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瞎聊:爱情有套路吗?

两性关系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尽管细细剖分下来,归根到底不过是荷尔蒙、性的短长期作用,但似乎始终神秘,且令人着迷。

Dessert, Pink, Baked goods, Animation, Cake, Ingredient, Cake decorating, Graphics, Cake decorating supply, Sweetness,
ELLEMEN

我为什么会被她吸引?

怎么做才能加深两个人的关系?

「爱情」到底是什么?

性体验欢愉的真谛在哪里?

两性关系,一定发生在男人和女人之间吗?

……

普通人如你我永远在烦恼,永远回答不了——还好,我们有科学家。

心动是什么?

当我们描述「心动的感觉」时,往往会用到「小鹿乱撞」「心慌意乱」这样的语言:心动的时候,似乎伴随的就是加快的心跳和紧张的心情。

但你有没有想过,心动和紧张,在因果关系上可能是倒过来的?

1974 年,心理学家 Arthur Aron 在论文里描述了他为了证明「爱的感觉来自生理体验」,而设计的一系列试验。

Aron 先请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士,分别在一座让人走完多半感到心惊肉跳的吊桥尽头,和另一座走起来不觉得多害怕的吊桥尽头,等待 18~35 岁、没有女性陪伴的男士。

实验结束,漂亮女士在危险的吊桥尽头反馈,性意味评分的平均分达到 2.47,远远高出安全桥梁的1.41。

也就是:在恐惧、紧张的状态下,我们更容易对异性产生深刻的好印象——或许在大多数情况下,这就被理解为心动。

现在你知道了:一起看恐怖片,的确能培养感情;牵着妹子的手奔跑一阵儿,或许能成为她爱上你的开端。

爱,可能真的有套路

中文互联网上曾经一度风行过「问 TA 36 个问题你俩就能相爱」的讨论,连《纽约时报》的专栏都有热捧:真的很有效耶!

其实这不新鲜,同样来自上面的Aaron,早在自己 1997 年的论文附录里就列出了这 36 个问题。

但与自媒体疯转的“问完就爱上对方”不同的是,Aaron明确提出:这篇论文,讲的是关于在条件严格限制的情况下,如何制造亲密感。

按照 Aron 的实验设计,这 36 个问题最基础的用法,是:固定的双人组合,每周在固定的时间,在 15 分钟的时间里,采取一个人读问题、两个人分别给出答案的方式,结束 12 个问题的问答,共为时三周

Human body, Shoulder, Standing, Elbow, Knee, Cartoon, Back, Graphics, Clip art, Illustration,
ELLEMEN

Aaron指出,如果遵循这个模式,那这36个问题的确可能让参与双方产生“爱”的感觉——至少是亲密感的上升。但你看到了吗?这个模式的最核心其实并不是“问问题”这个动作本身,它带给实验双方的是什么?首先是长达三周的固定相处时间,其次是坦诚的私人问题回答,最后是私人程度的逐渐升级。归根到底是:持久相处时间、逐渐深入的交流、互惠互利的相处和人格上的自我揭露。

而这正是心理学界已经普遍达成共识与两性关系中亲密感的发展相关的模式。

也就是说,这 36 个问题并不是「万能问题」,没有「街上随便捉个陌生人、问完就能在一起」的神奇魔力,36个问题,其实是“爱上”这个过程最理想、最模式化的简写。

想让女神爱上你?制造单独相处的机会,玩这个互相自我暴露的游戏,或许真的有用。

完美的性是怎样的?

如果将性驱动带来的激情体验剥除,爱情和亲情就很难作出分别,但仅仅浮于激情的爱情,则像烟火,只能迎来一时浪漫。

那么,对于一段严肃关系来说,什么才是完美的性?

Animation, Illustration, Animated cartoon, Art,
ELLEMEN

关于性的科学,最著名的可能要属金赛的《性学报告》。不过,真实研究经历被拍成美剧的性学大师 Masters 教授,和他的助手 Johnson 走得更远。

通过在男女自慰和性交期间测量脉搏、血压、呼吸频率,并通过透明塑料自慰器对女性阴道进行实时拍摄,他们极大地探索了男女性在性活动期间的身体变化,并推动了性学的发展。

但 Masters 所做的一系列试验,最大的意义可能在于将“性”这件本身被认为是男性主导和享受的事,变成男人和女人都可以主导、享受的事。

就如同可能是最早的性学书籍《爱经》中所指的一样,“既然人们将爱情和肉体的快感视为生活的主要追求,那就应该将性爱看做是一门艺术和科学。”

尽管《爱经》为人知更多是因为其“性爱指南”的身份,但其实,《爱经》的写作目的是为了预防离婚,全书的逻辑是‘让幸福的爱人获得更幸福的婚姻'。在它的描述中,性爱是神圣的,要求爱人们完全的身心合一。

所谓完美性爱当然存在,要达到身心合一,很重要的一点是了解对方的需要和状态,然后互相满足。技巧和新鲜的刺激固然重要,然而最重要的,还是要有爱。

到底怎样拥有一段长久关系?

都说找另一半要「门当户对」才幸福,经历丰富、年长的一辈似乎都会同意:相似背景的人相处起来,会更长久。

(大龄)少男少女当然不肯轻易同意这点——感情说来就来,不必深究门第,观念不能太落后。但心理学家已经多次证明:要想关系长久,你们需要相当程度的相似。

根据 April Bleske-Rechek 的研究,这种「相似」,在美国情侣中主要体现在宗教信仰和政治倾向方面。而宗教和政治倾向方面的相似性,当然来自于家庭环境和受教育背景。

为了验证假设,April 寻找了 51 对大学生情侣,经过允许给他们分别拍照,然后把他们分别关进两个房间,请他们填写了一大堆问卷……

问题非常细,包括「我觉得自己是个保守派」「我认为堕胎在美国应当合法」「我支持伊拉克战争」政治倾向问卷,以及包含比如「宗教活动是我生活的组成部分」「我主要交相同宗教信仰的朋友」「我不会依据我自己的宗教教条去抚养孩子」等问题的宗教倾向问卷,还有对自己吸引力的评分、人格问卷、自尊问卷、嫉妒问卷、自恋问卷、性取向问卷等等……

经过 11 个月,研究人员通过电话或者邮件询问情侣们:你还在跟 11 个月前的那位 xx 约会吗?

通过这样的方法,研究者发现,我们真的倾向于寻找跟自己相似的人,这种相似主要表现在外貌吸引力和政治、宗教倾向方面,而性格倾向的相似性则似乎不那么重要。从11 个月后的采访情况看,政治、宗教倾向相似性似乎跟他们有没有分手关系很大。

所以,假如你在寻找结婚对象,经济、资源方面的「门当户对」可能值得考量,但为了自己的幸福,除了「眼缘」,你们可能需要好好聊聊自己是不是党员。

好了,看来心理学家早已经为你们指出一条明路了,你接下来要做的很简单:

#先找个女朋友

撰文:若水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编辑:小羊

图片来源于网络



广告 - 内容未结束请往下滚动
更多 From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