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终身工作时代!
前几天,出了这样一则新闻:现在日本送外卖的人里,居然有不少是上了岁数退休的老爷爷老奶奶。
老年人争相参与的是共享乘车公司Uber在日本推出的一项外卖服务Uber Eats。因为日本对网约车限制严格,Uber的业务始终停滞不前,却没想到,这项送餐服务却在日本爆红。
为了铺开在大城市的市场,Uber向在日本的年轻人和外国人伸出橄榄枝,招收送餐员,结果没想到,越来越多的老爷爷老奶奶寄来了报名表。
外卖公司的CEO说,虽然大多外卖员工都骑自行车或踏板车,但老年外卖员大多步行,这样做可以锻炼身体,也在日本这个人力资源极为匮乏的市场,充分利用了老年人的人力资源。
在Uber Eats招募人员的条件里,没有年龄上限,只有一个条件:
18岁以上只要身体健康,会用智能手机接任务,退休之后靠养老金生活的高龄人士也完全OK。
想在退休后继续工作的日本老年人近年来有人数上升的趋势。
去年,日本一家保险公司对750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将近7成人想在自己60岁以后继续工作,有半数以上的人说如果条件允许,想一直工作到70岁,甚至有10%的调查对象认为,即便是75岁以后,也可以继续工作。
东京专门为老年人准备的招聘会
有6-7成的老年人认为,要在退休前手头有2880万日元,相当于人民币183万元,然而现实情况是,有将近6成的人士银行账户里的钱远远达不到这个数字。
老年人送外卖可能是一个特殊的例子,更多可能是下面这位老奶奶的故事。
70岁退休后来到大城市找工作
住在埼玉县的葛野美纪子今年78岁,她在一家湿毛巾厂工作。在日本,餐厅都会向客人呈上湿毛巾以供擦手使用,这些毛巾都是由工厂加工后租给各个餐厅。美纪子就是这个工厂普通流水线上的一员。
美纪子从18岁开始在东京的一家唱片店工作,她一辈子换了很多工作,结婚又离婚的她一个人将两个孩子养大。
孩子们长大成家后,75岁不需要带孙子的她通过当地职业介绍所电话面试了现在的这家公司。当时,她堂堂正正地报上年龄:“今年我75岁了”。HR觉得从电话里以为她是位50多岁的中年大妈,正犹豫不决的时候,美纪子撂出一句话:
“要不我上门一趟吧,让你看看元气的我。”
最后,美纪子被录用了。每周工作日她要从上午9点在流水线上连续站3个小时,将所有的毛巾检查是否干净后,一块一块手工折叠好。
“趁着自己还能干活,想一直干下去”,她没有计划将来要把这些工作让给年轻人的意思,说自己还能干三十年,干过100岁。
日本政府推测到2025年时,每位拿养老年金的老人需要2.1个工薪族来支持
日本的少子老龄化已不是新鲜的话题,但退休后老年人高涨的工作热情让日本政府对老龄化这一问题的看法从“国难”转向了“国宝”。首相安倍晋三曾在一次内阁会议上说,要为那些身体健康、有工作意愿的人们创造条件,营造一个可以让他们可以发挥经验和智慧的社会。
这种现象已在日本的大城市出现,有公司会专门招聘一些上年纪的经验人士,有一家人力资源公司专门招聘了一名退休银行职员来公司做HR,让他将以前的工作经验用在新工作上,要做的培训只有一个:让年轻员工来弥补他在技术上的不足——很多退休人士还不会用办公软件,需要年轻人现场教他们如何用好Excel。
同时,在各个地方的中老年人士,也开始纷纷奔向大城市。另一位73岁的老爷爷木村,就是其中的一员。
他58岁时,在老家群马县的一家家具厂工作,但薪水低,职业前景不好。他一个人来到东京找工作。现在在东京市内开了一家厨具贩卖店,还成了所在地区的销售明星。
他的妻子依然住在老家,希望他能够早些回去,因为从体力上考虑,妻子觉得他工作到75就差不多了,但木村觉得,如果自己辞了工作,万一客户需要自己上门维修怎么办,这个工作不是那么容易可以辞掉的。
真的是因为喜欢才工作的吗?
