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洗礼后,接下来基本上就是看别人的好戏了。于是,今年米兰世博会,我们倒是有了闲情雅致,看看西方发达国家是如何操办世博会的?
ELLEMEN 特派编辑团队前往米兰,并于世博会正式开幕前两周进入世博园区及周边探访,与不同的人聊世博话题,听当地人或相关人如何看待世博的影响。那么,“食物与能源”作为今年米兰世博会的主题,是否能对上所有人的胃口?而世博会的举行,是否能为萎靡不振的意大利经济打上一针强兴剂?
陆轶辰 中国馆建筑设计师
“金字塔不是由奴隶建成的。”
就连 10 Corso Como 二楼的书店都挤满了人。在米兰世博会开幕前两周,我们与中国馆设计师陆轶辰终于见到了面。那会儿正值米兰设计周( Salone Internationale del Mobile diMilano)期间,城市被突然增加的时髦人口和无处不在、即兴发挥的设计作品叠叠包围,即使在冷门餐厅都很难订到一个座位。我们不得不费力穿过站着喝酒、贴着耳朵依旧大声喊话的人群,在另一家同样是书店装潢但中庭提供轻食的当代餐厅找到空位。设计师成功选择了书店餐厅菜单上少数能下咽的菜品——烤三文鱼(英国厨师善于对付的食物),同时深深松了口气。
尽管本届世博会被大牌建筑师 Jacques Herzog(雅克赫尔佐格,米兰世博会总规划师之一)冷嘲热讽为“尴尬、浪费且老旧的名利场”、“ No Expo ”红色涂鸦在米兰街头三不五时地冒出,对陆轶辰来说这场耗时五个月的盛大表演受益者还是意大利人。“他们有可能是欧洲最具灵气的一个民族。可惜现代意大利人把展览做得很好,建造工业却在畏缩。世博会至少给了米兰一个重温建设的机会。”
Q :之前 Jacques Herzog 对米兰世博会狠狠批判了一番,认为人们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展览上,而不是着重对国家馆的设计。如果每个参展国都带着狭隘的民族自豪感而来,世博会最终可能演变成以吸引数百万游客为目的的庞大演出。
A :Jacques Herzog 站在这个高度可以说这样的话,但对发展中国家参展商来说是不公平的。你看英国参加世博会(包括奥运会)的态度一直很超然:上届世博会做了个“绒毛球”,这次干脆把球反过来做。这与国家发展阶段有关,大工业文明是他们发起的,英国人不在乎也不需要自我证明了。反过来,上海、迪拜,富裕的发展中城市会把世博会看得很重。世博会本质上代表的是国家,而欧洲国家的概念很模糊。比如 Renzo piano 是意大利人,他的事务所在美国和巴黎都有,自己多半在热那亚的小事务所呆着。对他们来说建造一个国家馆,互相比拼意义不是很大。 Jacques Herzog 的说法太清高了,他觉得建筑师个人理想应该灌注到场馆设计中去。但世博会是非常政治的活动,国家诉求的驱动性远大于设计师自身。实际上世博会的问题用一个手机软件就能把内容传播解决掉,都用不着盖房子。但是附加商业、海外人流、现场感受是没办法在手机屏幕里体现出来的。
被评价为“风吹麦浪”的中国馆
Q :中国馆设计主体采用木与钢结构的结合,你是不是受到导师 Frank Gehry 的影响?
A :我得到的最大教育是他工作的方式不是形式。他相信天生直觉是优先依赖的设计伙伴。我也没觉得自己会用木头来建造中国馆。为我们做木结构的厂家是家族生意,他们花了三代人才把这种材料了解透彻,只有一代人很努力想了解木头是不够的。有些设计师说我要做竹子、我要做木头,可你在办公室里做不了这些事情,中国古代的工匠精神现在都失传了。
Q :一眼看过去,中国馆就是特别中国。
A :你很难做一件事情表达整个中国。当时“希望的田野”是贸组会定的标题,我们为此想过不同主题。比如整栋房子全部用大米作主题:白颜色混泥土、所有实物都和大米有关。然后一位同事说,那中国还有一半人不吃大米呢?后来想到要不用五色土(夯土)来建?结果一研究中国有七十九种不同颜色的土壤,五色土只是政治概念。其实红色也不一定是中国的颜色,宋朝明朝都是玩黑白灰的,红色只不过是清朝美学大退步的产物。你去看明朝家具都是很抽象的,到清朝就开始具象了,出现龙凤雕花这些东西。我要中国馆表达的是一个抽象远景。你可以理解为一个大屋顶,其实我不觉得那是屋顶。你也会说在太阳下金灿灿的特别像琉璃瓦,但它根本不是一个视觉判断的结果,而是数据在电脑上自然生成的。不让结构太强势,让空间走出来,毕竟我做了半天不是让人们在外面看这栋房子,而是坐在里面感受的。
Q :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建造了中国馆?
