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建嵘会做什么艺术?

社会学者于建嵘的名字大家并不陌生,可是说到他要去威尼斯当“艺术家”,恐怕多少人就得有多少个问号。但这事儿千真万确。于建嵘的参展作品是独立策展人张玮和艺术家喻高共同策划的“心·跳”当代艺术展的一部分,这是以平行展形式奔赴威尼斯的团队之一。

Nature, Waterfall, Black-and-white, Water, Natural landscape, Monochrome photography, Atmospheric phenomenon, Watercourse, Photography, Landscape,
Nature, Waterfall, Black-and-white, Water, Natural landscape, Monochrome photography, Atmospheric phenomenon, Watercourse, Photography, Landscape,

2011年1月底开始的“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活动以及其后续影响把作为活动微博创建人的于建嵘推向网络“公知”的宝座。社会学者作为平行展参展人,作品的艺术价值恐怕是要屈服于社会影响力的“淫威”之下了,而中国网络“公知”迈出国境线之后还有多少人买账就更加令人好奇。

事实上,中国艺术家通过艺术形式表达政治或是社会诉求似乎是登上国际舞台的一条捷径,恰巧海外展览对这一形式也还算喜闻乐见,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名利故事许许多多,诉求却从未达成过。如今更为直接,艺术家的头衔也干脆换了,直接由社会学者带着作品参加。此次于老师带了艺术作品赴会,头衔和意图不说,形式倒也算到位,要说社会学者拿些影射社会问题的作品无可厚非,要怪就怪于老师个人标签太过耀眼,现实属性盖过一切艺术的含蓄委婉欲说还休,又一时间够不到艺术的尖锐直接咄咄逼人,卡在中间上下不得,少了那么些挠人的心思和促人琢磨品评的欲望。

说回平行展,今年打着这个旗号进军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艺术家数不胜数,不少是尚未在国内艺术圈内占有一席之地,便先去西方取经混个脸熟。想来中国当代艺术起步较晚又多少有点后天不足,这十几年间虽说不上频繁走上国际舞台,但舞台边好歹是摸了好几回了。国人们大概深怕国际上不知道我们也可以后现代、当代、未来主义;扎着堆打着彩旗高呼着被簇拥着去也不行,太不谦虚容易捅娄子,因此最好是小剂量投放多地开花,低调还要带点内涵的那种,也怪累的。舆论归舆论,谁都知道双年展是商业化运作的,展览的规模和组成也难免会有三六九等,但艺术本身是没有划分界限的,人为的定义无法抹消各个展览本身的艺术属性。既然一口气吃不成个胖子,不如就让国内的艺术家们先多吃几口吧。

名词解释

双年展(Biennale):

指每两年举办一次的艺术展览,每次展览一般都会有固定的主题和严格的评审机制。其中最著名,历史最为悠久的当属威尼斯双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威尼斯双年展发展至今,已经不只是一个单纯的艺术展览,从1930年起,威尼斯双年展的内容扩展至音乐及电影(1932年)、戏剧(1934年)、建筑(1979年)等。

平行展:

除了早就被人熟知的主题展和国家馆,从1980年第39届威尼斯双年展开始,一种新的展览形式蓬勃而起。那一年,意大利艺术批评家奥利瓦(Achille Bonito Oliva)发起了意大利“超前卫(Transavanguardia)”运动,这一运动对于后现代艺术流派而言意义重大。在这届双年展上,奥利瓦与瑞典艺术批评家塞曼(Harald Szeemann)一起创办了“开放”(Aperto)展,借此来宣传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开放”展则一直持续到现在,成为威尼斯双年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变迁,开放展也成为了除了青年艺术家之外非欧洲文化艺术对外传播的平台。如今这一形式在国内艺术评论家和策展人群的口中有了更为固定的称谓:“平行展”(或“外围展”)。

      广告 - 内容未结束请往下滚动
      更多 From 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