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中国海岸线的记录,已近尾声。燥热的南方和江苏过后,就只剩下清凉的山东和辽宁。
除了探险,享受自然风光,我还爱极了体会中国海岸线沿途各地的风土人情。越往北划去,各地的风俗差异就感受越多。
这一路,渗透了追波逐浪的湿漉情怀,饱含了人情冷暖的零落碎片,沿着中国海岸线,渐次丰满成一根弯曲坚韧的藤蔓。
江苏
江苏海岸线的滩涂地貌,令人刻骨铭心。
虽然有这方面的地理知识,但当你真正去到海边,面临十几里地的烂泥滩无法下水、无法靠岸,需要耐心等待涨潮才有可能划行时,那种大自然的力量,对人极其缓慢的折磨,让我感觉“人定胜天”这句话,未免有点可笑。
划过了浙江和上海,正式进入江苏后,洋流已经没有明显的固定方向。
从潮汐变化可以看出,一天之内,若在大海划行超过7小时,就必然会在同一天,遇到顺流和逆流。
除了洋流,风也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对于一些小渔船和大船来说,因为风引起的“水表洋流”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但独木舟吃水浅,大概只有15-20厘米,水表洋流对其产生的影响非常巨大。
8月的江苏,由于受到南风影响,总体还算是顺风,一天勉强能划50-60公里。同样的60公里,强度却和福建省海岸线相差巨大。
每次靠岸,靠的不是运气,而是非常精确的计算。就算尽量找水闸和港口上下,但是潮汐和水闸的泄洪时间,有时也会“作梗”。
不过这种特殊地貌,也带来不同寻常的风景。
一望无际的风车、盐田和鱼塘,搁浅在泥滩上的一排排渔船,让荒凉感无尽延伸。你看到人类在这里创下的奇迹,却看不到人的踪迹。
天空总是浓雾般的颜色。不时能看见远处搁浅在泥滩上的大船,我自然也难逃一步一步拖着船走回岸边的命运。
很多时候,泥滩都能没到膝盖,我需要借助船的浮力前行,以免自己被烂泥吞没。
极度疲乏时,我会瞅一眼滩涂上绿油油的海草,很多白鹭栖息其间,远远看见我,就一哄而散。
它们彰显出的活力,多多少少能带给我一些力量。
山东
山东段航程共860公里,海岸线经过了四个地级市:日照、青岛、威海、烟台。
从江苏往北的海域,之所以被称为“黄海”,估计是因为水色浑黄之故吧。但其后的山东和辽东半岛以东部分的海岸线,尽管也是黄海海域,海水却是碧蓝碧蓝的,也没有烂泥滩。
首先充当水色分界点的,便是山东省日照市。
从日照市区开始,20多公里的海岸线,全是一个接一个的沙滩,搭配着清亮的海水,往北向延伸。
八月下旬到达这里,天气已经不像江浙那般火辣。白日的阳光依然饱满,只是灼热之感锐减。早晚温差开始变大,虽然还是学生暑假时间,秋意却已经露出端倪。
从日照划去青岛的黄岛区,经过了青岛的重要军港——辽宁舰航母的母港基地,而青岛,是我第一次来,停留的时间也很短。
青岛的城市规划,整体看起来相当摩登,期望自己能再有机会,更加深入地了解这座城市。
而威海,名字真霸气,威海威海,威震四海。威海经过的地貌,应该算是海岸线最惊艳的一段。
徐家镇、石岛港、东楮岛和成山镇,都别具特色。划着独木舟到达石港岛附近海面时,看见密密麻麻的万吨巨轮,布阵般排列着,好像要进行大型海战的感觉。
只比屁股宽的独木舟,划行在中间,感觉好渺小。要是我有个恶魔果实,将自己的船瞬间变大就好了。
威海除了港口漂亮,岛屿也很有特色。我很喜欢岛屿,看宫崎骏的《红猪》时,发梦都想着,要是能去Gina唱歌的那个岛看看就好了。
在威海经过的东楮岛,地形和一般岛屿不同,它是一个海中沙丘。地处荣成市南边的东楮岛,为荣成市挡住了夏季的风浪。
地处北边的成山半岛,又将冬季季候风产生的风浪阻挡住。荣成市的市区,得益于它们的保护,变成了一个安详富饶的港口和家园。
看成山镇的悬崖峭壁、青山绿水,休憩间捞捞海带,胡思乱想一下传说中北海舰队以海带制敌的坊间故事,倒也划得清爽写意。
辽宁
到了大连,开始透着丝丝凉意的空气,警示我剩下的时间不多了,寒流很快就要到来。
早上刚好赶上了退潮,独木舟一从陈家村渔港进入渤海湾,就被强大的水流瞬间拉进黄海。
退潮凶猛,水流急、浪大。有在老铁山水道上打渔的渔民,看见一叶孤舟在巨浪中穿行,纷纷担忧地看着我。
大连的海岸线很长,我设计了五个站点,小平岛、星海广场、金石滩、成三角、碧流河口和庄河市,风明显越来越大,每天的航程都不容易。
之后就是最后的终点——丹东东港。
最后一天的行程极其可怕,海上刮起了5级以上的西北风,我感觉桨不握紧都会被吹走。
涨潮没能把海水推到岸边,我沿着一条鸭绿江的河道入海口前行,最终在在鸭绿江入海口的观鸟公园上岸。
岸上有一路跟进行程的郝斯特国际集团旗下的《ELLE MEN睿士》杂志拍摄团队、 丹东朋友刘颖姐一行和本地媒体。
他们在寒风中等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