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喜玛拉雅中心广场上,矗立起了“玉门关”和“阳关烽火台”。两座雕塑在城市的楼宇间显得低矮狭小,有些突兀,但它们仍然成功地让我们在坐电梯前往三楼喜玛拉雅美术馆的探班途中,想起“春风不度”和“西出阳关”这样的诗句。
昨天,《敦煌:生灵的歌》展览正式在上海开幕。这是自2008年敦煌国博展以来规模最大的敦煌展览——8个不同历史时代的精美复原洞窟、彩塑壁画临摹、藏经洞绢纸画临摹品,以及文物将一一展现在观众们眼前。一周以前,我们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提前探班了敦煌展,抓住了工作人员、正在最后布展的两位来自敦煌研究院的师傅和策展人之一的王纯杰,在不同的洞窟前和他们聊了一会儿,以下便是我们的聊天,以及一些零星感受。
275窟 北凉
7个复原的洞窟被一同笼罩在一个土黄色纱布围起的临时建筑内。进入展厅大门,我们首先遭遇的就是275窟,这也是最早的洞窟,内塑有整个敦煌石窟系列中少有的交脚坐菩萨像。
Q:洞窟是按什么顺序排列?
工作人员:按照时间顺序,逆时针排列。
Q:在我们进入洞窟的时候,洞窟内正点着一串电灯泡。正式展览时,洞窟内的照明会是什么样的?
工作人员:也不会特别亮,一是因为即便是修复品,过强光源也会造成损伤;另外一个原因是,在莫高窟的真实洞窟现场也是不用过强光源的。可不可以拍照,请见各处具体提示。
220窟 初唐
第220窟是莫高窟最重要的初唐洞窟之一。1943年,将表层宋绘千佛剥离后,发现了保存完好的初唐壁画,并在前壁和右壁发现两个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的墨书题记,为壁画提供了确凿的断代依据。我们在洞窟里遇到了两位来自敦煌研究院的布展师傅,一个举着灯泡照明,一个拿着脸盆,用脸盆中特地从敦煌运来的澄板土刷佛台的地面。
Q:你现在在干什么?
师傅甲:把这个刷成泥巴色,因为在莫高窟,佛台就是土做的。
Q:复原的洞窟整体来说是用什么样的材料做的?展览时候又是怎么组装起来?
师傅乙:框架是用木头和三合板。临摹的绘画是画在纸上,然后裱好了贴到框架上去。雕塑是用玻璃钢做的。
Q:八个洞窟的复原时间是同一时期么?
师傅乙:是在1992年提出整窟临摹的,但是壁画的临摹是很早就开始了。你现在看到的,有些是解放初的,50、60、80、90年代临摹的也都有。这个洞窟里比较大的是50年代临摹的,当时没想到要做成洞窟。每一个洞窟都是好几辈人工作的结果,1992年提出整窟临摹的时候,就提出有临摹的不再临摹,没有临摹的部分继续临摹。
Q:在这个洞窟里,你最喜欢的部分是?
师傅乙:(指着左侧壁画)你看看这两个童子,穿的T恤和背带裤什么的和现在有什么区别?没什么区别吧。其实敦煌壁画不光体现了佛教,更体现了现实生活,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相信佛教。生活、战争场面,画里都有。
这个洞窟,表层壁画是宋代的,表层壁画剥离掉以后露出了初唐的壁画。拐角那留了宋代的千佛。在敦煌,洞窟中最多会有三层壁画。
Q:复原中最难的部分是什么?
师傅乙:还是绘画。谁都可以临摹,但首先是心,虔诚、干净的心灵画出的画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老一辈临摹的时候先看佛经,了解它的内容,这样画出来的画才有精神。绘画的颜色,一层一层到底是什么颜色,不是你随便调和出来的,而是研究以后一层一层画上去的。都是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之上。
Q:你自己还比较喜欢哪个窟?
师傅乙:我们能出来展览的就这八个洞窟了,可以说是倾巢而出。因为这个展览对展馆的高度有要求,洞窟高度有6米多,所以很多地方去不了。每个洞窟我都喜欢,包括宋代的这些千佛,虽然和初唐的画相比画得不怎么样,但我也喜欢,你仔细看,每一个面部表情都不一样。
Q:你在敦煌研究院待了多久?
师傅乙:我是1993年去的,学的是美术装潢,到了研究院就丢了专业,开始做装裱。因为我们是纯手工的,比较辛苦,待遇低,也评不上什么高级职称什么的,这在故宫也一样,我有个老师也是传承人,他说过一句话,干我们这行就得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那么星星还是星星。
第45窟 盛唐
从呈现着巨大卧佛的涅槃佛洞窟出来,你仍然会被45窟吸引到。这个盛唐洞窟中的塑像按照通常秩序纵向对称的布置在深敝口龛内。以佛像为中心,内近至里,按身份等级侍列成对弟子、菩萨、天王,由于身份的不同,人物的表情和气质也截然有别。造成有静有动、文武并俱的活跃气氛。这也是策展人王纯杰最喜欢的一个洞窟。
Q:为什么最喜欢这个窟?
王纯杰:这是保留得最完整的唐朝的雕塑,近看很有气息的。
Q:这一次的展览,为什么从“生灵的歌”这样一个角度切入?
王纯杰:我们要把敦煌放在一个语境中。那时的敦煌是繁华的,世界各地交流的地方,当地的艺术成就也是非常高的,敦煌之前一两百年前那些砖画古画的艺术水平就已经很高。而那时候的敦煌,是一个关口,在这次的展出的文物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人过关时候的 Passport。
著名艺术家白南准的作品《蓝佛》是用电视机与霓虹灯构成佛像。可惜探班时电视和霓虹灯都还没开。
另外,我们这次也会有一些当代艺术作品加入,和这些作品对话。
其他的感受我们用图来说
撰文:韦尔斯 摄影:陈一婷
本文选自我刊专题编辑们的公众号
请扫描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