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Jason E. Powell的作品《回望系列》
上次说到买一张NBA球票,去赛场体验一把什么是“比着尊重人的文化”。本周的说的还是这个,还是离不开美国,离不开纽约,只是调子沉重了一些。
对,没错,又要提到9·11了。
9·11的时候我在上高二(猝不及防地暴露了年龄),那天早晨第一节课上语文,语文老师在讲课前提到了9·11,到现在她说的话我还一字不落地记得:“有人看到了幸灾乐祸,说美国活该,但大家一定要记住,这是场属于所有人的悲剧。”
等悲痛渐渐散去,世贸大厦的重建提上日程。按照这个国家的性格,尤其是独步全球的实力,没有什么比一座更高的摩天楼更顺理成章的了。但重建的过程并没有在美国本土外引起什么注意,也许是美国人不愿意再把伤口向世人展示,但更可能,是这个世界开始残忍地遗忘。
更高的双子塔是世贸中心重建方案之一
这张是网友杜撰的重建方案,用群楼比出中指
世贸中心一号大楼是最终的重建方案,并没有太多张扬的元素
9·11发生十多年后,我第一次来到纽约,为了满足走进历史现场的好奇,便决定在有限的时间里去一趟GroundZero。不过并没有太多期待。
Ground Zero意思是核弹在地面上的引爆点
我发现美国人把高中语文老师的那句话,凝固在了一座伟大的纪念碑里。
人造瀑布的面积竟有4000平方米
两座美国最大的人工瀑布重叠在双子塔矗立过的地方,正方形的瀑布完全潜入地下,深沉的黑色,时刻不停的流水汇到瀑布中央,被中心的黑洞吞噬,仿佛万劫不复。
轰隆的水声掩盖了从曼哈顿四面八方传来的低频噪声,形成一种巨大的静默,最聒噪的游客到这里都会哑然失声。
瀑布四周刻满遇难者的姓名,铜板上形成镂空的字体,让人想起中国人的说法:力透纸背。
9·11在美国人身上永远地留下了两处流血的伤疤。
这是一个多么大胆的选择,一个国家究竟要有多大的底气和自信,才能相信露出伤疤比掩盖伤疤,更能把所有人团结在这里。
美国人决定永不填补世贸中心留下的疤痕
9·11纪念馆是座地宫,一进门就往地下走,首先看到的是世贸中心遗留下的地基。据说这种设计受到了一些遇难者家属的反对,他们认为自己的亲人应该上天堂,而不是下地狱。
9·11纪念馆完全使用下沉式设计
废弃的钢梁成为寄托人们哀思的纪念碑,布满巨型锚钉的墙是世贸中心的地基
“No Day Shall Erase You From The Memory Of Time”,古罗马最伟大的诗人维吉尔的话用铸铁打造的大写字母拼写在墙上,中文的意思是“时间长河中没有一天可被抹去”,说明标签上注明这些金属来自倾覆的摩天楼。
因为高温燃烧而扭曲的摩天楼钢架,成为纪念馆中最狰狞惊悚的雕塑。还有掉落的摩天楼天线、烧毁的消防车、曾供多人逃生的水泥楼梯......
最核心的一间屋子不许拍照,投影里不间断地播放着遇难者生前的照片,通过餐桌大小的触摸屏,你可以翻开每个遇难者的简历,里面放着他们和家人的照片。遇难者不再是数字,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和无数被摧毁的家庭。
93号航班的故事被改编成了电影,由于机组人员和乘客的奋力反抗,飞机坠毁在无人田地,而不是目标华盛顿。飞机的黑匣子被公开,你能听到有人拨打卫星电话向亲人告别,有人提议反正是一死,不如反抗。那时那刻的恐怖和勇气,将所有听众包围。
电影《93号航班》还原了反抗劫机者的全过程
恐怖主义并没有纪念馆中解释的那么简单,恐怖主义的滋生和美国20世纪的全球策略有着扯不清的历史关系。
所以有人说9·11纪念馆已经成了美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果非要这么说,这无疑是最高境界的国家PR,因为它从人出发,尊重每个个体。这个真理是无法反驳的,美国人深谙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