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回头翻一下这两年的朋友圈,会发现一条熟悉的进化链。

起初大家在城市里“Citywalk”,后来玩飞盘、骑行、周末去露营,再后来,甚至不需要真的走进山林——只要穿上一身“看起来随时可以翻山越岭”的装备,就已经是“懂生活的人”。

发展至今,一件带有专业面料术语GORE-TEX、Pertex、Aerogel 保温的外套,有时可以卖到和轻奢手袋差不多的价格,而且还卖得很好。

所以,这篇文章想讨论的并不是“户外经济高涨”(这个大家都知道),而是更尖锐的一点——为什么户外品牌正在取代奢侈品,被中产当成一种情绪安抚品?

这是第一篇文章。

text promoting the concept of 轻户外 light outdoor emphasizing a relaxed and inclusive approach
ELLEMEN
person in a meeting imagining a camping scene
ELLEMEN

如果说疫情重塑了消费结构,那么户外热,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社会现象之一。三年间,人们被迫把“度假”换成“出门”,把“远方”换成“郊外”。任何能让人暂时离开电脑的活动,都迅速升级成新的生活方式。

不同的是,这一次,中产并不是在追求运动的刺激,而是在寻找一种“体面且松弛”的出口。虽然疫情已结束,这股潮流却越来越火。

这种画面你一定见过:一位在金融或互联网公司做中层的人,周五下班没有换下正装去喝酒,而是穿着一件硬壳冲锋衣(最好是那种立体剪裁、全防水压胶的),脚上踩双厚底越野鞋或登山靴,在咖啡馆点一杯手冲,配文是“明天进山,提前热身一下”。

进什么山不重要,实际上去没去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方式已经完成了自我声明。这便是“轻户外”的诞生逻辑——一个不要求耐力、也不需要汗水的户外世界。

小红书和抖音把“去野”拍成了视觉模板:天幕要和帐篷同色系、椅子要轻巧但有设计感、咖啡器具要能反光出手表的质感。人们并没有真的走进自然,而是学会了如何让“亲近自然”这件事更上镜。

“户外”从功能变成了风格,从身体体验变成了社交语言。冲锋衣、抓绒衣和登山鞋被赋予了全新的都市含义:它们不再代表极限挑战,而是代表一种“我不焦虑”的态度。

身边的人开始穿着 Arc’teryx 去上班,穿 The North Face 去喝咖啡,穿 Patagonia 去开会,像是要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用一身防风防雨的装备抵御精神内耗。

text illust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outdoor equipment from forestry tools to urban currency
ELLEMEN
stylish individual walking through a city street
ELLEMEN

城市生活往往像一张不断扩张的收据:早上6点闹钟响起,8 点坐地铁,9 点开会,12点解决快餐,晚上回家继续回复邮件、刷剧、看孩子或应付社交。中产这类群体,处于这种“高强度+高期待”的状态:你被期望做好职业角色、家庭角色、生活角色,还得“活得有质感”。

因此当“真正”的度假变得越来越昂贵——时间、预算、同伴都难以协调——“体面休闲”便需要一种代替品。穿上冲锋衣,在视觉上、姿态上,完成一次“我能随时逃离”的演练。那件硬壳外套成了心理的隐喻:我虽然在城市被困,但随时有能力远走。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是一种“防御型消费”。它抵御的不是风雨,而是焦虑,以及对自由的渴求。

那些专业术语——GORE-TEX、Pro Shell、Seam-Taped——听起来像魔法咒语,让人相信装备的加持可以抵抗失控的生活节奏。购买的不是布料,而是掌控感;不是面料科技,而是精神止痛药。每一道缝线、每一个压胶细节,都在构成一套“我懂生活”的语言。冲锋衣的防水指数,变成了新的社会话语权指数。

而品牌,正精准地贩卖这种“可控的自由”。过去的户外服饰讲究功能:防风、防雨、耐磨、透气;如今,它讲的是精神:自由、克制、理性。

功能成了故事的开端,溢价藏在叙事之后。

Arc’teryx的技术崇拜击中了都市人的职业性格——理性、追求效率、迷恋参数;

Patagonia 用环保与“道德消费”构建出新的身份符号,让人觉得自己不仅能买得起,还买得有良知;

而 The North Face 则通过联名与限定,让户外变成潮流语汇。尤其日本的 Purple Label 系列,把“山系风”彻底都市化:柔和的配色、干净的轮廓、可上班可露营的模糊边界。

品牌们除了卖装备,还在卖一种生活的合理性。价格早已不是成本的函数,而是信仰的量表。买一件万元冲锋衣的人,关心的不是多防几毫米的雨,而是那份“我选得起、我懂得选”的心理暗示。

奢侈品牌曾靠 Logo 区分阶层,如今户外品牌靠“专业感”完成同样的社会过滤。

text discussing a new identity label for highend outdoor products
ELLEMEN
图片
ELLEMEN

十年前你穿着专业登山服去上班,大家可能会以为你中午要逃去爬珠峰;现在如果你穿得太普通,反而显得“生活半径只有办公室和外卖骑手”——这不是简单的“运动热潮”,也不是大家突然集体爱上了户外本身。

它更像是一种自我投射:我很忙、压力很大,但我依然有能力、有闲情,去“亲近自然”。哪怕亲近自然的方式,是买一件足以上喜马拉雅的防风外套,穿去上班、开会。

社交平台进一步放大了这种符号。小红书最新数据显示,2025 年运动户外相关的内容中,有超过 90% 的活跃用户表示“将运动户外融入生活”,其中 61% 聚焦“城市轻户外”、45% 聚焦“登山/徒步”。这意味着——大多数人正在让“户外”成为生活场景中的一种穿搭选择。

而这一切背后,“自然”已被重新定义。当城市人都穿着 GORE-TEX 在写字楼喝咖啡时,我们究竟是在靠近自然,还是在消费自然?“自然”已变成可被购买、展示、演绎的生活符号。

那件昂贵的冲锋衣让人相信自己依然掌控着节奏、拥有选择、并且随时可以逃离。在这个意义上,一件冲锋衣的作用,远比一次假期更“放松”。

假期结束会归来,而装备可以持续提醒你——你并没有被困。你穿的不只是衣服,而是一种对抗焦虑的策略,一场以“自然”为名的都市心理疗愈。


新媒体内容总监:TAN HAO

撰文:Makoto Li

插画:酋长编辑:Be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