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树一帜的设计风格、灵活新颖的设计语言,以及不断谋求在创意与商业需求之间取得平衡的努力,让年轻设计师们在行业里露出锋芒。继《年轻力!中国室内设计先锋的问与思(上)》之后,DECO将在下篇继续呈现那些才华横溢的年轻设计师的风采。
中国室内设计先锋的提问者
前浪与后浪对话的意义
2020年末,新店、新家与公共空间如雨后春笋般爆发,幕后的室内设计师们备受关注,获得的机会与挑战并存。我们精选出12组“初出茅庐”,却已有独特风格和深层思考的新锐室内设计师工作室,并特别邀约了室内设计行业的前辈们,化身导师,向年轻设计师们发起提问,在精彩的问与答之间,相互共勉。
中国室内设计先锋的解答者
新锐设计师们的设计理念
Say Architects事务所位于杭州,由张岩和单嘉男主持设计。对于每个项目,Say都尝试去从客户、业态、场地及周边环境中去发掘独特的项目属性以及潜力,并努力创造出一种叙事性的空间感受。通过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例如草图、实体模型及水彩等,他们不断将概念推演发展至最终实际实现。未来,他们希望在城市中做一个大型的公园或大地景观,这个设计(无论建筑、室内或景观)能真正与社会发生关系。同时也希望未来的设计可以更具有可持续性,并尝试更多绿色建筑的实践。
吴滨:什么样的空间是适合当代中国人的?
Say Architects:刚刚工作的时候是在景观设计公司,我们很难定义什么空间是适合中国人的,其实对于现代人来说,没有什么样的空间他们是不能接受的,如果它被设计得有效、合理又美。我们认为未来的城市公共空间更倾向于建立一个开放的公共区域,且让大家更愿意来到室外,更愿意创造并享受与自然紧密相关的生活方式。
FON Studio:细腻精确
未来以北的设计项目也具有类似的“字里行间”的张力,但这种张力源自理性、表现克制,“归根结底是方法先行”。这个自称还在“萌芽期”的设计工作室,认为设计工作的开放性极强,同时在不断发现和解决细枝末节的问题。而他们要做的就是从兴趣出发,利用适当机会通过不同载体获得不同的视角。琚宾:如何保持对设计的热情并不断提升创作能量?
未来以北:我们觉得对设计保持热情不难,最重要的是对生活抱持热情。对世界的好奇心决定了能量的大小。
archive:在地生长
2018年,厌倦了建筑公司机械式的工作状态,不安现状的谌利决定自立门户,做点自己喜欢的设计。建筑事务所archive的办公室选址在上海一栋老旧的居民楼里,进入前会经过邻居的厨房,一位大爷正悠哉地炒着花生米,这画面与下一秒楼道中满溢的鲜红灯管形成强烈的冲突和对比,有些赛博朋克,让人不禁对后续的故事更加好奇。archive的设计给人的感觉便是这样,跳脱出环境之外,却又意想不到的和谐。琚宾:在设计思考、设计方法、设计策略、设计执行这四个层面上,你们认为它们的关系是什么?你们比较在意哪一个层面?
Archive:这四个层面有前后递进的关系,也有抽象和具体的关系,思考和方法可以不依赖具体项目,它由长期的理念抽象提炼而成,而策略和执行比较针对具体项目,所以都很重视。
朴开十向:建筑商业
创始人张筱锴和合伙人熊天宇都是年轻的90后,他们将自己的所做之事归纳为“简单”、“纯粹”和“自由”,对应着“朴开十向”这个名字的解释——质朴、开凿、十方空间,以及事物的实相。两位创始人都是建筑学出身,也因此建筑是朴开十向一个重要的思考构成。从朴开十向的第一个作品——一间律师事务所开始,光影,体块关系和空间逻辑被充分运用到设计理念中。
琚宾:你们认为设计的本质是什么?
朴开十向:解决问题。从小处着眼就是解决无数个问题,把无数个问题全都解决完这个设计也就成型了。比如,商业空间要解决客座数的问题、材料的问题、防火的问题、通风的问题、采光的问题等等。将这些基本的问题都解决,然后再去解决美学问题,比如,整个空间的氛围,可供大众拍照打卡的角落……把它们一个一个解决掉,这个空间就完成了。
余留地:社区氛围
小空间的最大魅力,是创造“邻里”关系。余留地在北京的项目比较杂,有餐厅、酒吧、零售、书店,还有住宅区景观。但无论业主最初提出的要求是什么,他们都努力创造一种“社区”氛围。项目分散在北京不同城区的不同街道上,余留地将之视为精神上遥相呼应的“聚落”。希望那些热爱生活的人在这个充满压力的城市,可以找到很多收留希望的缝隙。
琚宾:如何保持对设计的热情而不断提高创作能量?
余留地:建筑设计是马拉松式的煎熬,大多数时候都很枯燥,即使最后顺利完成,也往往筋疲力尽。保持始终的热情很难,也有违人性,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个以女性为主的创作团队来讲。在余留地,我们最大的愿望是让生活总在设计之前。生活如果足够宽阔,创作既可以是奔跑,也可以是散步,甚至静待。
OFFHAND PRACTICE:即兴创作
OFFHAND PRACTICE的工作室也是两个创始人袁愿和聂璇的家,藏匿在上海典型的深巷弄堂里。在OFFHAND PRACTICE的设计系统里,为场地解决问题一直是核心,而从探索空间与人的关系到理解人在空间中的切身感受是帮助解决问题的关键,不主张特定的空间美学,所有的项目都“即兴发挥”。另一方面,“越过现象看本质” 一直以来也是他们对室内设计的理解。
琚宾:如何保持对设计的热情而不断提高创作能量?
OFFHAND PRACTICE:我们会需要有一个持续的动力,而这个动力来源于客户和大众的反馈,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的都可以,比不温不火、石沉大海更能带给我们思考的空间;创作能量则是在不断练习和试错中积攒。