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1988中年妇女,
后有联合国认定24岁以后不是青年,
有完没完?
保温杯这么可爱,你们凭什么diss它
保温杯突然红了。
原因是90年代最酷的乐队之一黑豹的鼓手,对,就是曾经和窦唯、栾树等成员一起,站在香港红馆唱《Don’t Break My Heart》的那个鼓手, 在20年后,突然出现在社交平台上,却摇身一变,成为了碘着啤酒肚,捧着保温杯的中年男人赵明义。杯中还放了益精明目的枸杞。
赵明义本人乐呵呵地在24小时后迅速认领了这个风口浪尖上的保温杯,但微博以及微信自媒体上的评论走向却有点奇怪,出人意料的关键词是:反差、生活、平淡和谈了无数次的中年危机。
不过,你们对中年危机是不是有什么误解?中年危机是跑车、年轻美女和海边别墅,连赵老师手中捧着的保温杯也要小一千块——中年危机是奋斗前半生后的空虚,而绝不是刚开始工作的小年轻们每天挂在嘴边的丧。
你们有资格中年危机吗?
你以为中年危机到底是什么啊?
首先,我们先把概念搞搞清爽,中年危机这四个字,原本在中文里是不存在的,这是个完完全全的舶来词。
原词Mid-Life Crisis,第一次出现是在1980年代的西方心理学论文中,用以描述“45~64年龄段人所经历的一系列生理与精神综合呈现出的过渡状态。”(Jamison,L. 1995. Midlife Crisis)心理状态当然是人类共有的,因此在这个名词真正被国内认识到之前,中国也已经有了类似的说法:所谓的“四十综合症”。
artwork by Teun Hocks
2001年,“四十综合症”以书面的形式出现在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中,名词解释是“40~65岁之间的男性身上高发的对事业、健康、家庭婚姻等各种关卡和危机表现出的不同的,甚至消极的态度”,又被称为灰色中年。
两个词一叠加,敲黑板,重点划出来了:
首先,中年危机,粗暴地来说,最低年龄限度就是40岁。
其次,中年危机绝对不是坐在电脑面前键盘上的无病呻吟,是真真切切的生理状态,与这个年龄段的激素、荷尔蒙分泌等都直接相关。
我知道,你能想象摇滚乐手回归平淡生活的落差,也知道你害怕自己正当巅峰的年轻身体总有一天会老去,但是,请别随随便便把中年危机这个心理学名词的帽子往身上扣。
已经成功将社交恐惧症变成流行热词的网络青年们还不满足吗?
闹中年危机前,咱能先把房租交了吗?
不好意思,这个话题可能有点令人不快,但是一个事实是:中年危机,在国外其实是与中产阶级联系在一起的。
早在2013年,赫芬顿邮报就对“中年危机”进行了一系列数据调查,结果显示:1/3的男人在遭遇中年危机后的首要方式是购买跑车(SuperCars)、重型机车(HarleyDavison)或高级住宅(FancyVillas)而女性,则更多体现在外貌改变方面:如延缓衰老的注射美容(Botox),甚至效果和创伤程度都升级的拉皮手术。
心灵类的也有啊,中年开始追寻宗教信仰的人们,有一些人开始找私人教师(Mentor)学习冥想或瑜伽,直接到印度进行源头朝圣的人也不在少数。
发现了没有?中年危机的前提是:钱。
Google上随便一搜中年危机,是这样的
讲到这里,事情似乎有一点清晰了,我们进一步用画面来说明——
40多岁功成名就的中年人,从他二环内的跃层中醒来,上国际学校的儿子已经开始住宿,保养的跟20岁毫无区别的太太上插花课去了,吃完有机早餐,他开着Q7上路了,途中看到远方的天,一阵突然的了无生趣袭来——年轻时曾梦想的一切都拿到了,我为什么还是这么空虚呢?
这,才是中年危机。
此处需要高亮的是一句话:中年危机的前提,似乎是一个稳定的、比上不足比下极其有余的经济基础。
各位精神中年的朋友们,咱们能先把信用卡债清一清吗?
你23岁的时候
是中国最牛逼的摇滚乐手吗?
