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一年的最后一天,空气里总是挤满复杂的情绪,有人感怀过去,整理心路,庆祝自己还活着;而另一些人更着急一些,他们已经开始观察未来。
今天,我们打算成为比较着急的那群人。从《ELLEMEN睿士》12月刊附赠的科技别册中,我们整理了10条关于近未来生活的线索,和站在新年门口的你一同分享。
为什么是科技?如果你认真想想过去十年的生活变化,会发现正是在一次次的更新升级中,科技制造了时代的富翁,摧毁了原有的生活方式,强迫人类学习与进化,甚至剥夺人们的自由和隐私。当我们试图从2015发生的一切中割出一道口子偷窥未来日常生活的模样时,没有比科技更好的杠杆了。
贴士:阅读本文可能需要16分钟
梅赛德斯-奔驰在2015年初第一次向世界展示了自己在无人驾驶领域的杰作:F 015 Luxury Motion,这款从外貌到内脏都无可挑剔的概念车让无需驾照的未来愈发清晰。
与此同时,更像直接从科幻片场搬出来的飞行车原型 AeroMobil 3.0 也在2015年有新动作:没有人能想到,这家来自斯洛伐克的小公司竟然敢放话2017年久实现飞行汽车的量产与发售。尽管话音刚落原型机就在测试中坠毁,但这样的豪言仍旧让人忍不住想象未来的天空,会不会变得像北京的晚高峰那样拥堵?
还有不得不提的是“硅谷天才” Elon Musk 先生关于 Hyperloop(超级高铁)的伟大设想。这种以“真空管道运输”为理论核心的高速交通手段被认为是未来出行的变革者。尽快这一切都还没有眉目,但与此同宗的各类悬浮滑板(Hoverboard)却在2015年显山露水,就连汽车品牌 Lexus 也要凑热闹,它在年中发布的 Lexus Slide Hoverboard 正是那种抛弃了轮子,看起来酷到不行的玩意。唯一的缺点大概是,它的操控难度足以把新手的心摔碎。
掐指算一算,我们与翻盖型的笔记本电脑相处也快二十年了,难道没有任何人厌烦一块屏幕加一块键盘的设定吗?而所谓的平板电脑(tablet)难道就是我们下一代个人电脑的模样吗?至少它们到今天都还无法全面替代个人电脑的用途。
在见识过钢铁侠托尼·斯塔克先生能把任何地方变成电脑桌面的黑科技之后,如果你曾对此有那么一点点动心,微软今年发布的 HoloLens 便是能够满足你的神奇发明。戴上它之后,你就可以将现实环境作为载体,实时处理、获取虚拟信息,并通过双摄像头渲染将所需的画面呈现在你面前。
其实我们对于 HoloLens 所能做到的一切都不陌生,所有那些宣传视频和测试报告里的内容早已出现在种种经典科幻电影中,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当 Microsoft 在发布会上展示 HoloLens 时,人们才会如此惊讶——原来我们距离科幻电影里的场景已经那么近了吗?尽管目前只有开发者版本,但在十年后,当我们再次讨论“你的下一台个人电脑”时,也许,翻盖电脑已经像十年前的翻盖手机一样遭到唾弃。
很多人把Microsoft HoloLens归类为“虚拟现实设备”,但事实上,它与你看到的任何一款虚拟现实头盔都完全不同,无论从产品或功能特性上看,把它称为“全息电脑”似乎更为合适。如果你问未来的个人电脑是什么样,它或许是一个答案。
着急的人总在问,为什么键盘和鼠标至今还没有被淘汰?以 Siri 为首的语音人机交互系统什么候候才能变得更靠谱?
