职于盒马、奥乐齐和麦德龙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消费者在最近几年里开始越来越偏爱OB产品(Own Brand,指自有品牌产品),“OB品牌的产品一旦定价合理、品质好,消费者是很愿意为其买单的。在未来,这些自有品牌的发展也会成为新零售品牌的增长点。”

山姆的MM自营商品一直是其卖点,爆品瑞士卷、青柑汁等,一度是其他品牌模仿的对象。

图片
山姆
logo design featuring a playful bear icon
山姆

如今仓储式会员店模式已经不再新颖。开市客于2019年进入中国,盒马在2020年筹备了X会员店,麦德龙也早在上世纪就开始布局会员店,但山姆依然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

与其他品牌对比,在母公司的基本策略——收费会员制、低毛利率之外,山姆非常顺应中国市场的特点。比如完善线上配送机制,采取拿地、租赁、改造旧店的混合模式,让选址更靠近市区,比如上海聚丰园路的山姆门店就是由沃尔玛大卖场改造而来。

相比之下,开市客直到今年才搭建起线上配送体系,选品上仍然坚持以进口商品为主,并且坚持使用台湾管理团队。延续“2万平米旗舰店+3万平米停车场”的模式也让门店动辄距离消费者几十公里,不便线下购物
快速扩张的代价。

随着管理层变动而来的是一系列公关危机。今年7月以来,山姆因为上架溜溜梅、 好丽友等常见超市商品,被指责“背刺”会员,此后又被曝出数起甜品、水果、猪肉等质量问题。

然而有业内人士表示,早在前几年,山姆就开始逐渐调整供应链策略,逐步将供应商国产化,过去三年,山姆从外部招聘了大量互联网、快消背景的人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山姆的管理风格。

快速扩张让山姆在过去几年里占领了市场,但也埋下了舆论危机的伏笔。据《人物》报道,与几年前相比,山姆供应商审核周期从90天压缩到45天,冷库抽检频次减半,山姆自有品牌MM的占比从2023年的68%下降到了43%。进口产品的比例同样在下降,2024年,国产牛肉的采购量同比增加了40%。

有分析称,山姆新阶段的战略重心转向“降本增效”,用国产商品替代进口商品、压缩采购成本、优化物流体系等都是其中一环。根据新浪财经报道,山姆要求品牌商品的毛利率至少达到20%,MM商品则需要达到15%到20%。而在过去,山姆的总体毛利率基本控制在13%左右。

山姆曾引以为傲的选品逻辑与产品质量,在悄无声息间出现了松动。



为什么没有出现更多“山姆”。

但比起山姆中国的未来变化,我们真正想问的是,在国内电商经济如此发达的今天,各种零售平台层出不穷,为什么始终没有第二个“山姆”出现?

山姆会员店的受众,大多是一二线城市的中产家庭。他们在采购食物和生活用品时,出于对家庭成员尤其是老人和小孩的健康考虑,往往对产品质量要求更高;而要满足整个家庭的日常起居,他们也需要量贩式、一站式的采购。

当消费者以家庭为单位采购,会更加重视品牌价值和信任感。因为他们希望最大程度地降低决策成本,希望有一个地方陈列的商品都是值得信赖,可以一直复购的。

舆论危机前,山姆会员高达80%的续费率和MM自营商品92%的复购率便可看出,消费者不只在为会员付费,而是建立了对品牌的信任和认同。

这些对生活品质有着更高要求的城市白领,除了最基本的产品质量,同样希望用消费为企业价值观投票。

此前山姆“极速达”骑手电动车严重超载,一度引起会员的集体发声,抵制不顾服务人员安全的压榨做法。如今被吐槽的“阿里味儿”,也和互联网公司缺乏人文关怀的印象标签有关。

在关于山姆的负面争议讨论中,许多消费者都会放出一句狠话:“山姆再这样下去,我们以后就转去xxx办卡了。”但事实上,山姆进入中国的二十多年以来,并未出现规模和水平接近的竞争者。

山姆最大的优势,就是自始至终坚持收费会员制,逐步将这一概念普及,并且通过会费和高续卡率筛选出了一批忠诚消费者,成为城市中产家庭的首选。

站在扩张与口碑冲突的十字路口,如何维持消费者的这一份宝贵认同,对山姆来说是一个难题。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对山姆的“偏爱”,其实充满了无奈,毕竟他们的诉求仅仅是满足一个家庭对健康、品质、性价比的基本需求。这个需求,如今看来也岌岌可危。

新媒体内容总监:TAN HAO

撰文:Echo

编辑:Be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