A :装主板的工人都是德国登山运动员。他们和业主一起住在四星级酒店里,每天早晨穿得西装革履下楼吃饭,没什么声音很绅士的。七点准时出现在集合地出发,每个人都穿得像蝙蝠侠一样,大概有17公斤设备挂在身上。我们女同事和德国工人关系特别好,并且说,“房子盖出来不稀奇,但是由一群帅哥盖出来这事就变得很稀奇了。”之前有篇文章就叫“金字塔不是奴隶盖成的”,因为这种高精项目,被压迫的、像蚂蚁般生活的人是做不出来的,只有靠心情好的手工匠人边唱歌边敲打才能完成。
Giorgio Armani,81岁
著名时装设计师,米兰世博会特别大使
“服装正如食物一样。”
5月1日,米兰世博会开幕当日,时装设计大师 Giorgio Armani 位于米兰 Bergognone 街40号的 Armani/Silos 也正式亮相。这栋位于 Armani 总部对面的建筑,始于1950年,分为4层,建筑面积约4,500平方米。 Giorgio Armani 亲自操刀设计并监督了整个改造项目。
“ silo ”在牛津词典里指的是用于储藏粮食的一座高塔或者农场中的一个窖。这个名字和米兰世博会的主题“食物与能源”(Feeding the Planet ,Energy for Life)不谋而合!Armani/Silos 展示了 Giorgio Armani 创立品牌40周年的经历和作品,全方位呈现了他的创作理念和灵感。意大利经济发展部还特别发行一枚邮票,这是对意大利最杰出企业所授予的一项无上荣誉。邮票上绘有 Giorgio Arman 设计的 Silos 建筑手稿,该邮票将在意大利全国限量发行80万枚。
Q :Armani/Silos 和米兰世博会同一天开幕,你有什么感受?
A :今天对我的职业生涯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时刻。40周年品牌庆典恰逢米兰世博会这一重大活动的启幕,这令我感到无比自豪并充满热忱。我希望通过 Silos 的开幕来庆祝这个令人愉快的巧合。 Silos 是我专门为我的城市打造的一个展览空间,这里收集并演绎了我多年来的作品和梦想。同时我也为这次庆祝活动特别准备了一场时装秀,专门展示 Giorgio Armani Privé 高级定制系列,讲述我十年来在高级定制设计中的故事。
Q :为什么会为这个空间取名 Armani/Silos ?
A :因为这个建筑的前身、也就是 Bergognone 街40号,曾是某大型国际公司用来储藏食物的仓库,于是鉴于这个功能性,我决定称它为 Silos(粮仓)。食物是生活的必需品,对我而言,服装也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Q :所以说这 Armani/Silos 也是对于你生命的一种诠释,听说展品包括从1980年至今 Giorgio Armani 系列的600套服装和200件配饰。
A :是的,它让我能冷静地回顾这四十年来的职业生涯。这是因为,虽然时尚看起来永远活在当下,但只有寻根溯源,进行反思,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通过这个反思的过程,我们能够看到时尚是如何伴随甚至是预测社会变革。铭记初心,才能让我们更好地洞悉未来。
Matteo Gatto 米兰世博展馆设计总监
“食物在生活中扮演太多面孔。”
Q :本次世博会的主题以食物展开,作为意大利人你会特别感同身受吗?
A :当他们开始讨论以食物为某种主题时,我觉得奇怪,甚至感到吃惊。因为上海世博会“ Better city,Better life ”的口号听起来如此专业,我们居然要讲比萨奶酪。但为此工作一个月之后,我的热情完全被掀起来了。食物在生活中扮演太多面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要说。如果我们连个人健康都不关注的话,也没有机会过更好的人生。告诉你吧,过去两年我瘦了20公斤。一方面是因为这个项目,让我意识到每天自己都在吃什么。
Q :请意大利来谈食物就是很轻而易举的事。
A :米兰人平时吃的食物中40%都是城市附近15公里以内生产的,伦敦有2%。世博会上你会看到很多关于在自家天台种菜、花园里种植温室大棚的尝试。从食物开始照顾自己的概念来自东方,非常“ ZEN (禅)”,后来才逐渐被欧洲文化接受。
Q :我们会在米兰世博会上看到什么大发明吗?
A :我观察到的显著变化是,过去的世博会已经把大发明做尽了。 1876年费城世博会上就有了番茄酱!这一届你不会看到特别新的发明,我们想改造的是观念和政策。如何更好地消化营养,用有限供养更多的人,更智慧地减轻体重。我们90%的人生和城市景观都和食物相关,你想想看,包括废物处理。
Tieiano,51岁 Manuela,50岁
卷饼餐厅夫妻老板,从事食品业四年
“我觉得政府应该做些牺牲。”
Q :你的卷饼店开在世博区附近,生意应该很不错吧?