在2015年快要结束的时候,一款叫做 Gest 的操作装置在 Kickstarter Project 上大红大紫。尽管没有硅谷血统,但来自德州小城奥斯汀的它看起来励志要改善体感控制器们的糟糕体验。试想一下,人人都像钢铁侠般在空气中挥挥手指就能让电脑乖乖听话的场面,一定会成为新的秩序。
从蓝屏黄屏到彩屏,从直板翻盖全键盘到大屏智能,手机在过去三十年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至于人们已经开始怀疑“手机”二字还能不能够准确描述自己掌中强大的智能设备。在三星最新的手机广告中,“It’s Not a Phone, It’s a Galaxy”被响亮的喊起;不过,在过去这一年,真正让人惊呼“It’s Not a Phone”的手机确是另一家日本厂商 Sharp 的出品。
Sharp RoBoHoN 是一个看起来萌到不行的微型机器人,但同时也是可以被你抓在手中接听电话的手机。它由东京大学著名的机器人设计师高桥智隆 (Tomotaka Takahashi) 操刀设计,一经发布便大受好评。
事实上,这个唱歌跳舞、开关家电、陪你聊天、替你拍照、无所不能的微型机器人所带来的最大改变是:从此你无须再借助手势操作手机,它就像时时陪伴你的“宠物小精灵”,不仅能够完成你所有的语言指令,甚至还能分场合主动替你做一些事:比如在派对现场,贪恋自拍的你再也不用呼朋引伴,它会替你召集大家,喊321茄子,定格值得留念的瞬间。要知道,仅仅是在去年,自拍杆还被《时代》杂志评为年度25大发明之一,而这款即将在2016年开卖的手机,已经足以让自拍杆寿终正寝。科技真是残忍。
有一派观点认为,智能手机的浪潮正在消退,而下一波浪潮,正是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第一款虚拟现实设备问世至今,虚拟现实技术正在漫长的蛰伏中寻求薄发。2015年,包括 Sony、Fackbook、HTC 在内的多家科技巨头纷纷升级了各自的高端虚拟现实设备,Microsoft Hololens,它们显得稍微弱智一些,看起来都像大号眼罩,被称作“头盔”,戴上之后,视觉与听觉便完全脱离现实,进入超越iMax 3D的虚拟世界。
正是这些一旦在公共场合戴上就让你超没安全感的头盔,将在明年迎来井喷,更有不少人认为2016年将是虚拟现实的“元年”。这不难理解,至少在家庭/个人娱乐领域,虚拟现实将大举跃进,游戏、电影行业的先驱们已经在绞尽脑汁为虚拟现实设备提供可消费内容,甚至色情网站也来凑热闹——裸在家里,戴着头盔,彻底进入一部能让你身临其境的小黄片, 这听起来确实是一个充满潜力的细分市场呢!
今年8月,虚拟现实设备公司 Oculus Rift 年仅22岁的创始人 Palmer Luckey 戴着自家“头盔”登上了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却最终遭到网友集体PS恶搞。说到底,如果非要给虚拟现实的行业现状挑一挑骨头,那就是戴上这些头盔的样子实在太蠢,让人难有炫耀的底气。不过这又算什么呢?当街头出现第一位当众使用微信语音功能忘我对讲的朋友时,同样没少遭遇群众的白眼;而现在,大家都在漫天飞扬的、超过50秒的语音信息里苦中作乐,谁还在意自己是不是看起来蠢呆了。
无人机已经形成了一个14亿美元的市场;而据高盛分析,两年后,它的规模将攀升到50亿美元。在这个充满诱惑的数字背后,无人机制造商们自然鸡血满满。撇开军事与商业用途不谈,仅仅作为一个对科技产品好奇的男人,无人机可以怎么玩?站在2015年的最后一个月份,我们大方告诉你:民用无人机在现阶段的最大价值以及乐趣,很可能是,取代你手中的自拍杆。
Lily 和 3DR Solo 是两款在本年度发布的“智能无人机”,与行业巨人大疆科技(DJI)的出品相比,号称是全球首款“Smart Drone”的 3DR Solo 搭载了创新的拍摄技术,让你能够通过遥控器自在驾驭无人机,完成从A点到B点的定向拍摄或者是以C点为圆心环形拍摄,同时,还可以连接智能手机随时查看拍摄画面。 而自带摄像头的Lily就更加厉害了,简直是为自拍而生;它甚至不需要遥控器,只需一个能够佩戴在手臂上的控件配合,就能随时把它丢出去,让它按照你的想法跟踪拍摄一切:无论你在蹦极还是漂流,通过GPS互连,它都能分分钟捕捉你的每一次出丑。没错,既然如此,你为什么还需要一根难登大雅之堂的自拍杆呢?