看着上面两位70多岁老人干的这么起劲,他们真的是因为爱工作吗?在日本这个动不动就活到100年岁的国家里,只要还有一口气,那么真正的养老生活可能就要拖后到90甚至100岁之后了。
上面的那位生产线上卷毛巾的美纪子奶奶,今年7月迎来了自己79岁的生日。在她50多岁把两个孩子拉扯大的时候,有人劝她可以迟一些再领取养老年金,但她以为自己活不到那个时候,决定按例65岁开始领取养老年金。
日本随处可见的老年出租车司机
没想到她活的远远超过了自己的预想,但如今光靠养老金远远不能支撑自己的生活,她找的这份工作中,同事比她小10岁的人也因为相同的原因,想通过工作贴补自己日常的家用。
而在日本的年轻人中,早已没有人期待老了能拿到一笔可观的养老金。日本一家电视台曾在街头采访年轻人,很多人对干到70岁甚至更老持赞同意见。“养老金什么的就不期待了,还是好好存钱靠谱一些。”
果不其然,最近日本政府内部的一份报告称,如果想在退休后过上比较好的生活,除了养老金,还必须存够2000万日元(126万人民币)才行。新闻一经曝出,震惊日本社会,但似乎年轻人对此并不介意,因为最终还是要工作到死。
人生100年时代需要终身工作
日本老龄化的广度和深度早已经超出人们的想象。各种概括这种现象的新词层出不穷,超老龄化社会、老人无缘社会等等。
其中一个新词被媒体争相报道——人生100年时代。
这个词并非出自日本人之口,而是英国伦敦商学院学者琳达·葛瑞腾和安德鲁·斯科特在自己的著作《100岁的人生战略》中提出的观点。这本书认为,人类社会长寿时代的来临,将会带来社会和经济上的大变革。
在男女性平均寿命预期达到84.2岁的一些国家,长寿时代的来临也将预想中的“大变革”推向临界点。
书中曾这样预想:
“在人类社会过去的200年间,人的平均寿命持续上升,根据既往的数据推测,到2107年,主要发达国家中的半数成员2007年出生的人口里,2人中就会有1人能活到103岁。”
这样一来,过去人们通常的人生规划“受教育”“工作”“退休度过余生”三阶段可能会变成:没有年龄的区分,人生变成各种重新学习,换工作,然后长期休息,然后再找工作并以此进行循环的形式,直到死。
这样的例子已经出现。去年曾经引起争议的104岁澳大利亚生物学家大卫·古德尔,就是其中的一位。
大卫·古德尔
古德尔是澳大利亚伊迪斯科文大学的植物学生态学教授。其实他早在自己65岁时,就从大学象征性地办了退休手续,但当时还年富力强的他依然埋头于工作,虽然退休后的工作并没有报酬。
他每周上班四天,要花将近一个半小时前往自己在大学的办公室,要换一次公交车,最后再搭乘一辆火车。平时要带学生、做研究、看资料,同时他还是几份学术刊物的编委,工作后还要审看各种学术论文,似乎退休后的工作比退休前更忙。
就这样,他又继续在这所大学工作到了102岁,不仅活出了所有人的预料,也超出了自己的预想。学校害怕他每天通勤会有危险,曾经给他安排了一名护士随身照看。
但是他对此表示拒绝,他让女儿告诉学校,自己完全有能力保证在学校安全工作,配备一名护士完全没有必要。但学校最终要求他“真正退休”,没想到古德尔将这件事闹到澳大利亚媒体上,最终被闹得沸沸扬扬,成为全世界的新闻。
“大学的决定让我很压抑,决定的背后起作用的只不过是年龄而已,如果我不是老人,劝退这样的问题就不会出现。”
因为舆论的压力,古德尔最后赢了,100多岁的他成了澳大利亚的明星人物,作为妥协,学校在他家附近安排了一间办公室,这样一来,他就只能在那里上班,免去了上班路上的危险。
不过不久后,他就被保洁员发现意外跌倒无法起身。这种严重的身体功能下降,也让他萌生了结束人生的想法。去年,他选择前往瑞士安乐死,他也成了世界上为数不多,因为活够了而进行安乐死的人。
去世后,女儿凯伦说,爸爸没法工作了,他就觉得这辈子已经到头了。
“工作是他的爱好,也是他的热情和兴趣。没有了工作,生命的终极目的也就不存在了。”
编辑:Sebastian
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