A :这里是工业区,附近的建筑工人和居民常光顾。我们的店开了两年,只售卖Piadina风格的卷饼。清淡、口味香、价格不贵,是你在意大利祖母家会吃到的食物。
Q :为什么是卷饼店?
A :因为我们擅长做卷饼,也对制作这种食品充满热情!尤其是里面不同的馅料,都很讲究的。
Q :那么你期待米兰世博会吗?
A :这是一个展示现状的机会。大家知道之前世博会竞标时政府官员因为贪污被抓进监狱,不过这在意大利其实很常见。想到下一代,我觉得他们(政府)应该作些牺牲。
Marcello Boscun,43岁 Lozano Bolioni,60岁
比利时馆建筑工人
“为什么不把钱直接给没饭吃的人?”
Q :参与建造比利时馆是段很好的经历吧?
Lozano Bolioni :经历就是经历,没什么好坏之分。我们在两三个月的时间内赶工,时间很紧。往积极想,就是你在做一个好建筑。
Q :每次世博会都会花大笔政府预算建造场地,你怎么看这事?
Marcello Boscun :为什么不把钱直接给没饭吃的人?建好的场馆只存在六个月,漂亮但是浪费。六个月后都要拆掉的东西没必要建造吧?
Lozano Bolioni :而且一半的建筑材料都要丢掉,没法继续使用。世博会是给上面的企业赚钱的,不会给工人带来什么好处。
Q :那么世博会开幕后你们会去参观吗?
Marcello Boscun :看看里面有什么吃的吗?不会。
Giuseppe ,35岁 米兰出租车司机
“政府为什么不管管Uber?”
Q :你期待世博会给你带来更多生意吧?
A :生意可能暂时多一些吧。我应该不会买票去看世博会,但对外国游客来说他们可以花这个钱。
Q :怎么看政府对米兰世博会的大笔投资?
A :政府为什么不管管 Uber ?Uber 抢了我们出租车的生意,对我造成的影响比世博会大多了!
王皓田,20岁 米兰美院版画系学生
在米兰的中国人
Q :在米兰生活多少年了?你在米兰这座城市里最爱去的地方和最爱吃的食物?
A :我在意大利三年了,之前在锡耶纳学语言。平时我喜欢在城市里瞎逛,偏爱一些隐蔽甚至残破的地方,例如一个叫 Humama 的古着店,因为那里偶尔有好货而且动不动就全场5欧元什么的。还有就是 Naviglio 运河,那里有一些唱片店、漫画书店什么的,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日还有很出名的大集市(二手)。我爱吃这里的面, Spaghettialla bolognese 和 Carbonara 。刚来这里的留学生经常挂在嘴边的无非是:这里太破了,还是中国好,有高楼大厦,不像这里都是老房子。我想我们是被高速的经济发展冲昏了头,意大利人可是以旧为美呢。说起不满意就是清洁度和治安吧,我家附近的狗屎太多了,还有就是晚上出门比较没有安全感,但这也是内在缺乏安全感的体现。
Q :你对米兰世博会有什么感觉吗?
A :说实话,没什么感觉。但是我会去看看,这次世博会的主题是食物,人类最基本的需求,食物也是文化的重要部分,我就是想去看看各国在食物上能玩出什么花样。
Q :米兰世博会的前期准备有没有影响你的工作和生活?有什么希望或者担忧?
A :暂时还没有对我造成什么影响,我也没觉得游客多了很多,可能因为很多场馆没完工。我只是希望世博会能让意大利的经济好起来,使人民的怨气少一点。
Q :听说你经历了5月1日那天的骚乱,可以描述一下你所经历的和感受到的东西吗?
A :微信朋友圈早就传开了,说5月1日恐怖组织要炸米兰地铁。没想到当天下午反世博组织发生了暴动,砸车烧车和警察对抗。原因是指控政府浪费纳税人的血汗钱,纵容官商勾结贪污,过度依赖麦当劳和可口可乐,大量利用义工。以切身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却损坏人民的财产的行为是愚蠢的,我更能接受非暴力的抗争。第二天米兰人就发起了名为“没人能碰米兰”的活动,去事发地清理涂鸦,维护市容。我希望每个人都能爱护城市,即使不是家乡。
Q :听说你经历了5月1日那天的骚乱,可以描述一下你所经历的和感受到的东西吗?
A :微信朋友圈早就传开了,说5月1日恐怖组织要炸米兰地铁。没想到当天下午反世博组织发生了暴动,砸车烧车和警察对抗。原因是指控政府浪费纳税人的血汗钱,纵容官商勾结贪污,过度依赖麦当劳和可口可乐,大量利用义工。以切身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却损坏人民的财产的行为是愚蠢的,我更能接受非暴力的抗争。第二天米兰人就发起了名为“没人能碰米兰”的活动,去事发地清理涂鸦,维护市容。我希望每个人都能爱护城市,即使不是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