人类正在想尽办法用更多的智能设备武装自己,但人是铁、饭是钢,智能设备同样不能没有电。在刚刚过去的万圣节,一套胸前印有红色电量警示标志的连体衣被网友们评选为“最恐怖着装”,可想而知人们的“电量焦虑症”已经到了如何病入膏肓的地步;而与此同时,在大洋彼岸,每一架往返国内航线的中国国际航空公司(CA)客机上,“请勿使用充电宝给您的手机充电”被一次次重复广播,换来无数乘客心中的不屑。我们究竟如何体面解决充电这件令人心烦的小事?感谢那些善于钻研的极客朋友,除了电流单位越来越大的移动电源之外,他们又拿出了不少更酷的解决(续命)方案。
比如宜家(IKEA)一口气推出的无线充电茶几、台灯、咖啡桌......只要将特定的智能设备放置在限定区域,它们就能时时充电。另一款名为 Ampy Energy Capturing Device 的小玩意尽管仍旧是“充电宝”形态,但它却搭载着先进的功能转换系统,能够从人们日常活动(比如行走、跑步或跳跃)中摄取能量,为自己充电,这样一来,至少体力好的朋友不需要准备第二个“备胎”了。
更加令人兴奋的是,今年9月英国前科学大臣保罗·德雷森在皇家学会剧院主持的Freevolt发布仪式,这项被中国媒体译为“免费瓦”的技术能够将周边的无线电频率转化为可用的电能,为低功率设备充电。这意味着,这张即将横空出世的、和信用卡差不多厚的 Freevolt 采集器将成为你全身智能设备的能源站,再也不用担心红色电量标志带来的焦虑与尴尬,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不仅仅是智能穿戴设备,我们身上的衣服也正在日趋科技化。UNIQLO 早就用 Heattech AIRism 科技系列把自己和其他快时尚品牌区别开来;NIKE 在今年发布的 AeroReact 面料更是声称能够根据着装者的体温变化自我调节,以保持运动者的最佳体温状态;更令人欣喜的是 Google 在 Project Jacquard 项目上的突破,简单来说,他们造出了一块布,这块布能够成为操控智能设备的面板,真正将可穿戴技术融入纺纱技术和面料织造中。
但以上都不是本年度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产品,冲浪品牌 QuikSilver 发布的 True Wetsuit 抢走了所有好奇的眼球,因为他们做出了可以冲浪的西服。从衬衫、领带到西装套装,它完全以正装形象示人,却以 neoprene 防水面料结合弹性“dryflight”面料,让男人能够穿着它直接跃入浪中胡闹,而在出水后快速风干,丝毫不影响再去公司上班......尽管高达2500美元的售价吓走了不少人(毕竟冲浪人口有限),但它确实让人开始思考:未来的时尚会为科技让路吗?
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什么地方能让你快速体验人工智能的未来,那就是日本。这个走在机器人科学尖端的国家,挤满了各种怪怪的机械装置、逼真的人形机器人以及萌到出奇的电子助手。去年,电信运营商Softbank发布了世界上第一款可感知人类情绪的机器人 Pepper,今年6月迎来第一次公开线上发售时,1000个机器人竟然在1分钟内全部售罄,速度堪比双11。这款身高1.2米,通过轮子行走的机器人不仅可爱、体贴,还能主动给予主人建议。在与 Pepper 相处了大半天后,日本记者 Yuri Kageyama 表示,Pepper 是我们朝人工智能机器人迈出的最令人信服的第一步。
几乎在 Pepper 发售的同时,日本西部的佐世保(Sasebo)迎来了一家可能是世界上最怪异的酒店。这家酒店没有门童,不提供客房服务,房间里甚至没有电视机;你无法在大堂找到任何一位服务员,只有一只说英语的迅猛龙以及一位说日语的女性机器人负责接待;行李寄存完全自助,房内的灯光与空调全面环保并且自动开;你甚至不需要房卡,每扇房门都自带人脸识别技术,刷脸进门即可。这间酒店多少有些冷漠,在它官网的常见问答(FAQ)中,冰冷的气息布满整个屏幕。“we have no plan...”或者“we do not...”是最常见的句子。但同时,它似乎又预示着未来:传统的人工服务将越发稀有且昂贵,自助化与智能机器化的服务将成为商旅常客们不得不面对的明天:是的,它已经在计划开设新的分店,并企图进军国际市场,最近的目标就包括中国与韩国。