好了,看完上面你肯定要批评我过于世俗了:那我们来谈一谈精神上的东西好了。
首先,我们回到保温杯主人,你们所谓的“中年人”赵明义身上。
黑龙江人赵明义出生于1967年,5岁开始学习西洋打击乐,1984年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1990年加入黑豹乐队担任鼓手,一直到今天。
这份你们所“为之惋惜”的中年男人的履历其实掰开来是这样的:17岁进入体制内一流的乐团,得到了传统意义上的最高肯定;但他却不满足,离开体制,开始玩地下摇滚。
玩了不到5年后,就在23岁加入了迄今为止中国最牛B的乐队之一,并且在27年后,仍然在为他最热爱的音乐事业而奋斗。
最右边留着狂野Garage风格长发的这位是赵明义,而左边带着大型潮流蛤蟆镜的就是窦唯
你称这样实现了理想,且一直坚持的人为中年危机的范本?就因为他抱着一个枸杞泡着的保温杯?这个结论到底从哪来的?
我倒是觉得,这个面目似乎已经模糊的中年鼓手才是真正的摇滚自由精神:是的,我的音乐曾经让我无上辉煌,我的音乐曾经让我无比痛苦,但无论如何,我从不曾离开过我的音乐。
这才是《JohnnyB Goode》里唱的摇滚青年:摇滚乐手就是一个普通人,他可能没有任何的乐理知识,甚至不懂音乐——但他有理想,他始终勇敢地把自己心里想的唱出来。因为他愿意。
你可能是这样的。illustration by Eric Chow
为这样一个一辈子的摇滚青年扼腕的你呢?你23岁在干嘛?
你每天幻想着可能实现的以后,却在每晚睡前停不下刷搞笑微博的手;你每天看不起父母转发的养生朋友圈,却热衷于转发大叔的每日星座运程。
你的23岁,似乎还没有比别人的50岁来得精彩。
喊着中年危机的20岁
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好了好了,我也知道,当代社交网络,最重要的主题是什么?是丧。
可能是从小正能量教育地太过根红苗正了吧,20出头的互联网人类们统一地迎来了大型反弹,“消极”变成了全新的政治正确:
不想上班
不想社交
懒得谈恋爱
懒得出门
只、想、玩、手、机
而中年危机这个概念,几乎即刻席卷了年轻人们的心,成为了舆论主流:我生活稳定,工作也就那样,我的生活一眼看下去就这样了。啊,我陷入了中年危机!(???)
国外的例子似乎让这一切显得更为名正言顺。隔壁的日本,近30年来陷入了“低欲望社会”的怪圈,年轻人们不再想结婚,不再想买房,大多数的年轻人甚至以打零工为生,认为只要有基础的生活费用就足够了。以往日本所传统的“大会社一步一步爬升”的路,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是太累了。
而北欧的情况也显然类似:北欧的年轻人们,即使有了很高的学历,也有一大部分人选择不工作。
向上、野心和拼搏,曾经是年轻人的代名词,在这些国家却不再如此:而这股丧的风潮往东吹来,在互联网上弥漫开来。而这令人诧异:因为,国情完全不同啊!
正在求职的日本年轻人,似曾相识又不尽相同
日本和北欧国家,都是高度发达的社会,阶级分明,同时伴随着高福利。一个小孩出生,从教育到工作,几乎都在一个层次徘徊。他们要往上走,很难,但往下掉,也很难。身处这个位置的困惑与迷茫造就了这一大批年轻人,是资本主义带来的阶级阴影。
在中国,往上流动的渠道也一样很窄:三十年前,中国年轻人的工资水平可以轻轻松松地高于国民平均水平,而现在呢?2017年本科生平均起薪为4300元,每周工作时间平均为47小时;而与此同时,社会生活成本却一路走高,一线城市如北京的房价,过去十年内涨了380%。
很累,而能够往上走的希望却渺渺无几。这条看上去没有任何承诺的路却是一定要走一辈子的,年轻人的提前焦虑其实也显得再合理不过。
但是,与国外可能情况不太一样的是,在我们合理,阶级的流动可是是双向的,往上可能很难,但往下——可是随时随地,轻松又方便哦。
就这样,你还有时间提早陷入中年危机?每天丧丧地上班?那只怕这样的状态,你连在40岁陷入中年危机的资格都没有。
当然了,我知道ELLEMEN的读者绝不会跟风盲目,只怕都是在社交网络上每天喊丧,私底下却PPT改到11点的心机鬼们。好了,干掉周四的鸡汤:
#20岁的年纪,请先做该做的事,
先奋斗,再危机。
#当你真正吃到了葡萄之后,
才有资格说葡萄是酸的。
编辑:杨馨
封面插画作者: Malika Fav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