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幸存在文学中的政治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刚刚揭晓,白俄罗斯女作家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成为赢家。

Event, Community, Smile, Businessperson, Team, White-collar worker,
DANIEL ROLAND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刚刚揭晓
白俄罗斯女作家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成为赢家

诺贝尔文学奖虽然表面上看授予文学作家,通常却可以被认识是对国际文化地缘局势的一种回应。

很多年来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可能都在寻找对当今时局去个人化的某种文学阐释,而在文学领域,“去个人化”这点反而困难。连续两年诺贝尔文学奖给了来自发达国家的作家之后,2015年奖项颁发给关注后苏维埃、巴尔干与中东战争、政治和女性问题的白俄罗斯女记者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可能是文学奖意欲表达自己 “左翼知识分子”立场的举动——虽然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身份更接近普利策奖,甚至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但她显然也是一个坚定的左翼知识分子。

“她写书的速度很慢,每写一本都要耗费数年采访数百人。到现在为止,她一共也就出版了6本书。”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当中鲜有只从事非虚构创作的作家。诺贝尔颁奖词认为“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个人身份本身就具有复调性。她的父亲是白俄罗斯人,母亲是乌克兰人。2011年接受采访的时候,阿列克谢耶维奇认为白俄罗斯“在东西干道路边,因此经常被某种运动或者战争的回水影响。我们很难认为自己是个独立国家,因为我们总是被其它国家统治——巴尔干国家、波兰或者俄罗斯。白俄罗斯人的主要目标永远是存活。类似’自由’这样的词语从未出现在过我们的计划里”。

Event, Community, Smile, Businessperson, Team, White-collar worker,
DANIEL ROLAND

“她的作品曾被翻译成35种语言,却被白俄罗斯政府禁止出版。因为写作的题材敏感,她非常不受掌权者的欢迎,甚至一度被指控为CIA的间谍。”

阿列克谢耶维奇认为白俄罗斯最大的问题是白俄罗斯人本身。长期受压迫的政治环境与教育匮乏下,他们没有做好抗争的准备——这种左翼知识分子的立场可以想象在本国国民当中也并不受欢迎。卢卡申科上台之后,左翼知识分子的立场显然比往常更位于劣势。阿列克谢耶维奇与白俄罗斯反对党政客安德烈·萨尼科夫是好朋友,后者在祝贺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奖的时候也承认,她的作品在波兰和俄罗斯的受欢迎程度远超过在祖国,甚至她最近的一本有关后苏维埃女性的纪实文学作品《二手时间》根本没有在白俄罗斯出版。

阿列克谢耶维奇可以说是个“口述历史”作家,她擅长从收集、组织民间的声音,尤其是女性的声音来反映严肃的政治事件。(值得指出的是,同样的写作方法另一位赔率榜上经久不衰的陪跑热门村上春树在他有关奥姆真理教的《地下》一书当中也用过。)阿列克谢耶维奇最著名的作品是《切尔诺贝利的回忆》,这本书里她采访了多达500个切尔诺贝利民众,勾勒出这场灾难对普通个人的影响。而为她首次带来声誉的是1985年出版的《战争非女性的脸庞》,这本作品在俄语国家反响热烈,全世界范围内卖出了两百多万册。去年在中国出版的《锌皮娃娃兵》则是前苏联参加阿富汗战争的军人及家属的口述历史。

“她最擅长,也写的最多的,是亲历大事件的小人物的带血历史。赤裸,真实,散发着生的气息。”

可以说这种用个人故事的堆积来寻求真相是种相当女性化的写作方式。而阿列克谢耶维奇是个诗意的作者,《切尔诺贝利的回忆》当中她用过这样的比喻——“人生可以杀戮,好像一只放射性苹果或者放射性水——生活的真谛——可以杀了你。”

阿列克谢耶维奇不是个乐观主义者,对世界和平或者自由平等并不抱有多少希望的态度。有意思的是,她对坐牢的白俄罗斯反对党也不抱多少同情态度,认为他们缺乏政治素养,“甚至没办法决定谁来参选”。这种知识分子略带英雄主义(却非个人英雄主义)的悲观符合西方左翼内在的思维方式,也代表诺贝尔文学奖一如既往的态度。

广告 - 内容未结束请往下滚动
更多 From 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