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当代生活很魔幻。有偷拍和被偷拍的金融饭局,也有一顿饭吃了40多万人民币真假未知的流出菜单,只是没想到还可以这么魔幻:你可以随时随地在app上,光明正大地和异性拼一间房。
这款悄然出现的App号称自己深耕“共享经济”中住宿这一细分领域,官网上对自己的描述是:
住宿是出行最基础的需求,它影响着每一次出差旅行的舒适体验。每天有上百万人单独出差或者旅行,住着商务酒店的标准间,望着空置的另一张床位,孤独感如影随形。每一位在外拼搏的年轻人,都应该得到更好的住宿体验和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有趣人。
因此我们想让有趣的“同类人”去共同负担一个更好的酒店房间,不去浪费一张床位,不多点一盏灯,并因此给出差旅行带来安全却未知的惊喜体验,让一切变得更高级,友好,有趣!同时为低碳出行,贡献我们微小的力量。
这段描述中的槽点已经多到爆炸,可更爆炸的是它早前开屏图片和宣传语:
“和TA一起睡, 重返20岁!”
而虽然宣传语中用的是TA,但显然真正的重点在于下方“十万美女背包客”和画面正当中的苗条背影。这个冠以低碳,共享等冠冕堂皇帽子的App事实上正是通过互联网,匹配陌生男女——它甚至不再以社交或聊天作为幌子,直接进入酒店房间这一场景。
大量不知真假的女性用户
这样的诱导和场景,很难让人相信导向行为真的是单纯的拼房。事实上在这样的App上,确实出现了很多越线行为:
大量男性用户在个人说明中打出了“女生免单”,“只要女生,你懂的”或者“一起去做头发吧”等暗示——这显然不是用户完全自发的行为,在拼房界面,官方更是给出了小提示,提示称:
“拼房费用方面,同性请AA,
异性拼房男性适当降低价格可以提高竞争力。”
这已经不是打擦边球了,可以说是官方直接鼓励了,而这当然直接引来了热度的飞涨,根据App自己披露的数据,自己的“粉丝多达200多万”,也因此遭到了“诋毁和攻击”。
这指的可能是媒体对“异性拼房”的一些报道。这些报道后,官方先是从一开始发展的小程序中退出,转战应用商店,同时对外号称取消了“异性拼房”服务,事实上却是对男性用户级别提出了要求——付费,也就是铂金用户才能使用该功能。
付费用户才可筛选性别页面截图
而后再次被披露陷入风口浪尖的App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并对外公布会着力监管。它这次似乎显得都有些认真了,我们查阅后发现ios系统应用目前已无法使用,但就在前两天,在App相关贴吧中还有用户发帖询问:“异性拼房是真的吗?会不会遭遇仙人跳?”
顶着官方头像的客服在下面回复:“放心,我们都是对接公安系统的,这种违法行为不会发生。”
时代是变了啊,牵线的看不起搞仙人跳的了。
“别人都这么干,
我为什么不行?”
其实这个App如此贼心不死是有原因的,放眼看看,这类型的App实在是太多了。
随机在应用商店输入共享住宿,弹出来的第一个程序仍在运营,打的名号是“酒店社交”,首页即声明自己绝不支持“陌生人拼房”,但是登陆App后,里面按照酒店进行区分,而一些女性用户的风格是这样的:
或者是这样的:
而男性用户则是这样的:
这只是随机挑选的一个甚至没有冲上热榜的应用。可以这么说,在打擦边球这条路子上,厂商的心思实在是非常活络。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找不到的。
除了“共享住宿”,“共享酒店”,同样涉嫌软色情的还有“共享男(女)友”应用,在没有任何实名认证的情况下,你会直接看到系统为你推送的多位80、90后的男女,租金由每小时50元,至数百元不等,以热度进行排序,而几乎可以预想的,如果是身着比较清凉的女性,热度显然会更靠前;如果你个人比较“内向”,喜欢虚拟挂的,随便搜索语音直播,一些应用甚至直接在内容说明里标记“电话爱情”,并且有“萝莉”,“御姐”等众多取向选择。
这让你不禁有点同情最开头的共享住宿App了——遭受了这么多“诋毁”,“攻击”,其实就是干得实在过于“优秀”了,引起太多关注,最后反而倒了霉,明明放眼望去,大家都在干一样的事嘛!
“什么时候,
这些应用才能不Sexy?”
对于创业公司而言,选择走上“软色情”这条路其实非常好懂——流量收集得快,变现的思维如此直接,单单只靠充值,就可以拥有比大多数企业都健康的现金流,2017年警方查获曾某情色小视频播放器,它的后台数据令人咂舌:
“一支几个人就可以运营的 ‘小黄片’ "诈骗的团队,后台数据看到每天的收入都是 200 万左右, 一年就是 7 个多亿收入。化名为小黑的安全从业人员告诉记者,这些App平均每天都有 20 多万下载量,8 万多笔充值,每笔充值 30 多元。 ”
这个数据显然已经足以让大多数刚起步的公司疯狂。而一些已经成规模的公司,显然也无法完全拒绝擦边球能带来的流量和紧随其后的利益,甚至为此无视风险——比如刚刚过去的顺风车女孩受害案。
事件未爆发前,产品经理层就曾在公开采访中明确表示:“网约车是个“半公开、半私密”的社交空间,非常‘sexy’”。
官方也曾经鼓励女孩换上高颜值的头像,让司机顺风更顺眼,在七夕节这天,更是直白地把顺风车和试衣间、酒店、电影院这种约会场所放在一起,宣传画中男司机更是霸气地对女司机说:“第一次看到你就知道,反正早晚连我都要成为你的。” 明明是一个交易行为,可公司就是要将其变成社交,甚至是相亲行为。
再往前看某支付平台曾经出现的“私密圈”事件:以大学女生圈,都市白领圈等名词为女性打标签,并以消费划分男性群体,进行匹配,最终完成社交。尽管在诸多批评中最终迅速下架,但细细想来,其中贯穿其中的产品逻辑事实上和这些App并无两样。
一句话来概括,对于一些公司和产品而言,女性用户不是用户,只是引流更多男性用户的资源。
性驱动力当然是社会最原始驱动力之一,对于互联网而言也是同样。Facebook刚刚开始发展时,曾经凭借给校园女神打分而吸引大量校园流量;马化腾也曾在访谈中回忆,在QQ创始初期,曾经换上美女头像,扮成女生在聊天时聊天,显得“热闹一点”,可是尺度和什么时候停止,在监管还不完全时,显然就更多倚靠公司的权衡,这可能也正是区别Facebook,腾讯与某些公司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女性用户的价值,其实远远不只是引流工具。Amazon尝试无数次却未成功的垂直电商,却由Esty实现了,凭借的就是牢牢抓住超过95%都为女性的用户,最终以小而美的模式完成了在巨头统治下的生存。一向传统认为以男性为主的游戏产业,在2017年女性游戏市场销售收入却已经达到了430.7亿元,在未来三年预估依然有近140亿增长空间。
如此庞大的数量,和如此巨大的价值,为什么只能被看作“美女背包客”,“长发大胸乘客”和“都市白领日记”,被消费,被引流呢?
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
“8 1 0 2 了,
各位产品经理就别执着Sexy了吧”
撰文/编辑:she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