科技造福于人的最佳证明当之无愧在医疗领域。在近两年的发布会上,Apple 一直在低调宣布自己与不同医疗公司间的合作,尤其在 Apple Watch 发布之后,他们希望这款手腕上的产品不仅仅被用于炫耀或者给朋友发自己的心跳,而是能够真正了解并关心用户身体,成为用户可靠的健康助手。这是一家企业的良心。只不过大多数媒体在报道发布会时,还是忽略了这点动人的小细节。
与 Apple 的野心类似,在过去的这一年,冰岛假肢制造商 Ossur 推出的 Proprio Foot 被认为是最亲民,最打动人的科技发明。借助一款可植入式传感器,Proprio Foot让用户能够通过自己的思想来控制假肢,就好像一只真正的腿脚一样,利索,灵活,方便。记得电影《疯狂麦克斯》中查理斯·塞隆控制自如的那条假腿吗?因为传感过程中肌肉不需要收缩激活,思考和行动之间毫无滞后,这条腿看起来能让一位截肢患者摇身一变成为超级英雄。 这确实功德无量。2015年,Ossur 已经开始准备将 Proprio Foot 大规模运用至临床试验,并希望能在三五年内上市。
除此之外,科技还在尝试给人这一生最后的人文关怀。
你有没有想过,等到你死的时候,你可以如何选择安葬自己?火化?骨灰?墓地中的一块碑以及碑前的几束花?这并不是你唯一的选择。瑞士公司 Algordanza 提供的服务能够将已故亲人的骨灰变成钻石饰品,让恋恋不舍的故人能够随身携带;而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由原 NASA 工程师 Thomas Civeit 开办的 Elysiumspace 公司更能将骨灰装入特制的小盒子,接着用人造卫星送上太空,以实现宇宙爱好者最后的“太空梦”,这项目前标价1990美元的服务已经为包括宇航员 Leroy Gordon Cooper、冥王星的发现者 Clyde William Tombaugh 等名人实现夙愿,他们的骨灰进入太空后,将在几个月后突入大气层烧毁,化身流星,从而不留下任何宇宙垃圾。
除了化成钻石或流星,现在,你还可以选择在去世后成为一棵树的养分。我们都知道传统的土葬大费周章,而意大利设计师Anna Citelli和Raoul Bretzel却找到了环保的替代办法:他们设计了100%可生物降解的“棺材”,可以让逝者以孕育一棵树的方式来延续生命。这个可取代传统棺材的蛋状胶囊名为“Capsula Mundi”,是以淀粉塑料(用土豆、玉米等季节性植物为原料)做成的。人们可以在生前选好喜欢的树木,过世后他们将以胎儿的姿势被封存起来,之后像种子一样被埋在土壤里,再种上一棵树。逝者的躯体将转化为树的养分。这听起来确实浪漫,毕竟传统土葬的棺木耗费大量木材,与其找一副好棺木为自己下葬,倒不如为一棵树“贡献”生命。
可惜目前这样的墓葬方式尚且游走在法律边缘,甚至在一些国家被明文禁止,因此“可生物 降解棺材”还只是概念而已。但试想一下,如果这一切成真,将来的墓地将不再挤满灰色的 墓碑,而是一片有灵魂的树林。很美。
2015年已经没剩几个小时了,但我们都还可以活很久,在漫长的余生,科技将如影随形,无处不在。如果根本无法逃开它,那就好好和它一起玩吧!(来自一个“传统杂志”编辑的觉悟:)
本文改编自《ELLEMEN睿士》2015年12月刊科技别册
这本看起来有点奇怪的小册子
是送给所有敢于打破常规的“酷小孩”们的读物
感谢梅赛德斯-奔驰与 smart fortwo 的全力支持
新年要更酷一点!
跨年平安,2016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